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這樣一種人,對自己的子女無論物質、錢財上都很大方,而對自己的父母很小氣呢?

宏達666


還真就遇到這種人。我妻子的表哥(表叔的兒子),而且不是一個,是兩兄弟。丈母孃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

這兩兄弟,哥哥育有一兒,弟弟剛剛結婚。

哥哥用在孩子身上的,大方已經不能形容,簡直就是奢侈!買最貴的衣服,奶粉喝最貴的,孩子要出行,絕對不坐公交不擠地鐵,必須小車,自己沒車就找人借,借到沒人肯借他了(開車不加油),自己買車,嗯,奔馳。(拆遷戶);

弟弟剛剛結婚,在醫院工作,對老婆那個好啊,想去哪就去哪,名牌想買就買。

可他們的爹,中風了,不給治,老人的生活費全靠唯一的女兒資助。

丈母孃一句話直擊本質:“有那樣的根出那樣的種!”

原來,表叔以前也是這樣對待他的孩子和父親的。兩個表哥沒這種孝心+溺愛孩子,也就自然而然了。要再次驗證這句話,短時間內是不可能了,等個20年後,再給大家跟蹤報道一下是不是真的。


熊孩子專治


我就是這種人!對兒子幾乎有求必應,買的衣服鞋子都是名牌產品,儘管也吵他太注重名牌浪費錢,但每次他要買的時候還是會給他錢!而對父母,確實不捨得,過去也給父母買過衣服,但要麼不穿放屋裡要麼吵我亂花錢,他們需要了自已會買,我買的不適合!父母退休工資兩人加起來快一萬了,都是八十的人了,基本花銷不大,父母平時逛超市買東西買他們喜歡吃的,買菜乾嘛的還買著我的讓我回家拿,明天老爸八十大壽,第一次過生日,兒子從學校回來給他姥爺訂的蛋糕,雙層,一層可以吐錢,一層放個手機,蛋糕訂好了,老媽打電話說有人訂了不讓我管了,那就送手機吧,老爸一聽說他的還可以用,堅決讓退,我說退不了了,其實還沒給人家錢呢,其實感覺自己很羞愧,人家都是兒女給父母錢,而我家卻是父母給我們錢,我和俺哥,我爸今年又一個人給了十萬,他們自己其實也不捨得吃穿的,但給我們卻很大方!只祝願父母身體健康,他們身體好就是做子女的福氣啊!


月朦含紗


按我的理解,愛他就會對他大方,對他捨得花錢,就好像我自己,我兒子,我會盡最大的能力給他最好的,爸爸媽媽,他們是農民,老了完全沒有收入,我會每個月給他們錢,需然不多。像我大姑子,對她女兒超大方,來我們家吃不習慣我們的早餐,她一大早出去買好幾種早點回來,平時也是,想要什麼都給她買,但對我家公家婆就不一樣了,我家公生病,墊付了200元都問我們拿回,完全沒有感情的感覺,換作是我,無論如何也做不出這種事!像我家婆,平時對我也可以,幫我帶我兒子,平時我對她也很大方,我家公就完全不一樣了,至於怎樣對我,這裡忽略一萬字,我就算給他花一塊錢,我都心疼得不得了,倒不如我的錢掉了來得痛快,我的理解就是這樣


100215882777


不一定女人樂意對自己父母小氣,我拿我的母親來說,我也想讓她吃好穿好,衣服我給她買的也不少,每次媽媽都告訴我:敗家子,買那麼多衣服我能穿完嗎?衣服多的都沒出放了。我前幾天帶媽媽去超市買衣服,真心想給她買,媽媽很不高興,說她衣服家裡櫃子放滿了,外面都放了好多。死活不買,我給媽媽買肉,帶給媽媽媽媽讓我拿回家吃,說他們家肉都沒人吃,弟弟經濟各方面都很好,媽媽說家裡什麼不買的寬裕,讓我別往家裡送,超市有什麼沒吃過的水果我也買給媽媽吃,媽媽說太難吃了,放壞了都扔了。媽媽說可惜錢了,有時候買東西還能被媽媽罵一頓,叫媽媽來家裡我伺候,媽媽不來說她一個自由自在住哪裡都不習慣,所以尊重媽媽的選擇。我認為對孩子或者父母都一樣,只是孩子接受我的安排,媽媽不接受罷了。並不是我不孝順為孩子花的多而已。


朱燕芳452


我是張樹波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從心理學上講父母愛孩子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而中國很多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的,因為他們付出的“太多”,所以長時間的無私奉獻與付出,讓孩子覺得卻是理所當然。


中國式父母以孩子為中心,他們十分捨得為孩子付出,習慣為孩子包辦大小瑣事,而許多家長卻忽略了對孩子行為模式的培養,一門心思的認為只要學習好了,一切都會好的。



但是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假如果實出了問題,那麼多半是根也存在相應的問題,有的人對自己的父母很小氣,看起來說是一件小事,但是我們從中不難看到的是孩子不懂感恩!那麼這可能是他的家庭教養模式出現了偏差。甚至包含過度愛以及過多的給予埋下的隱患。


