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前言:朱厚熄這少年哥們小的時候在安陸被封為藩鎮王,因此他是個藩王,後來機緣巧合,他得以入繼中原大統。期間發生了關於其父母尊號的問題,產生了一人號稱"大禮議"的事件

。之後,曠日持久的"統"、"嗣"爭論轉變成不同派系的政治鬥爭,這對明代中期政局及少年嘉靖皇帝的性格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後來持續進行的整個"大禮議"的過程,主角朱厚熄持續表現出了固執、叛逆和衝動。政治能力並未超出青春期少年的心智水平。對朱厚熄個人而言,"大禮議"歸根到底是廷臣所捍衛的宗法禮制與其孝親情節之間的衝突。其孝親情結的形成,與他童年時期的家庭教育、生長環境、喪父經歷密切相關。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引發"大禮議"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熄

"大禮議"事件在明朝中期,是個十分重要的政治事件。對此,評論家田謝心先生認為,明世宗藉助大禮議巧妙而又成功地實現了皇權的轉移,將掣肘勢力徹底清除,組建了以皇帝為核心的全新的人事結構,使明代政治因皇位空缺一度出現的混亂局面得以結束。他上臺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盡能力去確立他自己的絕對權威,建立有利於他自己的統治秩序。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少年時的嘉靖皇帝朱厚熄

一、藩王年少時登上大統,"大禮議"事件與此的關聯

朱厚熄就是嘉靖皇帝的姓名,他是明朝歷史上影響力很大的皇帝。他的父親朱佑忨,即明憲宗朱見深,朱厚熄排行第四子,生母是蔣氏。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興王。公元1494年,他到湖廣安陸州(今鍾祥市)就任藩王。朱拓和忨王妃蔣氏生了四個孩子,朱厚熄生千正德二年八月初十(1507年9月16日),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也是唯一存活的一個。正德十四年(1519年),興王薨,享年四十四歲,諡號"興獻王"。

朱厚熄幼年喪父,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不幸,然而兩年後,他偏偏接到了幸運之神,這位十五歲的安陸少年身上會發生什麼呢?原來他的堂哥,中國最不守禮法的荒淫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在豹房死了。武宗荒淫一生卻無子嗣,他的去世,皇位上就留下了真空。首輔楊廷和與皇太后張氏根據傳統宗法制度和《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決定立憲宗之孫,孝宗之侄,武宗堂弟朱厚熄為皇帝。就這樣,

歷史的機遇把年僅十五歲的少年推上了最高統治者的寶座。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少年登基的嘉靖皇帝朱厚熄

朱厚熄登上皇帝寶座剛剛六天,就下令群臣議定他的新生父親的主祀及封號。當時有一派,就是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臣,他們認為世宗是由小宗入繼大宗,應該尊奉正統,以明孝宗為皇考,改生父興獻王稱號為

"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太妃",祭祀親生父母時自稱"侄皇帝"。世宗皇帝對此非常不滿,於是質問禮部:"父母可更易若是邪?"下令再議。可是朝臣一百九十餘人次先後抗旨上疏,支持楊廷和的主張。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興獻王妃

朱厚熄在"大禮議"的第一回合較量中獲勝了

在張嗯的慫患之下,過了兩年,朱厚熄要求朝臣改稱孝宗為"皇伯考",父親為"皇考興獻帝",再次把議禮斗爭推向高潮。此時宋朝南北地兩正副京師共二百五十餘名官員上了八十餘道奏章,抵制皇帝諭旨。楊廷和見"中興"尤望,於嘉靖三年二月疏請歸鄉。朱厚熄順水推舟,同意楊廷和致仕,擢升其支持者張瘛、桂萼為翰林學士,又親下手敕,追尊其父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其母"本生母章聖皇太后",實現了加"皇",稱"皇考"的願望。但是"本生"二字猶在,在"本生皇考"之外還有一位"孝宗皇考",這樣便形成了"兩考"並存,"兩父"並尊的滑稽局面,議禮仍不能結束。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嘉靖皇帝劇照

