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六十一篇》述而(三)

《悟学.第六十一篇》述而(三)

悟学.十八子20200205子-丑

论语. 述而第七.新解读(三)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所慎重对待的事是:斋戒、战争和疾病。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代齐斋同义,清心寡欲谓之斋,古人在举行国家大典或祭天地祖宗的时候,便要斋戒。所谓斋戒沐浴就是清心寡欲,并不像现在的人,称吃素为吃斋,这个错误在习惯上已用了一千多年,不必改它了。古代的斋是内心的修养,要着重气质的变化,在《礼记》中变化气质第一步工夫,就是要"斋心","毋不敬,俨若思。"现代的语汇,就是心理的净化,所以孔子对"斋"是最谨慎,最小心的。' 其次是对战争,孔子,他不是不懂军事,而是对军事哲学的理论很高明,只是平常不轻谈战争。第三件:是指卫生、保健的事,这是养生之道,他非常注意自己身体健康。所以斋、战、疾是他特别小心的事。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他说:"我没有想到音乐会使人到这个地步!"

注释:《韶》乐,史称舜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译文:"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郈郦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干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汉书·礼乐志》: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韶》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美之甚也。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是啊,我正想问老师。"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有什么怨恨的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要理解这章,得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大致情况如下:

卫灵公的世子叫做蒯聩,跟卫灵公的妃子南子有怨。南子(《悟学.第五十七篇》雍也(七)有介绍),是一个淫荡的女人,但是卫灵公非常宠爱她,对她是言听计从,所以南子把持朝政,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大臣们都不得不屈从。蒯聩后来因为涉嫌谋杀南子未遂,就离开了卫国,这是鲁定公十四年的事情。后来到了鲁哀公二年的春天,卫灵公就死了,他的夫人南子就说卫灵公有遗命,指令要立公子郢来做国君。当时郢就辞掉了,说有辄在,辄是蒯聩的儿子,就是出逃的那个公子的儿子,就是卫灵公的世孙,于是卫国就立了辄为国君。结果那一年六月,晋国赵鞅领兵帮助蒯聩回卫国,要把国君的位置夺过来。实际上晋国他们也有自己的企图,就是挟持着蒯聩入侵卫国。这个时候齐国因为跟晋国有怨,所以齐景公又出兵帮助卫国来防范,不让蒯聩回国。

这就是这章冉有、子贡、孔子对话的时代背景『即蒯聩和他的儿子辄,父子争位的背景。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傀儡,他们都没有实权。蒯聩(父亲)是被晋国所挟持,辄(儿子)虽被立为国君,但也是被人硬弄上去的傀儡,所以两个人都是受人挟制。』当时孔子在卫国,也特别受到卫君的礼遇,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国家有政变,孔子仍然留在卫国,所以冉有就有一种疑惑(夫子是不是有意思要帮助卫国国君?)在当时,父子相争是严重违礼的行为,孔子留在卫国,似乎有帮助做儿子的(辄)抵抗他爸爸(蒯聩)回国的这么一个嫌疑?但这个问题又太敏感了,冉有不敢直接问,所以他就私下问子贡。

〔子贡(即端木赐):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我们来看看子贡的问话艺术,『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就是答应了冉有,说「好吧,我去问问夫子」。所以『入曰』,进来问夫子。子贡问话很懂得投石问路,问得很巧妙。子贡不是直接问,而是问了一个历史的故事,说『伯夷、叔齐何人也?』

伯夷和叔齐是兄弟俩,孤竹国(商纣王的诸侯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当时国君很想立叔齐(小儿子,老三)继位。结果父亲过世了以后,叔齐很贤良,虽然他父亲有意思立他做国君,可是因为自己的兄长在,他不愿意承接君位。所以就让给伯夷,伯夷是长子,他说「按照礼数上长子应该继位,我是小的,不能继位」,这是以国相让,是真君子。伯夷也是一位很难得的贤者,他说「这是父亲的旨意要立你为君,你就应当承担」,所以他自己就逃跑掉,他为了成全他父亲的遗命,让叔齐当国君,自己跑掉了。结果叔齐看到他大哥伯夷跑掉了,他自己也跑掉,他说「我不能够行不义」。

结果后来没办法了,国人就把老二中子立即位,成为孤竹国的国君。后来周武王伐纣,讨伐纣王的时候,当时伯夷、叔齐为了劝止周武王,因为他们彼此都是商朝的诸侯,伯夷、叔齐不愿意见到臣子推翻君主(纣王是君,武王是臣),叩马而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这当然挡不住武王的军队。纣王实在是太残暴了,民心所向,武王势如破竹,很快就建立了周王朝。伯夷、叔齐很有气节,身为商朝的臣子,不愿意吃周朝的粮食,所以就在首阳山上饿死了。

伯夷、叔齐两位贤者,孔子非常赞叹这两个人,孔子对武王也是赞叹不已。他说文王、武王、周公是圣人,伯夷、叔齐是贤人。所以子贡来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之贤人也。』,子贡又问『曰:怨乎?』这个怨是指伯夷、叔齐他们有没有怨?按照《雪公讲要》里面说「怨者,意指伯夷怨父,叔齐怨兄也」。所以子贡就问伯夷有没有怨他的父亲,叔齐有没有怨他的兄长伯夷?大概这个怨是因为父亲指定叔齐做国君,伯夷会不会怨他父亲,伯夷自己不肯做国君逃跑掉了,叔齐有没有怨他的兄长?就这么个意思。

孔子回答子贡『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说伯夷、叔齐都是「求其行仁者也」,他们所求的是行仁道,已经求仁而得仁,又有什么怨?何怨之有?「求仁得仁者,伯夷能顺乎亲,孝也。」孝悌是为仁之本,伯夷这是兄长,他能够孝顺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意思,希望把王位传给叔齐,所以他就以亲志为己志,他力主让叔齐继位,这是孝。「叔齐能恭其兄,弟也。」叔齐他是「长者先,幼者后」,让兄长去继位,自己不愿意继位,不敢跳到兄长之上,做兄长的君,让兄长称臣,他不愿意这么做,这是悌道,对兄长恭敬。一个是孝,一个是悌,「孝弟乃仁之本」,这是两个人都得到了仁。

所以子贡也明了了,就出来跟冉有说『出曰:夫子不为也』。就跟冉有说,「咱们老师不会帮助卫君」,为什么?这已经很明显,夫子讲求的是让,以国相让,现在卫君父子争国,那你说孔子会帮助他们吗?谁都不帮,所以「夫子不为也」,就不会帮助辄(卫君,儿子)来抵抗晋国所挟持的蒯聩(父亲)。

有感:子贡高超的问话艺术!值得细细品味!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六十二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