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131篇》尧曰(二)

《悟学.第131篇》尧曰(二)

悟学.十八子2020311子

论语.尧曰第二十.新解读(二)

20•2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能治理政务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施予恩惠而不浪费;役使百姓而(百姓)不怨恨;有欲望而不贪婪;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什么叫施予恩惠而不浪费?"孔子说:"就着百姓有利的地方去给他们利益,不就施予恩惠而不费力了吗?选择应该服劳役的百姓去服劳役(使民以时)。又有谁怨恨呢?求仁而得仁,还贪婪什么呢?无论多少,无论大小,君子都不怠慢,不就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神态从容庄严,让人见了就心生敬畏,不就威严而不凶猛了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先行告戒,而要求立即做到,叫做暴;政令下达后,一直很懈怠,却突然紧逼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有司(小气)。"

【唐以前古注】皇疏:「'君子惠而不费者'言为政之道,能令民下荷于润惠,而我无所费损,故云惠而不费也。'云劳而不怨者'君使民劳苦,而民其心无怨,故云劳而不怨也。'云欲而不贪者'君能遂已所欲,而非贪吝也。'云泰而不骄者'君能恒宽泰,而不骄傲也。'云威而不猛者'君能有威严,而不猛厉伤物也。'因民所利而利之'谓民水居者利在鱼盐蜃蛤,山居者利于果实材木,明君为政,即而安之,不使水者居山,渚者居中原,是因民所利而利之,而于君无所损费也。孔子知子张并疑,故并历荅也。言凡使民之法各有等差,择其可应劳役者而劳役之,则民各服其劳,而不敢怨也。欲有多涂,有欲财色之欲,有欲仁义之欲,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言不以我富财之众,而陵彼之寡少也。'云无小大者'又不得以我贵势之大加彼之小也。'云无敢慢者'我虽众大,而愈敬寡小,故无所敢慢也。能众能大,是我之泰;不敢慢于寡小,是不骄也,故云泰而不骄也。引殷仲堪曰:"君子处心以虚,接物以为敬,不以众寡异情大小改意,无所敢慢,斯不骄也。" '云君子正其衣冠者'衣无拨,冠无免也。'云尊其瞻视者'瞻视无回邪也。'云俨然者'若思以为容也。'云人望而畏之者'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故服而畏之也。'云斯不云云者'望而畏之,是其威也。即之也温,是不猛也。'云子张曰何谓四恶者'已闻五美,故次更咨四恶也。为政之道,必先施教,教若不从,然后乃杀。若不先行教而即用杀,则是酷虐之君也。为君上见民不善,常宿戒语之,戒若不从,然后可责,若不先戒勖,而急卒就责目前,视之取成,此是风化无渐,故为暴卒之君也。暴浅于虐也。与民无信而虚期,期不申敕丁宁,是慢令致期也。期若不至而行诛罚,此是贼害之君也。袁氏曰:"令之不明而急期之也"。犹之与人,谓以物献与彼人,必不得止者也。吝,难惜之也。犹会应与人,而其吝惜于出入之属,故云出内之吝也。有司,谓主典物者也。犹库吏之属也。库史虽有官物而不得自由,故物应出入者,必有所咨问,不敢擅易。人君若物与人而吝,即与库吏无异,故云谓之有司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一段的文字,我们很容易看懂,剩下的问题,是做起来很难。"惠而不费"在从政的时候很容易做到。民间有句古谚:"身在公门好修行"。做公务员有时很容易做好事,往往一件事,一个案子决定了。坐在办公桌上想出来的一个建议,一个办法,经上面决定以后实行起来,影响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最高明的从政者,经常有这种机会,给别人很好的利益,大家获得福利,而对自己没有什么牺牲损害。但是有的人,对这一类的事,往往不干,譬如有一个人来办事,或请求什么,而有些公务人员连多讲一句话,指导人家一下都不干,致使许多人埋怨,结果这些埋怨都归到领导人的身上。所以为政之道,许多"惠而不费"的事,做了多好!可是有时候还做不到。交朋友也一样,我们常常发现帮忙朋友一件事,是"惠而不费",可是现在年轻人流行的话"多管闲事,多吃屁。"其实管闲事又何妨?朋友之间,"惠而不费"的事情该多做,这种惠而不费的事情,随时做得到,又岂止为政!

最难的是"劳而不怨"。大家常说,做事要任怨,经验告诉我们任劳易,任怨难,多做点事累一点没有关系,做了事还挨骂,这就吃不消了。但做一件事,一做上就要准备挨骂,"劳而不怨",我觉得难在任怨。

"欲而不贪"这句话很有道理,人要做到绝对清廉,可以要求自己,不必苛求任何一个人。人生有本能的欲望,欲则可以,不可过分的贪求。中国文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都主张大公,但也都容许部分私心的存在。

"泰而不骄"是指在态度方面、心境方面,胸襟要宽大,不骄傲。

"威而不猛",对人要有威,威并不是凶狠,一个人的修养,真有威德,人家看见自然会害怕,这是威,而别人的害怕,并不是恐惧,是一种敬畏、敬重之意。如果"威"得使人真的恐惧,就是猛了。我们看历史上许多人,一犯猛的毛病,没有不失败的。

这五美包括了为政和作人处世的原则,我们自己对五美作了解释以后,看孔子的解释,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等于现在的民主政治,就老百姓所需要的,所要求的福利而利之,这就是惠而不费,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同样的使用劳力,以对老百姓利益有关的事而劳动老百姓,就不会有人怨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所要求的是仁,而得到了仁,还有什么其他的贪念?所要求的正当本分,而达到了目的,就没有分外之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之人处在任何环境当中没有多与少的观念,如待遇的多少、利益的高低等等观念,也没有什么职位大小的观念,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轻慢,一件小事情,往往用全力。佛学中有句话非常好:"狮子搏兔",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兔子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下面讲到态度:"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还是就外形论,关于内在的意义,我们说过了。现在根据文字表面来说,一个人衣冠端正,礼貌威仪都到了,别人无论是远瞻或近看,个个都生敬畏之心,这就是威而不猛的道理。