眾臣見皇帝心意已決,共二百二十餘臣子在左順門跪著哭奏,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聲聲震動闕廷。嘉靖帝命人抓捕為首的八名官員,接下來把五品以下官員盡數逮捕,其他官員則待罪遣散。幾天之後,對參加這一事件者作了判處:為首者戍邊;四品以上者奪俸;五品以下一百八十餘人廷杖。其中編修王相等十七人慘死在廷杖之下。議禮反對派跪哭左順門的悲壯之舉,被一頓重棍打得煙消雲散。在一片恐怖的政治氣氛中,嘉靖帝宣佈:去掉"本生"二字,改稱孝宗為皇伯考,慈壽皇太后為皇伯母;恭穆獻皇帝為皇考,章聖皇太后為聖母。興獻王成功稱宗附廟,嘉靖帝如願以償。至此,皇權的淫威戰勝了道德的堅守,曠日持久的"大禮議"之爭以小皇帝的勝利而告終。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小皇帝嘉靖

二、議禮過程顯示少年天子並不具備高超的心智水平

少年嘉靖在"大禮議"整個過程中,其態度經歷幾個過程:提出要求、妥協讓步、固執己見、廷杖施威四個階段。他內心的盤數及心理活動跟隨著事件的發展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然而不管在哪個階段,朱厚熄都沒有表現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反而處處顯露少年的叛逆和幼稚。具體地我們來欣賞:

並非出於政治原因而是孝親情感的需要,才提出議禮要求。身為藩王的朱厚熄能登上大位的唯一原因僅是因為武宗無嗣,否則他根本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這種以藩王身份入承大統的過程並非正常的皇位更替,朱厚熄在京城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在這種形勢下,與手握實權的內閣對抗無疑是不理智行為。他本該收斂鋒芒,對擁立他的張太后和內閣大臣感恩戴德、藉機鞏固自己的地位,並依靠他們的力量革除武宗遺留的弊政。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少年天子努力革除武宗遺留的弊政

沒有料事於後的本事,沒有考慮到他這一為父親上尊號的要求會引起日後的軒然大波。歷史上,所有有能力的政治家都不會在自己立足未穩的敏感去發動冒險政治活動,讓自己陷入與強大對手對立,讓自己立於孤立無援的險境。所以"大禮議"並非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奪權行動,這表明朱厚熄對從藩王到帝王的角色轉換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心理準備中的皇帝

他自身"合情合理"的孝親情感同身為皇帝的政治角色之間具有明顯衝突,而並不能處理好。朱厚熄不能合理平衡這一衝突,在"大禮議"開始前的那一階段,朱厚熄的行為過程,並沒有超出15歲少年的認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朱厚熄上臺才六天就命令內閣議興獻王封號,本來就是政治思維不成熟的表現。當這一要求遭到楊廷和等廷臣斬釘截鐵地拒絕時,身為皇帝的朱厚熄無力反對,無奈之下一面賜座賜茶,一面派宦官賄賂毛澄,這種可笑的應對方式不正是少年思維的體現嗎?

他為了能實現孝心,雖然經過軟硬兼施,但是三次努力最終均以失敗告終,他眼中的理當進行的孝親行為不但沒有得到肯定,反而遭到朝廷上下一致的反對,剛剛上任的小皇帝還沒來得及體驗權力帶來的快樂,就在這三上三下中深深感受到名分光環下的孤獨、委屈和無奈。巨大的心理落差無疑讓他對廷臣心生不滿,為廷杖施威埋下伏筆。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嘉靖十分惱火

在一連串的打擊下,他那種一步登天的興奮感,步入京城的新奇感及群臣簇擁的成就感已經蕩然無存,心底裡產生的是強烈的受挫感。於是,他懷疑廷臣的反對是在故意刁難他。如果說前三次的拒絕讓嘉靖對廷臣心生不滿,此時的朱厚熄已經對他們心生怨恨了

