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6年後,我才發現孩子自覺全靠管


這個漫長的居家假期,讓我第一次每天24小時的面對孩子,沒有老師沒有學校,我第一次獨自負責起孩子的所有學習過程。


這種感覺,有點像網友見面,讓我突然發現我以前對孩子的瞭解其實是片面的,當他把全部的學習過程和生活狀態呈現在我面前時,我發現了一些真相,也意識到自己曾經的很多教育方法是需要調整的。


1


真相一:

愛和信任是最好的教育,但不是全部。


懷上圖圖後,我看的第一本育兒書是《愛與自由》,當時感覺這就是我一生要遵循的養育原則。

我從小的成長環境全是信任、鼓勵,甚至生活上的小溺愛,所以對待孩子,我大概率比起95%的家長都包容都民主,尤其是在圖圖上小學前。


他無論喜歡什麼在別人眼中奇怪的事物,我都不一棒子否定,而是去理解他,比如小時候他喜歡粉色、5歲前都素食、幼兒園三年幾乎都不睡午覺;發音不清楚我不否定只鼓勵;最近在家自己做什麼起泡膠,搞得家裡到處都是膠水和失敗的試驗品。

這麼被我寵愛長大的圖圖,的確很開朗很自信,不敏感很合群,是一個經常做夢笑出聲的男孩。


但這半年我開始發現,愛和自由可以有,但這些不應該成為給孩子立規矩的障礙,在規則和自由之間,需要儘早給孩子明確的示範。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去理解真正的愛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

孩子很“狡猾”,他會用愛來當藉口,比如我批評圖圖不堅持練字、不認真默寫單詞的時候,他會用“媽媽不愛我了”這種藉口來搪塞自己的惰性和畏難情緒。


千萬不要讓孩子把寬鬆、無原則當作了愛。更不要認為長大了孩子自然會理解,我已經有些後悔應該更早給圖圖立規矩。


2


真相二:

雙重標準讓孩子更反感學習


不要對待學習和生活兩個標準,這一個多月陪伴圖圖學習,他總會說媽媽你為什麼平時對我很溫柔,一談起學習就很嚴格呢?

對啊,為什麼呢?因為重視教育的社會環境,讓我們家長過於在乎學習,其他的事情似乎都不重要,都可以低標準,但是學習必須嚴格。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

其實不是孩子的錯,是我們用雙重標準去要求孩子了,吃飯可以浪費糧食、寫作業不能少些一個字?家務可以一點都不參與、只要學習成績好?運動可以不堅持、背單詞一天都不能拉下?。。。。

這不僅讓孩子缺失了鍛鍊生活的本領,還會讓孩子反感學習,因為家長只有對待學習才嚴格!

所以我調整了策略,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規則來,每天跳繩的要求必須執行;對待弟弟友善、對待長輩尊敬;這些事情都和認真學習一樣重要。

就像我給他的記事本上,已經不光有學習的內容,生活的要求也一樣重要,做好了一樣獲得表揚。

“放養”6年後,我才發現孩子自覺全靠管


3


真相三:

沒有孩子天生自律,自覺都是管出來的


教育孩子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用成年人才明白的道理去說服孩子。

比如:我上班前會和圖圖說:“今天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專心,不要走神,記住你的今天一輩子只有一次,你的一年級也只有這一次,6歲的你也只有這一年。”


圖圖也學會了對付我,會忽悠我:“媽媽,我懂的!”結果白天在家該玩玩,沉迷電子產品,作業不催根本不做。

我居然用一個成年人花了很多年栽了很多跟頭才明白的道理去教育一個6歲半的孩子,他怎麼可能明白?!

自律是反人性的,沒有人天生願意坐冷板凳讀書,更不可能讓一個小孩子理解學習的意義,他們此時無法理解。

自覺是要被鍛煉出來的,甚至是要適當“強迫”去養成的,惰性這個東西必須一次次地去挑戰,才能突破舒適圈。

對待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陪著他一起做冷板凳,陪著他經歷一次次突破,讓他獲得一次次成就。


圖圖抗拒學英語,我就陪著他一個一個單詞突破,一次次發音、一次次書寫,當他第一次學會了老師留下的全部作業時,他告訴我:“媽媽,我居然全學會了這些單詞!”

上學期的體育跳繩,一開始圖圖成績非常一般,對於練習也沒興趣,圖圖爸就陪著他糾正動作,爸爸跳200個,圖圖跳100個,就這樣日復一日,結果最後圖圖的成績是一分鐘158個,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


最近在家中他每天能堅持跳500個,在自律這條路上,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就是一次次堅持,一次次突破。


愛與信任是教育的基底,但在此之上,還有必須要給孩子明確好的原則:生活與學習,沒有高低之分。


孩子天性趨“利”避“害”,在他們眼裡,看電視玩手機等輕鬆事情為“利”,學習練習等苦活累活兒為“害”。成年人懂得的道理,很小的孩子不會明白,自覺的孩子,都是“管”出來的。

這三個真相也讓我意識到,教育孩子,並沒有一條適用一生的道路,孩子在不斷成長,我們的教育手段也得隨之不斷改變。


人生沒有捷徑,教育也是;
人生沒有完美,教育也是;
陪著孩子成長,
就是一次次地重新洗禮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