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六十八篇》泰伯(三)

《悟学.第六十八篇》泰伯(三)

悟学.十八子20200209

论语.泰伯第八.新解读(三)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多年求学,不去想谋取俸禄,是不容易做到的。"

【集注】谷,禄也。至,疑当作志。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杨氏曰:「虽子张之贤,犹以干禄为问,况其下者乎?然则三年学而不至于谷,宜不易得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是当时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本身学问,而是为了职业。跟着他求学三年,所为的只是"谷",也就是"俸禄"。俸和禄是两回事,前面"子张学干禄"中也曾讲过,"俸"是薪俸,就是现在的薪水,以官位的高低,发给相当的代价;"禄",则等于现在的实物配给,不过制度不同。如前清,一个学生"十年寒窗无人问",为什么要苦苦急于考取功名?中秀才是第一步最起码的功名,考中了就有禄,得到实物配给,可以维持生活。这是功名的方面,不问官位。假使有功名再去做官,"俸"与"禄"加起来,数字就相当可观了。孔子当时这个"谷"字就代表了功名和利禄。他说来我这里求学的学生,目的都在找职业,假使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找职业,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孔子距现在两千多年,可见古今中外,求学的目的,都为了待遇,讲好听一点,为了前程。

提到教育问题,感慨很多,很多人说现在的教育成了问题。我说中国的教育,三千年来都是问题,也可以说世界上人类的教育问题,本来就存在。为什么呢?三千年来的观念都是重男轻女,为什么重男轻女?男孩将来长大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因此就望子成龙。而古代望子成龙最好的出路是读书,古人于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当然现在不同了,这副对联要改作:"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这是我个人观察现代化社会的感受。过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所有职业,以做官这个职业最好。"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一连串来的,几千年都是这个观念。包括我们大家在内,当年在家开始读书,有没有这种观念作祟?在我个人反省,不能说没有。如果严格讲学问的道理,有了这种观念的成分,就很不纯洁了。到现在,因为西方文化一来,教育制度变了,教育的精神、方法都在变,变了以后如何?看了几十年的情形,据我了解,与以前并没有两样,不过换了一个名称。"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这和我们所讲过去的观念,没有两样。

所以现在大专联考选科系,最好考上医科,将来当医生,不求人。因此教育的目的一直是为了生活,由生活的观念一变,就是为了赚钱。除此以外,说是自己真正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求真理而求学问的,实在很少。并不是每个时代绝对没有这种人,而是太少,这种人往往能影响整个时代的,东西方都是如此。试看每个时代的动乱,他真正的原动力是思想。而改变时代思想的人,往往当时默默无闻,乃至穷死、饿死,可是后来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时代。例如因满清入关而引发的民族观念,是受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李二曲几个人的思想所影响。一直发展下来,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民族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影响本世纪最大的马克思,还不是穷死饿死的。当时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竟会扰乱了整个世界。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出思想问题的严重性了。像孔子也是一个例子,在生时那么可怜,死后影响千秋万代,没有空间的范围,也没有时间的界限,这就是真正的学问。可是一个读书人开始念书时,说是立志为这种学问而学问的,那就太少了。孔子当年已有这个感叹,更何况现在?我们要了解思想的道理,就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去研究。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 孔子说:"信仰坚定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留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刘全志译:孔子说:"坚定信念,爱好学习,誓死守卫正义的大道。政局不稳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有感:孔子的操守,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安乐吟》云:「安分身无辱,知机心自闲。」翻译:安分守己(灾祸)就不会殃及自身,了解自己心就闲逸安然。

人生有三戒: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用过其才则害事,享过其分则丧身。

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注释:(1)师挚:师挚是鲁国掌管音乐的太师,名挚。(2)始者,乐之始。(3)〈关雎〉:诗经《国风》之首篇,第一篇。(4)乱者,乐之终。"《汉典》解释:"乐章的尾声叫做乱。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5)《关雎》之乱:《关雎》的乐曲用在乐曲结尾,所以说《关雎》之乱。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李泽厚译:

孔子说:"狂妄又不直爽,无知又不老实,无能力又不可信赖,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感叹当时的社会,一般人的思想与个人的修养,犯了三个大毛病。这三个大毛病,不止是孔子当时的社会如此,在我们看来,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尤其现在看来,格外同意孔子的这三句话。许多人"狂而不直","狂"本来不是坏事,孔子也欣赏狂狷之士,虽然还不够标准,但是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君子,都成为圣人。因此退而求其次,至少是狂、是狷,还有可取之处。"狂"就是豪迈慷慨,心地坦然,交朋友,不对就是不对,说了他,他并不恨你,这类的典型为狂。"狷",毫不苟取,不义之财一点都不要,不合理的事情绝不做,很保守,个性独立而很有道德修养为狷。孔子认为假使没有君子之人,那么狂与狷这两种也不错。

有一个朋友,在大陆曾当过省府委员、厅长一类的职务,他狷介得使人有点怕他。就如我和他坐公共汽车,我替他付了一张公车票,他一定要想办法下一次替我付回一张。这种人非常可爱,一毫不苟取,一毫不苟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狂而不直",有许多人狂,豪迈得很。但是假狂的人很多,内心不正直,歪曲心肠,这是一个大毛病。

"侗而不愿",看起来笨笨的,好像是很厚道的样子,但一个人貌似忠厚,而心里鬼主意蛮多,并不是真正的厚道。

"倥倥而不信",有许多人自己是空空洞洞的,却不相信人家,也不相信自己,只是空空洞洞,莫名其妙的作一辈子人。

"吾不知之矣",孔子说有这三种人,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这三句话,也就是孔子当时看时代在变乱中,多半是这一类的人:狂而不能直,老实相而内心并不厚道;再加上非常浅薄,浅薄到没有内容,还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又不好好求学。因此孔子很感叹。事实上一个乱离的社会,这都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今天处于这个时代,看到一些人物,也有孔子同样的感叹:"吾不知之矣!"这句话很幽默,意思是说实在不知道这部历史将变成什么样子。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急切,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

【集解】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如不及,犹恐失之也。

《论语讲要》:这是两句话,不能作一句讲。学如不及,开始求学,好像追人,而有追不及的感觉。这是努力求取学业进步的意思。下句是讲勤学有得以后,必须温习,犹如得了一物恐怕遗失,所以说:"犹恐失之。"

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说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充实,还要改进。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曾国藩他们经常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停留下来,就是在时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这个观念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来的。"学如不及",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就是退步。大家要特别注意。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对这句话更须要反省。有时我们看到许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学问事业成就了,往往自认为什么都对了。事实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终好学不倦,这才叫学问,才不会被淘汰。我看到几位中年朋友,的确是值得佩服。家里藏书非常多。他们的年龄,都快到六十岁了,每天公事非常忙,夜间读书每每到两三点钟才睡。因此他们的学识、能力,不断在进步。所以这一点习惯一定要养成。依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读书的习惯养成了,要无书不读,甚至坏的一面也要懂,懂了不跟他走,那才是真本事。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六十九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