四恶

对于五美,在我们自己的研究以及孔子本身的解释都了解了,下面是孔子解释四恶:

"不教而杀谓之虐",对部下,对学生都是如此,如果没有教导他,他做错了,我们要自己负责。人并不一定对任何事情都有经验,而教了以后,改不过来,才可以处罚他。"不戒视成谓之暴",这个"戒"就是告诫。对部下事前不告诫他,到时候又要他拿出成果来,要求太高,不合情理,不可以,这就是非常要不得的事。"慢令致期谓之贼",对于法规、命令,处以轻慢的态度,不在乎。"慢令"就是现在所谓玩弄法令。"慢令致期",自己玩弄法令,而希望别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符合你的期望,这就是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政之道,一切事情都要想到,我所需要的,别人也需要,假使一件事临到我身上,我会很不愿意,临到别人身上也是一样,这是"犹之与人也",比之自己与人家相同。"出纳之吝"——为政与经济分开来——就是怎样节省或放开来用,这个分寸,各有专门负责的人,该用则用,该省则省。」

评析:"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释义颇多,究竟什么是孔子本意呢?;大多数翻译成"出手小气",总感觉不符合四大恶政之意,各自参悟、揣度吧!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无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无法立身处世;不懂得言谈,无法了解他人。"

毛子水译:「孔子说: "不懂得天命,就没有法子做一个'君子';不懂得礼,就不知道怎样处世;不懂得一个人的话,就不能了解这个人。" 」

【集解】孔曰:「命,谓穷达之分也。穷,谓贫贱。达,谓富贵。并禀之于天,如天之见命为之者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马曰:「听言则别其是非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命,谓穷通夭寿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故云无以为君子也。'云不知礼无以立者'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其身于世也。故《礼运》曰:"得之者生,失之者死。"《诗》曰:"人而无礼,不死何俟。" '云不知言无以知人者'引江熙曰:"不知言则不能赏言,不能赏言,则不能量彼,犹短绠不可测于深井,故无以知人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代中国人讲三理,本来三理的"理"是礼,中国文化有三礼,即"周礼、礼记、仪礼"为三礼。宋明以后又有三理的说法,读书人必须懂三理,是"医理、命理、地理(堪舆)"这是由孝道的观念来的。知识分子要懂这三理,因为父母病了,自己要懂得照顾,这就要懂医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要懂算命。父母这年有问题,为儿女的要特别小心。万一出了事,要找个好风水,就得懂地理。

因此有一位精于算命的朋友引用这句话,说孔子主张知识分子必须懂得算命,实际上孔子这句话,并没有提到算命,孔子的时代,还没有用八字来算命的事,用八字算命兴起在唐代,严格说来早一点在南北朝才有,中间加上了印度传过来的文化,如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的动物生肖,是由印度传来的,我们原来只有地支,没有配上这些动物,东汉以后印度传来了这一套,到唐代才形成算命的学问。而算命之术分许多大派,同样的八字用这一派方法算很好,用另一派方法算又很坏。在算命者说来,历史上最好的命是乾隆,他八字内地支涵的四个字是"子、午、卯、酉",叫作四正的命,乾隆的命好,历史上的皇帝,没有比他更舒服的,六十年的太平皇帝,活到八十几岁,所以自称十全老人,样样好,只有当这种皇帝还蛮舒服,历史上其他皇帝,没有一个不忧患的。可是有一个人的八字和乾隆一样,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而为叫化子。那么这个命怎么去算?像这样的算命例子多得很,算命的人却说,因为地区不同,乾隆生在北方,那叫化子生在南方。在空间上,同一房间两张床上出生的,还是有差别,这叫移形换步。变动一步,所看的对象,形态就变了,形态变了,结论就不同。如果要讲这一套,那么一个人连路都不敢走了,这中间就有一个道理,所谓"魔从心造,妖由人兴。"

孔子所讲的命,其真正意义,指宇宙的某一法则,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空间加起来,形成这一股力量的时候,人对他没有办法转变,这就是命。现在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势在那里的时候,像汽车那股动的力量还没有完,没办法停止,历史时代有他的前因后果,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会形成这样?所以这个"命"很难讲。就现代来说,我们的八字早已算好了,不过不是生辰八字,而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八个字。中国古代有"天命之谓性"的"命"又是另一种解释,解释作宇宙生命之命,如果我们把《论语》中这一句解释作生命之命,又牵涉到哲学问题了,而命运之命包括了哲学与科学的问题,也是非常难研究的。孔子这里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不知道时代的趋势,对于环境没有了解,不能有前知之明,无法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这个礼包括了文化,以前我们再三的解释过了,不多说了。简单说,一切礼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道理、人生道理要懂得,假使不懂,就无法站立在这人世间,就永远跟着环境转,自己没办法特立独行。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照文字解释,不知道说话,无法作人。人怎会不知言?各个都会说话,这个"言"就代表言语文化,比如古人先贤告诉我们的话,我们不能深切真正了解,就无法作人处世。如《论语》,是孔子的人生经验,告诉了我们,不懂,就不知怎样作人做事。」

有感:自精读《论语》以来,受益良多!《论语》,经历近三千年而仍被人推崇,必有其理。鄙人知识浅陋,尽己之力,尽可能还原孔子本意(摘录唐以前古注译文)而已。如您认可,请宣传之;让更多的人受益,此愿足矣!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132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