假如當父母的愛太過濃密,是否會錯失了讓孩子學習成長以及感恩的機會呢?而對於付出過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這樣往往是很難培養出感恩的孩子的。


但是許多父母卻認為不用你們擔心,等我的孩子年齡再大一些,或者等他(她)們結婚了生兒育女辛苦了,就會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就會變得孝順了,事實真的如他們所願嗎?答案卻並非如此。


雖然這些父母的樸素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許多父母行為,都是採用同樣的做法只是告訴孩子們:“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都是我們來做的”。


時間長久了,孩子們的心理體驗只是覺得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而他們卻無法感受到成人世界的不容易。即使父母付出了所有,卻培養滋生出孩子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孩子已經習慣接受了父母的付出的愛,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愛的付出,卻無法學會心靈上的感恩和報答。


因為那些心理上長不大的人,他們的內心感受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缺失對父母盡義務的理念。


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對自己子女給予物質、錢財上花費,而確對自己的父母卻很小氣。這也間接反映出這部分人並不知道感恩的行為表象,其實這都不一定是他們的錯。這樣情況下的父母,是否也要反思自己教養模式呢?當父母自己沒有界限的關愛,會給孩子們的心理帶來什麼呢?


這是否是造成這種人行為模式的主要誘因呢?我們在心理學上講行為的習得,其實也是一種行為模式的傳承。


這其實是一種簡顯答案,生活中確實有一部分父母他們往往只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只關注孩子們的好成績,而卻忘了身教勝於言教的哲理。他們培養了孩子“受之無愧”感受,這必將成為這種人的人生準則。一旦他們眼裡的常態被打破,就會心生怨恨。

怎樣讓孩子學會感恩,讓他心存感激之情,樹立他們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關愛他人,這不僅是父母的責任,也不斷讓提醒我們反思,如何培養孩子,避免他們對責任和義務的缺失。


從這種人心理成熟度上可以看出,他們意識中的父母怎麼得罪都不要緊,所以敢對父母小氣,哪怕是一毛不拔,都不會有任何問題。一路走來父母都是無私奉獻的,都是以他們為中心的,俗語說已經習慣了。


所以有人說:任何成功都彌補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也有人說:家財萬貫不如……給孩子們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模式以及心理成熟的環境,培養出他們健康的人格品質,尤為重要!你們說對嗎?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水往下流。我堂哥兩個兒子六個女兒,今年75歲,身體不好。

他大兒子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成家了,家境可以,目前存款50萬左右,在農村條件不算差。

老二在武漢打工,一個兒子讀高中,在武漢買了兩套房子。

可是兩個兒子一年給他父親沒超過500塊錢。

老大兒子買車子10多萬毫不猶豫給錢,大兒子做事不中養不活自己和孩子,父母貼錢。可以說對他們孩子從不吝嗇。但是他們對老父親真是無語,父親病了住院一個星期讓他出院,說你這大年紀遲早得死,何必浪費錢呢?

水往下流,父母養育之恩早以忘記,家風傳承很重要,今天你這樣對待父母,你的孩子一定會照樣還給你。

善待自己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王老歪49681976


為什麼有這樣一種人,對自己的子女無論物質和錢財上都很大方,對自己的父母卻很小氣?

有一個說法:一個人做了父母之後,就知道父母養育兒女的不易了,因此會更加懂得感恩父母。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如此,什麼樣的家庭養育的孩子會這樣呢?



第一種:親子關係不好的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專家提倡父母一定要做好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因為親子關係是奠定父母與孩子一生感情的根基,一個從小與父母親子關係很好的孩子,長大了,必定會很懂得心疼父母,孝順父母,不可能對父母不大方。

而親子關係不好的家庭,孩子從小在父母的呵斥打罵下長大,內心對父母充滿了怨恨,這樣的孩子。即使成家了,自己經濟條件過得很富裕,他們也會很吝嗇於為父母付出的。

在我身邊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叫她唐姐吧,從小在單親家庭中長大,母親又極其重男輕女,脾氣異常暴躁,動不動就會對孩子進行呵斥打罵。一直到她成年,在談男朋友的時候,曾因不願順從母親的意願,嫁給母親認定的那個男子,被母親追著打跑過好幾座山,後來她如願嫁給了自己想嫁的人。

現在的她身家即將過億,每年都會帶著孩子國內外旅遊,但卻從來沒有帶過自己的母親出去旅遊過一次,每年給母親過節過年的各種費用,加起來不超過5000塊,哪怕有時她的先生讓她多給一點,她都會少給一點。



因為在她的心裡,與自己的母親的心是不貼近的,即使今天身為人母的她,每每談起自己的母親,也絲毫沒有太多的感情。

第二種:對孩子過於遷就的父母

有的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對孩子過於寵溺,從不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孩子自然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慢慢地也就成了一個不懂感恩的人,而一個不懂感恩的人,長大了之後是不可能會懂得如何去孝順父母的。

所以作為父母,不是把孩子養大了就好了,對孩子做好的家庭教育,給予足夠的心理營養,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富養。

