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全國各地開始限行,限行的目的是什麼?

洪東波


汽車拼命的往外賣,然後限行,一點都不合理。既然城市汽車太多了,可以不賣車啊。


茶234134562


當前隨著我國私家車保有量大規模上升,大型城市基本都已經出臺了限行規定政策,即便是中型城市,每當到節假日也會有部分區域限行等,這些限行的最終目的都是保證城市道路的暢通。在眾多限行規定中,單雙號限行是最公平合理的。以北京為例,當前北京的各類機動車總量有六百多萬,其中民用車有五百七十萬,私人汽車有四百八十萬,最常見的私家轎車有三百多萬。北京的城市公路有一萬四千公里左右,如果沒有限行,即便每天出動的車輛只有機動車總量的一半,也就是三百萬輛,基本每公里路上得有200輛車,平均到高峰時間段的4個小時,基本一公里分佈40輛車。
或許大部分人眼中一公里50輛車數據並不大,但是別忘記城市有紅綠燈、人行通道的存在,一到高峰期排隊等紅路燈,次幹路上的車全都積壓在了主幹路,惡性循環。如果再有一起事故發生,擁堵一兩個小時非常正常,這也是為什麼即便限行,北京的主幹路早晚高峰期肯定會擁堵的原因,如果沒有限行,可想而知道路會擁堵到什麼樣子。
當然除了大型城市以外,有部分中小型城市也非常擁堵,比如山東煙臺,城市規模不是特別大,但是私家車數量也非常多,最主要的是煙臺市區北部有海,不屬於四周分流形狀,每到早晚高峰期大部分車輛擁擠在市區僅有的幾條主幹路上,也會造成大面積擁堵,所以每到大型節假日,市區也會進行單雙號限行,目的都是為了道路暢通。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限行不是辦法,路往後考慮,增寬,上高架,修轉彎高架才不會堵,這才是根本,有些城市拐彎口不合理,就會堵,別把什麼事往大車身上推,現在交警主要的是小車,小車經常會強行佔道,拐彎,所以說大車就只能慢,希望交通部門好好考慮大車限行的地方,繞太遠了,傷不起啊?


老牛y


如果行人意識,機動車必須讓行人,而行人沒有意識注意機動車,,,血的教訓還是會發生。近幾個月發生的車禍大家查一下。安全政策沒有提示行人也要注意機動車。我走路你必須讓我啊???


廖坤63958411


治理汙染\\應先從造車開始整合國有高耗能汽車該仃的仃誤並的並:生產一點要精不要全。二是冶煉小土灶全部下馬生產合格高純汽柴油不要老在限行禁駛上下功夫。三是鼓勵自行車電動車,方便環保節能:不要今無不讓摩托行明天治理電動車逼的人們買汽車,當然限制部分老年無本無證電動車是有必要的:四是放寬汽車駕駛準架車型。有汽車架駛證可開c本以下所有車輛,必竟駕駛證都是考的共碼對交通法規瞭解。五是加強交通管理各行其道嚴格執法,違者重處。


清水明月10


汽車是公民的合法財產,是交通的重要工具,公共設施是納稅人的錢,自己掙的錢買了車還不能自由選擇在自己納稅修的路上通行了。如果是戰爭或重大災難把車徵用,公民也不會說三道四。何必干涉公民的自由出行呢!不能等到堵的寸步難行時讓公民自己建言嗎!或許公民那時會選擇徒步或用簡易交通工具。


用戶3127163901714


全國各地的限行出行的政策應該更多的是在大中型,人口密度大,汽車飽和量溢出的城市吧。,

無非是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跟不上汽車持有量的發展,每日早中晚的道路出行成了城市管理者一顆頭疼的病根。

如果單單以限行來說和的保節能沒有更多的太牽強的聯繫吧!

國四國六的標準接連出臺,大力提倡新興能源汽車,大力建設公共交通,這是環保和節能的環節。

現在道路管理有幾個苗頭搞不來就一禁二限三沒收。搞出一些堂而皇之的謬論,禁不起時間的考驗和理論的推敲。

總之個人認為人口和資源的過度集中就是現在城市的很大問題。





涅槃路遇陽光


城市擠死還要把農村人口城市化,農村路大人稀君不見,三里五里少炊煙,七里九里少少年,八里十里無壯男,抬眼一望天盡邊,不見雞鴨豬牛歡,門前屋後荒莖滿,一派老家慘氣象,試問磚家要咋搞,農家將向何處去。


用戶8903630947947


“支持專家限行”,因為限行了高速公路就可以做其他用途了,省市之間就不需要互相來往了,國道省道市縣道可道改做休閒步行道,無需其他辦法汽車生產企業自動轉行,天空藍了霧霾沒了,交警轉行了……後來說限行的專家啞巴了瘋了消失了。


雪底蒼松3


交通管理六個字就可以涵蓋所有要求,這就是:安全、快捷、高效。

現在交通存在的問題:

1,路段限速不合理,造成人為交通堵塞

2,好多紅綠燈設置沒用,反倒影響了快捷和高效。有時電路改造沒有紅綠燈,反而道路暢通。

3,好多路段限速20~40,在陡峭彎路、山路是合理的,但直行路段也有很多同樣設置,這就不合理了,嚴重影響交通順暢,人為的造成擁堵

4,交通信號應當智能化。車多的一方,路燈時間應該長些,車少的一方,時間短些。現在千篇一律,沒車通行,也要登上60~80秒,嚴重影響交通,違背了安全,快捷,高效的交通管理宗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