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銀億為什麼會破產?我個人的態度是選錯了行業。

今天剛剛看了一篇叫房產老司機去年寫的文章,是從房產角度看寧波銀億的破產。我把全文附在下面。

然而我個人以為,銀億是時代潮流的犧牲品,就是汽車行業大週期衰退的必然犧牲品。銀億踩點踩得太可惜了,在汽車領域的黃昏時節大資本進入,必然被套。當然,我們在銀億的諸多求生操作中也看到了銀億這家作為房地產操盤手在本行業中發展的痛苦,他遇到了房地產瓶頸,想突破,成為全國性的頭部房地產企業幾乎不可能,然而寧波本土的市場也被頭部大佬擠壓得差不多了,銀億確實是想突破。然而我以為銀億選錯了方向。如果銀億選擇醫療和教育領域,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就像奧克斯,拿捏著明州醫院,好歹也算不錯的資產。其實寧波還是缺乏高端領域的醫療或教育平臺,我說的是全球性的高端醫療或教育產品。如果老熊當年往這方面發力,我以為銀億會活得更好。畢竟汽車領域基本已經開發殆盡了,產業技術幾十年了沒有太大的革命性改變。


以下是房產老司機的全文。


昨天,在FM105.2的訪談裡,主持人讓我聊一聊銀億破產重組。老司機不是法務和財務方面的專家,也不瞭解銀億集團危機的內情,所知信息全部來源於網絡,因此很難對這次破產重組作出適當的評價。


無論怎麼說,這是個悲傷的消息。寧波樓市近二十年的發展史,銀億兩個字,一直都不曾缺席。
老司機也曾經批評過銀億(未被老司機批評過的開發公司,基本上都沒什麼存在感),原因是銀億不少產品做得一般般,價格卻定得老高。
在本土開發商中,最善於壓榨價格空間的,銀億排第二名。
但昨天的訪談裡,老司機說了不少誇銀億的話。你們知道銀億現在沒錢給我付廣告費,所以這些誇銀億的話都是真的。
或許是多元化的緣故,早在數年前銀億就已經掉出了寧波開發商的第一梯隊。近幾年,銀億在寧波主城開發的項目,一個是江北的鈺鼎園,一個是江東的東岸,其在寧波的存在感,不知不覺中早已開始變弱了。
但更早的銀億,開發規模要大得多。環球中心、上上城、晴園、時代廣場、海尚、海悅、海德。。。住宅、商業、辦公都有涉及。銀億還組建了自己物業公司,管理著寧波諸多的小區。
如果再追溯到華僑飯店、世紀廣場、外灘大廈等爛尾樓改造,銀億表現更是輝煌。
應該說,銀億為寧波的城市建設作出了不少貢獻,寧波樓市也給了銀億豐厚的回報。後來的多元化,控股其他上市公司,購買海外資產等,都是房地產打下的基礎。

即便到破產重組之前,銀億的房地產業務也是正回報。
多元化似乎是本土開發商的一條必由之路,2007年的時候,銀億進軍礦業,榮安也曾經去挖過礦。銀億搞汽車配件,均勝也搞汽車配件。銀億投資新能源汽車,國驊也投資新能源車。
為什麼只有銀億倒下了?
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看到,本土開發商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做開發出身的,後面轉型做其他產業,比如銀億和榮安;另一派是做其他產業的,最後轉型做開發,比如雅戈爾和奧克斯。
雅戈爾一邊賣豪宅一邊賣襯衫,不知道業主有沒有免費的襯衫送,奧克斯肯定要送空調。
因為如果不送的話,奧克斯的業主可能會裝格力,這怎麼能忍。
做製造業的公司轉型做開發商,就好比一頭獅子丟進了羊群,錢太好賺了。一件襯衫賺幾塊錢?一平米房子賺到的利潤,可能抵得上幾百件襯衫。
做開發商的公司轉型做製造業,也好比一頭獅子,只不過是丟進了沙漠。別再想吃斑馬羚羊,能抓到幾隻兔子就挺幸運了。
開發的錢是Easy money,賺過這種錢的人,賺其他錢真的很難。
有一項研究稱,到2022年,位於頭部的50家開發企業,可能會佔據中國樓市60%以上的份額,在一二線城市,這個比例會更高。

寧波曾經有數百家開發商,能夠擠進全國前50的,有幾家?
因此從趨勢來看,絕大部分本土開發商逐步退出舞臺,是歷史的必然。除了銀億,我們熟悉的那些品牌:城投、寧興、華豐、利時等,都在離我們遠去。
另外還有幾個品牌,也只剩下一兩個項目沒有收尾,但後繼無地了。
從這個角度看,或許銀億退出寧波樓市,並不完全是債務危機的原因,債務危機可能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
即便像房地產開發這樣利潤豐厚的行業,淘汰仍然是大規模且殘酷的,就像張泉靈說的那句話:時代拋下了你,都不會跟你打聲招呼。
2018年,銀億的掌門人熊續強被胡潤富豪榜評為寧波首富,幾個月後,銀億爆發債務危機。企業和人一樣,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但真正掌握我們命運的:
是無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