連環畫上的鎧甲服飾為啥與朝代歷史不符?

一部分喜歡連環畫的朋友總會有疑問,為什麼很多古典題材的連環畫,尤其是古代戰爭故事刀馬旦人物的連環畫人物造型的鎧甲服飾和器物造型,從商周、兩漢、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宋元明,那盔甲服飾幾乎全是一個模子出來的:都是鳳翅盔、狻猊盔+明光甲、山紋甲、烏錘甲等模式。不看書名,不看背景介紹,你根本分不出哪朝哪代。鳳翅盔、狻猊盔+明光甲、山紋甲、烏錘甲等模式,不但在唐宋元明的連環畫裡,這還好說(雖然這幾個朝代也是有差別的),連商周、兩漢、魏晉時期,也是一個模樣,那就有點太偏差了點,因為那些時期,中國鎧甲、服飾根本不是唐宋元明那個樣子。傢俱等器物也是如此,讓兩漢魏晉的人坐太師椅、花鼓凳,用一個時髦的詞也是“穿越”,因為唐代中期以前,中國人都是以席地而坐為主。

連環畫上的鎧甲服飾為啥與朝代歷史不符?

上美的《三國演義》,那麼經典的書,也是畫的鳳翅盔、明光甲、山紋甲,諸葛亮也是坐的花鼓凳?還有五六十年代著名的白東周、紅東周,亦是如此....

連環畫上的鎧甲服飾為啥與朝代歷史不符?


有人會說,看個連環畫就別太較真了,連環畫就是畫著給人欣賞的,只要好看就行,為什麼要儘量符合歷史原貌?那問題來了,為什麼五六十年代的那麼多連環畫大家們都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呢?難道是為了好看才故意這樣畫的?為什麼沒能儘量畫得更符合歷史原貌呢?

連環畫上的鎧甲服飾為啥與朝代歷史不符?


其實,當年五六十年代的白東周、紅東周、三國演義那樣畫,是有其時代侷限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歷史學界、考古學界掌握的相關歷史服飾的資料,都是比較少的。我們畫家和普通人能看到的古代資料、尤其是上古資料,那就更少了。而且那個時代是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你要找一本不是很普及的歷史資料書、考古資料書,除了去大城市的大型圖書館,幾乎沒有其他招。就像最經典的人美《楊家將》創作,張令濤、胡若佛兩位老先生,曾經為了人物造型而致信出版社,希望能提供宋代盔甲服飾的資料,但是人美可能也是沒有相關資料提供,就以這是演義為由,讓兩位畫家按傳統畫法畫,允許有戲曲成分在。所以張、胡兩位大家,就把楊家將的人物畫成了我們今日所見的這種模式。其實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五六十年代的那些著名畫家們,他們並非不知道人物盔甲服飾等造型要尊重歷史、貼近歷史的,他們也是希望在創作連環畫時尊重歷史、貼近歷史的,只不過是資料欠缺,才不得已畫成我們知道的那個樣子。人美《楊家將》是這種情況,五六十年代的《三國演義》、紅白東周,也有這樣的因素在。他們不知道東周、三國時期的真實盔甲、服飾是什麼樣子,才按他們所知的、明清以來鳳翅盔、明光甲的習慣模式畫的!

連環畫上的鎧甲服飾為啥與朝代歷史不符?

《東郭先生 》劉繼卣作品修正後

還有一個典故,就是連環畫《東郭先生》一書的最初版本中,著名大師劉繼卣先生是把東郭先生畫成坐在椅子板凳上,看明清的線裝書的。後來,劉繼卣先生通過查詢資料,得知當時人們是席地而坐,而且那時只有竹簡,所以以後的版本中,又改畫成東郭先生席地而坐看竹簡書的。這個事例證明:五六十年代的那些著名畫家們,他們是非常注重尊重歷史、願意貼近歷史的,當他們有途徑明白了自己原來畫的造型不符合歷史,在得到新資料,如果有機會,他們會勇於修正。


連環畫上的鎧甲服飾為啥與朝代歷史不符?

1951年初版的《東郭先生》劉繼卣

文字參考:tangfengye(連趣)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