對禮制宗法的無知讓他無所畏懼,故此用退位做賭注進行抗爭,這是他不成熟的一個典型表現。如果他在政治家上能成熟一些,那麼他就應該從治國安邦的大局出發,用先繼嗣再繼統的方式維護政權的合法性和穩定性,建立和諧的君臣關係共同革除武宗弊政。可是他潛意識裡認為孝親高於一切,兩度以退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執著。早在朱厚熄在北京城外駐蹕時,禮部要求他依太子札即位,他很不高興,說:"遺詔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拒絕進入京城。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以退位做賭注的抗爭

世宗之所以能即位,除了明武宗朱厚照無後得益於宗法制中"兄終弟及"的原則,然而朱厚熄並非武宗唯一的堂弟。因此他是繼承皇位的排行居前的人選但絕非唯一人選。同樣是憲宗庶孫的藩王有很多,其中朱厚曄、朱厚炫等人還比他年長,按照"拓"字輩計算倫序關係,朱佑忨是孝宗長弟,朱厚熄是第一順序繼承人,但如果按照"厚"字輩計算倫序關係,他們比朱厚熄更有資格繼承皇位。再說此時憲宗之子益王朱柏棕、衡王朱柏桏、壽王朱佑楛都在世,武宗絕嗣,侄死叔即也是選項之一。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朱厚熄更加肆無忌憚

這位少年天子表現在"大禮議"的後期階段表現出青少年共有的心理特徵。從中表現出他的思維方式單一,考慮問題片面,一切僅從唯一的標準即孝道出發,完全沒有禮制宗法的考慮。縱然對他的支持者寥寥無幾,他仍舊固執己見,尤其是這些奏章不可避免提及他以小宗入繼大統的身份,觸動了他內心深處敏感又難言的自卑。他越發覺得這些大臣別有用心,不僅侮辱他的尊嚴,蔑視他的權威,還要挾制他的權力。大臣諫阻的奏章越多,越激發他的叛逆和偏執。但他又無力辯駁,只好將奏章一概留中不發。宗法禮制的信徒們此時所表現出來的是比少年天子加倍的倔強,最終引發出跪哭左順門的悲壯之舉。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跪哭左順門事件

此後的跪哭左順門事件,發生的時間在公元1524年七月十五,杖責大臣發生在七月二十,這期間相關有五天。這五天中,嘉靖帝內心必定在激烈地鬥爭。不少內閣大臣請求寬宥,嘉靖不但不為所動反而嚴加訓斥。他被徹底激怒了。三年以來,他的意見一次次被駁回,讓他感到本應該至高尤上的神聖皇權一次次被侵犯。三年以來的回憶挑動著少年天子敏感的神經,他覺得自己的人格常常受到侮辱,權利時時遭到挑戰。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廷杖

三、什麼原因引發"大禮議"事件,對朱厚熄的性格產生了哪些影響

家庭與個人的早期經歷,經心理學的分析表明,這是影響一個人心理特徵形成的主要決定性因素。對於朱厚熄來說,他是朱拓忨子嗣中唯一存活的一個。可想而知的是,興王夫婦對朱厚熄的重視和溺愛達到了無已超越的程度。童年和少年是一個人性格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千家庭教育、生長環境、少年喪父的三重影響,這促使朱厚熄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孝親情節。

童年時,朱厚熄就接受了孝道啟蒙教育。朱厚熄五歲時,其父就開始教他讀書寫字,"上幼敏,王口授經書,輒成誦。稍長,通《孝經》,進止有度。"當時年幼的朱厚熄十分聰明,在父親的教導下很早就接受了孝道啟蒙教育,並按照《孝經》的要求待人接物。在頭腦中接受孝道教育,對朱厚熄思想和性格的影響無疑是深刻而長久的。

朱厚熄在孝風瀰漫的社會氛圍下深受影響,特別因為漢水下游是"孝道淵數",加深了這一影響。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少年嘉靖生活的漢水下游地區是著名的孝子之鄉。二十四孝中的戲綵娛親、哭竹生筍扇枕溫衾賣身葬父都發生在安陸周圍,安陸東邊的那塊土地更以"孝感"命名。在孝風瀰漫的社會中長期耳濡目染,那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不言而喻。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孝道淵數

