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強:張君秋吊嗓

安志強:張君秋吊嗓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張君秋先生在擔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時,兼在北京京劇院恢復演出他的代表作。我經常在他家裡聽他吊嗓。大約是在1981年左右,當時他正在整理《詩文會》一劇,經常吊的是[南梆子]"果然是聲情並茂繪影繪形,他比我車靜芳勝過十分",以及[四平調]"喜盈盈進畫堂,新人主考選才郎"這兩段唱。這兩段唱新腔多,音域寬,難度極大。當時張先生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但唱起來仍然從容不迫。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張君秋的白紙坊家裡,有幾位張先生的學生也在場。先是學生一個一個輪流唱,唱得都滿宮滿調。學生唱完,張先生興致來了,也要唱一段。唱的就是"喜盈盈進畫堂"。學生唱只是覺得好聽,而到張先生唱時,我就有了異樣的感覺,不只覺得悅耳,而且十分響亮,甚至感到耳膜震得甕甕響。當時我心裡暗暗想道,到底是大家呀!

這一深刻的印象我念念不忘。後來有一次同何順信先生聊起了我當時的感受,何先生不緊不慢地對我說:"張老師的好,不只是嗓子好。自然,他的嗓音條件到現在還沒有遇到比他強的。可光憑一條好嗓子也不能唱出個張派來,要緊的是練呀!"何先生接著談起過去張先生吊嗓子的經歷,說張先生吊嗓子是持之以恆的。每次吊嗓,必吊《祭塔》的全部[反二黃]唱腔、《賀后罵殿》的[快三眼]、《探母回令》的對口[快板]以及《三堂會審》的[流水],而且不止唱一遍,要反覆唱幾遍。這樣吊嗓,唱三齣戲不止。 張先生吊嗓吊的這幾齣戲,不是隻量大--唱了三齣戲。仔細想想,這裡面有學問。為什麼要唱一段《祭塔》的 [反二黃]?但凡[反二黃],無論是生行旦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的音域大,大約有13度的幅度。按照何先生所說,張先生每次吊嗓必吊《祭塔》,如果從1936年初登舞臺算起,直到1966年"文革"被迫脫離舞臺,共有30年時間,一年365天,姑且減去10年,就算20年,一天吊一次,這出《祭塔》,張先生已經唱到了7300次了。


這就無怪乎為什麼張先生的《祭塔》成了他的代表作,也無怪乎他後來創瞭如《西廂記》的[反西皮散板][二六],《詩文會》的[四平調][南梆子]等那樣音域寬的唱腔,而張先生唱起來卻遊刃有餘了!為什麼要吊《罵殿》呢?原來《罵殿》的[快三眼]"有賀後在金殿一聲高罵"的唱段,唱的是"發花"轍,開口音。一般旦角習慣唱閉口音,張先生不然,他開口音、閉口音都唱得好,吊嗓唱《罵殿》不是白唱的。至於為什麼吊《探母》的[快板]、《三堂會審》的[流水],原因大概不必說了吧,只要聽聽張君秋的[快板]演唱,無論是《四郎探母》還是《詩文會》《楚宮恨》裡的[快板],讓人聽了是那麼地解氣、過癮,原因不說自明。 說到這裡,不禁有想起載於1938年舊刊《十日戲劇》上的一段文字:"昔年君秋用功時,雖值大雪,亦赴窯臺喊嗓,窯臺積雪,深可沒脛,君秋不為之卻,每自家中持掃帚而出,即往掃雪吊嗓,孜苦如此,其成功自非偶然。"據說現在京劇團體裡,保持經常吊嗓的不多。至於清晨起來喊嗓的有沒有哇?不得而知。現在提倡學流派,學習流派藝術是必要的,那麼這些名家是怎麼練出流派藝術來的,是不是也該學學呢?(摘自原《戲劇電影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