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梅“抄袭”事件,进行了三方面的深度思考!


胡红梅“抄袭”事件,进行了三方面的深度思考!

胡红梅抄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大多数人都在痛斥她,也有少许人维护她。透过这件事情,不免让人对教育界存现的现象唏嘘,不得不反思教育究竟为何?

事件回顾


胡红梅有众多荣誉加身:

2016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

2016“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

2017中国“全人教育”候选人

2016深圳市全民阅读十大推广人

全国“百班千人”总导师

马来西来阅读种子教师公益行动总导师……

作为名师的胡红梅,因为被发现抄袭别人的作品,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01 我并不是落井下石,而是维护师德应有的一丝尊严。


胡红梅“抄袭”事件,进行了三方面的深度思考!

胡红梅在评论回复中说:

“没吃没睡,哭了一夜,全身发抖。”

“如果还得不到谅解。我也将遗书奉上。”

还有人维护她:“啥著作权原则,即便是违反了也没啥……”言外之意不就是“教书人抄书,就不算抄?”这简直就是谬论,以前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只是觉得可笑,如今,让我感到更可笑的是这个时代居然有着真实版本的孔乙己。

抄袭了就是抄袭了,跟是不是教书人没有关系,法律并不会因为你是教书人就网开一面的。到这个节骨眼上,还有人轻描淡写拿不懂知识产权权来搪塞。暂且不谈法律,我就想问问“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响彻教育界的名言,作为一个老师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我不相信作为一个名师她不知道、理解不了这句话的意思?

抄袭不仅是法律要做出追究的问题,更是要从道德层面进行深剖的问题。从她的道歉信,让人看到的就只是形式的道歉,可以说是用词含糊、闪烁其词、避重就轻,没有看到真诚的悔过之意。明知道这种用抄袭谋取私利的行为做是错的,不但不引以为鉴,还有人愿意化身孔乙己去维护这种行为,简直让人觉得可气,更让人甚至觉得可悲。

欺世盗名还有人继续纵容,她有错,她道歉,我们不原谅,就是我们冷漠?我们无情?我们无理取闹?我们网络暴力?那我想问这个社会风气还要不要正了?

为什么要不依不饶,因为我觉得对不起那些兢兢业业、起早贪黑、默默无闻的一线教师。我并不是落井下石,而是维护师德应有的一丝尊严。引起那么多人抨击她仅仅是抄袭这个行为?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她抄袭被发现后看不出真诚的悔过之心,太让人失望了!

胡红梅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不是个例,我不痛恨胡红梅,痛恨的是这种现象,痛恨的是那些化身的孔乙己。


胡红梅“抄袭”事件,进行了三方面的深度思考!

02 透过抄袭事件看本质


无论是在小学任教,中学任教或者大学任教,老师见面谈论最多的就是职称的问题。评定职称最初的是激励和培养人才,可是现在的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是,很多教师,想方设法削尖脑袋的想评级,貌似已经忘记了初心。二是,很多教师对职称制度积怨已久,埋怨区别待遇,老师对教学工作就没了积极性和上进心,希望可以早日取消现行的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一种待遇正常提升机制。

教师虽然是一种职业,但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教育是一份讲究良心,教育是需要认真对待,教育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工作。

在现在的教育界,到处充斥着违背教育理念的行为,很多人把对名利和荣誉的追求,放到了首要追求的目标,走形式、装样子,让老师的教学意识已经开始发生了偏差。像胡红梅这样“才不在高,抄抄就行;学不在深,改改则灵。”其实并不是个例。

很多在岗位上勤勤恳恳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散发着自己一生的力量,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认可。但现实中所谓的职称盼了一年又一年,若干年过去了,还是评不上,难免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老师们不仅要把课给上好,为了一个职称还要不断的评比、考核、课题研究、赛课、结对总结、教学论文、填表等老师弄得精疲力。从而导致有人就开始投机取巧,想通过走捷径的方式去获得这一切。

我想只有不断的完善教师的职称评级制度,转变一些管理的观念,才能让老师回归到教学的课堂中。让老师们不用再为了一个职称的名额斗得你死我活,让老师们的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让老师们可以全身心的放在学生身上。


胡红梅“抄袭”事件,进行了三方面的深度思考!


03 反思教育究竟是什么?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作为一名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眼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好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经验用作教导学生、影响学生,最终达到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目的,这与一字不落盗人作品是两回事。做教育靠的不是脸蛋和气质、投机取巧,注重形式“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终归会踏上一条不归路。

教育究竟是什么?

我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最简单、好的诠释,职称的评定只是一个教学水平一个体现,不是评定一个老师教学的全部,一个好教师的需要终合看德、能、勤、绩、廉等,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名利、职称而本末倒置。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一定要回归初心,坚持立德树人、以身作则。


胡红梅“抄袭”事件,进行了三方面的深度思考!

结语:

名师的“名”是在教师在教学的造诣,不是沽名钓誉的“名”,千万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