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悟学.第103篇》卫灵公(二)

《悟学.第103篇》卫灵公(二)

悟学.十八子20200226子

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新解读(二)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集解】王曰:「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小于知德。」

【唐以前古注】皇疏:「由,子路也。呼子路语之云,夫知德之人难得,故为少也。按:如注意,则孔子此语为问绝粮而讥发之者也。」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能够无为而治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修养自身使自己)恭敬严肃,端坐王位罢了。"

【集解】王曰:「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蔡谟曰:「谟昔闻过庭之训于先君曰:尧不得无为者,所承非圣也。禹不得无为者,所授非圣也。今三圣相系,舜居其中,承尧授禹,又何为乎?夫道同而治异者,时也。自古以来,承至治之世,接二圣之闲,唯舜而已,故特称之焉。」

【邢疏】:「案《舜典》命禹宅百揆,弃、后稷、契作司徒,皋陶作士,垂、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典乐教胄子,龙作纳言,并四岳十二牧,凡二十二人,皆得其人,故舜无为而治也。」

有感:《为政篇》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又"知人善任"最大的为,何谓无为?萧规曹随乎?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诚守信,行为笃实恭敬,即使到了边远少数民族的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为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乘车时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绅带上。

【集注】「子张意在得行于外,故夫子反于身而言之,犹答干禄问达之意也。笃,厚也。蛮,南蛮。貊,北狄。二千五百家为州。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程子曰:「学要鞭辟近里,着己而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言忠信,行笃敬;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以持养之,及其至则一也。」

评析:没有人会拒绝真诚的朋友,也没有人喜欢和虚伪肤浅的人交往。"忠信笃敬"即对人的真诚态度的体现。子张才高意广,但为人外向、热衷政治,言行又有偏激过当之处,故孔子劝诫他要持之以恒地保有真诚,以正心诚意为本。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任职,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考证】《孔子家语·困誓篇》云:「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 其子从之。灵公吊,怪而问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 之谏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 」

【集解】王曰:「卫大夫史鳅。有道无道,行直如矢,言不曲。」

【唐以前古注】皇疏:「美史鱼之行正直也。证其为直,譬矢箭也,性唯直而不曲,言史鱼之德恒直如箭,不以国有道无道为变曲也。又美蘧瑗也,进退随时合时之变,故曰君子哉也。出其君子之事也,国若有道则肆其聪明以佐时也;国若无道则韬光匿智,而怀藏以避世之害也。」

《论语别裁》:「矢就是拉弓射箭的箭。史鱼是卫国的大夫。孔子说他非常直,不管在哪种环境之下,不论国家社会混乱或者安定,他的行为、言谈,像射出去的箭一样,都是直的,不转弯的。在现在的社会上,仍然有很多这一类的人,但他们处世是落落寡合的,常会受到打击,遭遇种种痛苦。可是这种人天生个性就是走直道,直到不管什么环境,平时也好,乱世也好,邦有道也好,邦无道也好,他的言行永远像一支箭一样。同时"矢"字也代表了尖锐的意思。有些人心肠非常好,做朋友好极了,因为他能说直话,可是有时候嘴巴太厉害,说的话如割人的肉一样,使人受不了。但我们要了解他心地是善良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当然这就牵涉到修养问题,尤其领导人有这样的部下,往往很难受的,因此

做领导人的要有涵容的胸襟。有时碰到这种讲直话的人,一次、二次、三次能够接受,到了四、五、六次实在受不了。但是这一类人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或干部,就必须放过他的尖锐直言,先要有准备哈哈大笑的容量,否则就不行。

孔子接着就说蘧伯玉(前面再三提到蘧伯玉,称赞他的行谊。)这个人了不起,国家社会有道时,出来做事,担当大任务,但在邦无道,国家社会紊乱的时候,他就卷而怀之,不发牢骚,也没有什么怨言。他认为时代转变如无法挽回时,可以把自己像一幅画一样,卷起来怀之,收藏起来,就不说话了,没有表现了。

这两个人,也是典型的对照。一种人是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区,都宁可直道而行,不转弯,这是干部中很好的。一种是像蘧伯玉这样的人,比较才具大,而且有一个基本修养,本身的名利心很淡泊,如孟子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话我们都晓得讲,但等到真穷,真困难的时候,退下来"卷而怀之","独善其身",往往心有不甘,这是很难的基本修养。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一】孔子说:"应该与之言谈的人却不与他谈,是错过了对象;不应该与之言谈的人,却与他谈,是说错了话。明智的人既不错过对象也不说错话。"

【唐以前古注】皇疏:「谓此人可与共言,而己不可与之言,则此人不复见顾,故是失于可言之人也。言与不可言之人共言,是失我之言者也。唯有智之士,则备照二途,则人及言并无所失也。」

【邢疏】:「此章戒其知人也。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是可与言,而不与言,是失于彼人也。若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而己与之言,则失于己言也。惟知者明于事,二者俱不失。」

《雍也篇》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评析:按【译文一】,问题在于,如何判断对方是否是可谈之人?如果对方为人造诣精深、事理通达,自然就是可以交流的人;对方如果见识不够、昏聩愚昧,那就是不可以交流的人。智者首在识人,知人者智也。

【译文二】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或时机),却不同他谈,这是失人(或没把握好时机);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人(机会),又不说错话。"

评析:按【译文二】,问题在于,如何判断谈话的时机及所谈内容?君子慎言,尤其要区分场合与时机。该说不说就是隐瞒,刻意隐瞒就是不真诚;不该说却说了就是躁动,急躁冲动会伤害他人。

《八佾篇》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别裁》:「这是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很难。孔子说: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像史鱼一样肯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是不对的。是自己的朋友,如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下一个警告,乃至他现在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可以,自己还认他是朋友,他可以怨恨我,等到他失败了,会想到自己的话是对的,那就对得起人。所以在可以讲话的情形下,而不和他讲话,是对不起人,不应该的。有时候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既不失人,也不失言。这个道理使我们想到历史上范雎见秦昭王的故事。

秦昭王向他请教一次,两次,他都不说话,使推荐他的人很难堪。范雎说我提出来的计划,贡献出来,可以使秦国马上富强,国际间称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没有专心一意来听我的计划,所以不能讲。推荐的人后来再向秦王报告。因此第三次见面,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单独和范雎见面,很客气的求教。范雎一篇话就把秦昭王说动了,立即发表他当首相。在战国的时候,这一类的事情很多,这就说明了"说难"。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当然倒楣,这是时机不对。我们看到许多年轻朋友,做人家的干部,在长官那里碰了大钉子回来,一肚子牢骚。其实那个长官今天也许有件别的事情,心里正在烦,做干部的跑进去,报告不相干的事,乃至与他心里的事有关连,就正好触上了霉头。所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说话真难。这是要有许多人生经验累积起来,才会了解的。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社会上同事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说的不是时候,结果意见相左了。」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104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