歷史經過"大禮議"之後,世宗皇帝的同鄉的著名文臣張居正對他在大禮議中的表現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聖孝根心,非天所授,距能然乎?"漢水下游的各王公大臣的意見十分一致,這正好說明孝道在漢水流域悠久的傳承和深遠的影響。孝道至上的獨特地域文化塑造了朱厚熄的道德信仰,也為這場曠日持久的"大禮議"之爭埋下伏筆。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朱厚熄對母親產生強烈的依戀

興王妃蔣氏在五個月後抵達通州,她聽聞到朝臣要讓嘉靖以張太后為聖母皇太后,而她自己則只被稱皇伯母時,她也表現出政治上的幼稚,因此憤怒的拒絕進京,還說:"安得以我子謂他人母乎",這對母子地此問題上不謀而合,正說明他們對孝道倫理的理解是具有高度默契的,同時也說明他們彼此間有心有靈犀式的相互依賴。這種對母子之間的情感依賴甚至表現出明顯的"排他性",張太后對他有擁立之恩,但他卻稱張太后為"宮中久惡之婦"。

通過上述情況,朱厚熄受幼年的生活情境和特殊經歷的影響,心裡產生出根深蒂固的孝親情節,少年喪父的不幸經歷讓他每次思念父親都會有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內疚,即位剛六天就迫不及待地命令札部會議興獻王主祀及封號,但是父親已經去世,除了加封尊號,修建陵墓,孝敬母親是唯一的補償方式。當母親因繼嗣滯留通州,他寧可放棄皇位也不同意更換父母名分。

孝文化影響下,嘉靖皇帝與大禮議之間的關聯性

朱厚熄劇照

結語:在嘉靖帝的心靈深處,他是十分蔑視那種背父求榮的所謂"不孝之子"的。因此,人的思想是寧做孝子而不做明君。正是此種孝親情節的思想,促使嘉靖皇帝引發"大禮議"事件,並且在議禮過程中表現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固執。

朱厚熄在孝親情節驅動下無意發起了"大禮議"這一政治事件,其根本的原因在於廷臣所捍衛的宗法禮制與朱厚熄的孝親情節之間產生了衝突。這是他對父母的真摯感情,對孝道的至誠信仰才令他做出了許多讓我們感到匪夷所思的舉動。"大禮議"讓朱厚熄漸漸學會行使皇權的無上威嚴,藉此完成人事更迭併成功掌握了最高權力,也為以後更定祀典、改革宗廟鋪平了道路。但這一切絕非他即位初期所能預料的,更不可能是蓄謀已久的政治陰謀。

"大禮議"事件後,意外收穫了重組內閣及加強皇權,這一收穫並不是嘉靖在發動議禮前的所盤算要達到的目的。在這場衝突中,他並沒有表現出超越一個少年的認知水平,他最終僅是依靠強權才取得了勝利。這種勝利很大程度上只是僥倖,如果沒有張瘛的上奏,"大禮議"很可能剛開始就要宣告結束;假如楊廷和等人在嘉靖要退位時順水推舟,朱厚熄可能將失去皇位。在"大禮議"中,嘉靖皇帝的獲勝,並非他的政治手段如何巧妙,其中的原因在於皇位久虛造成朝廷形勢危急;他所依仗的根本力量,並非高超的政治智慧,而僅是靠最硬的拳頭,即至高無上的皇帝身份。

田湖.《大禮議與嘉靖朝的人事更迭》

魏佐國.《嚴嵩當權原因探析》

朱聲敏.《論"大禮議"並非權力之爭》

夏燮.《明通鑑》

明世宗實錄.《中央分析院歷史語言分析所校印本》

《明史·張速傳》:中華書局

左攀.《嘉靖皇帝與漢水文化》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張居正.《張太嶽集·聖孝紀》

弗洛伊德著,羅生譯.《性學與愛情心理學》

毛奇齡.《勝朝彤史拾遺記》

《明史·孝宗張皇后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