我是一個擁有兩個男孩的寶媽,愛學習,忙時碼字,閒時育兒,多平臺原創作者。看完後如果覺得有收穫,或喜歡我,歡迎關注、留言或諮詢哦。

樂歡爸媽


首先,這種對子女大方、而對父母小氣的行為在社會中是普遍存在。一方面,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大多數行為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繁衍。

例如,在選擇伴侶的過程中,女性往往會傾向於選擇更高大、擁有更好物質條件的伴侶,其實是因為這樣的男性能夠帶來更多資源,保障其後代的生活質量。同樣的,男性也往往會選擇更有吸引力、身材更好的伴侶,因為這樣的女性往往具有更好的生殖能力。

雖然身材高大、體型魁梧的男性不一定就能夠更好地保護家庭,但是,這種生物進化傾向,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被保留了下來,至今任然影響著我們的決策。

同樣的道理,子女意味著基因的延續,意味著生命的繁衍,因此,我們潛移默化中,仍保留著這種生物傾向,偏向於將更多的資源留給自己的孩子。

而父母對於後代的延續來說,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因此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會更傾向於給予子女更多物質、金錢。

其次,有這樣一條心理學規律:當我們為某事物付出越多時,就越願意花更多的時間、精力繼續投入到這個事物上。俗話說“因為用心,所以動情”,對於自己的子女來說,我們從孩子的出生,再到辛辛苦苦撫養他們,已經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所以,我們對於自己子女的投入,是遠遠大於父母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對自己子女的狀況會更加上心,會投入更多的心理資源關注自己的子女,同時也願意傾自己所能地為孩子提供金錢、物質保障。

而對於自己的父母,我們長期處於被給予的角色,從小便在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下成長,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會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即使當我們經濟獨立之後,往往也不會將太多的資源回饋到父母身上,更多的人會選擇繼續享有父母無條件的愛。

不過,這種態度上的差異,也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對自己的父母很小氣,一分錢也不拿給父母,這單純是一種自私自利的體現。

而對於那些更能孝順與理解父母的人來說,他們在自己為人父母的過程中,更好的理解父母的不易,願意給予父母更多的陪伴與關心。

對於子女而言,他們年紀尚小,無法獨立生活,因此需要我們的金錢、物質支持。雖然父母有自己的收入,平日生活節儉,開銷也比較小。但我們也不能忘記自己的父母,可以多抽出時間陪陪自己的父母,多和他們聊天、談心,讓他們能夠度過一個美好、充實的晚年生活。


第一心理


這說的就是我親二姐!媽生下4個女兒,大姐留家裡,三姐是個駝背個子很矮但三姐夫能吃苦,我自己嫁得遠。二姐是個木工廠的老闆,每年收賬能收八九十萬,老闆雖小過得滋潤。媽身體差,感冒不斷後來犯了老年冠心病,平時大姐和二姐隔得近,自然操心了不少。那年正月媽突發心臟病住院,得到消息我便馬不停蹄趕回去,在醫院看到骨瘦如柴的她便忍不住淚奔,可這時大姐和=姐沒有等我坐下,開口便刻薄當著媽說用了多少多少錢,媽在病床上偷偷的哭!當時真的很生氣,媽平時幹啥我都寄了錢,而且總是感恩的說她們照看媽辛苦了,不管什麼我都會出自己那份,只要媽願意冬天到我家過,因為暖和。媽有時來也住兩個月很習慣,可她呆在我這沒有親人走動,又掛念招在家裡大姐就會回去,年齡大出門真不容易!那次我一直在醫院照看出院。媽去世很突然,那時大姐二姐差點和三姐打起來,就是算出各種住院費安埋費!我氣得拍桌子媽屍骨未寒,丟不丟人,我悄悄勸三姐媽養我們辛苦,我買房還欠賬,為老人出多少都應該!可是二姐她們兒子東買個車西買個車幾十萬不在話下,一家人天天打牌輸個千=八百不在話下,可怎麼做得出來自己媽一年到頭用點渣渣錢天天當著老人念叼!老人不是乞丐,不要讓老人開口給兒女要,而是要主動給!你生的要愛,生你的更要疼。


墨客204


不得不承認,所有的父母與子女之間,

都是一場不變的辜負。

很多時候,我覺得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但又改變不了。

比如說,我會給兒子買一雙200塊錢的鞋子,

因為我覺得他上學必須要穿的乾乾淨淨,舒舒服服才好,

要不然會被別的小朋友笑話。

但如果給父親買鞋子,我會選擇稍微便宜些的。

一百塊錢左右吧。

因為父親周圍的人也都穿這個價位的,

而且父親的鞋子價位一直都是這樣,沒必要再買很貴了。


其實,換個角度想,父親還能穿多少年自己給他買的鞋子,

心裡都相當的清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父親對我跟跟姥爺也是一樣道理。

每當我說想吃什麼的時候,父親會二話不說的就去挑最貴的買,

但姥爺想吃的時候,父親會貨比三家,然後決定買哪一家。

父母之愛,永遠都是一代一代這樣傳承下去。

正因為這樣,人類才能不斷向前。

所有的子女,對待父母,都是一場永恆不變的辜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