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太极拳?早在民国就有了

引言

几年前比较火的一部电影《太极侠》当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傅对徒弟的所作所为十分愤怒,在比试的时候将全身的气力运至手掌,全力对着徒弟的腹部挥去。这一掌虽然没有接触到肉体,但是却把向前冲锋的徒弟给推了回去,徒弟也深受内伤。

太极拳不仅仅存在于电影当中,清晨的广场,大学生的课表,比赛等等这些地方都能看见太极拳的身影。可以说,太极拳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实,太极拳的市场化,大众化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这样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武术成为后来这么多人推崇的对象呢?

我们今天就围绕着太极拳,结合民国时期一个十分有名的拳社——致柔拳社,来讲讲民国时期太极拳的发展。

现在流行太极拳?早在民国就有了



1 环境是一切的根本

欧文曾说:“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所以说,环境能对一切产生十分强大的影响。太极拳的市场发展,正是民国那个时代的产物。

1.1 市场经济的萌芽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若要谈到市场经济,追溯到的可不是几十年前的改革开放,而是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

早在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开始发展了。到了清朝末年,20世纪初的时候,市场经济的萌芽也开始蓬勃发展。

晚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不得不揭开“清末新政”的大幕。在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1903年,清政府设立一个专门管理商业的部门——商部,同时也颁布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这一些政策,就是中国从封建踏入资本的标志。

封建社会是不可能把商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的,而清末新政一展开,商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快。

后来中华民国时期,已经完全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了。在1927年-1937年这十年国共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大力发展工商业,这一个时期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黄金十年”。

前面有清朝政府的铺垫,后面有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在1925年,陈微明的致柔拳社正式成立,坐标上海。在当时,这可不是一家普通的拳社,而是政府眼中的“工商业”,因此,拳社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支持来自政府。

1.2 太极拳体系的完备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太极拳,基本上就是清朝和民国时期才得以完备的。在那以前,作为一门武术,太极拳的教学十分简单,而且基本上不存在“教科书”一类的东西。所以在那个年代想要练拳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关于太极拳的论著大量出现。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这几种: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王宗岳《太极拳论》等等。

郝和也有过这样一段论述:“自初发悟,至于有成,走架之境凡三变:初若身立水中,随水波之推荡;稍进,则如善游者与水相忘,故走架时有足不履地、任意浮沉之概;又进,则步愈轻灵,若自忘其身,有如行于水面、飘然为凌云之游也。”

这段话明确了太极拳的推手以“粘、粘、连、随不丢顶”为基准,练习皮肤触觉和本体感觉的灵敏性。

同时,这些著作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著书者都将太极拳和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给太极拳当中的动作加上了很合理的解释,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太极拳。

这样的发展,终于让太极拳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学科,传授的方法也更加科学。

再加上陈微明本人的研究和汇总,最终形成可以让普通人学习的一门课程。

1.3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的一百年是极其屈辱的一百年,因此在二十世纪初很多人都在谋求中国的发展。

其中有一部分人就开始在国民身体素质上下文章,从而出现很多原本习武之人,开始追求武术的大众化道路。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霍元甲的上海精武体操学校。

而且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1915年,当时的国家教育部将武术纳入学生的课程范围。学生在学校里都要学习武术。

所以说,那是一个全民学武的时代,一个全民爱武的时代。陈微明也是趁着这样的一个浪潮,开办太极拳社,并且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陈微明拳社开办的地点——上海。

在民国时期,上海虽然不及现在这么发达,但是还是一个大都市。再加上民国时期大量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居住,使得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口激增。从而给拳社带来了很多潜在客户。

现在流行太极拳?早在民国就有了


2 致柔拳社的发展

我们前面分析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拳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样一个拳社在我国商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是怎么发展的吧。

2.1 将太极拳大众化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系统思维的概述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梳理,都喜欢做思维导图,做结构图等等。这些行为的本质就是帮助我们形成一个系统的思维,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这一点在致柔拳社的运营当中同样适用。为了让太极拳成为大众化的武术,陈微明先生将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再发展,最终形成一套可以系统化学习的产品。

而且,致柔拳社所用的教材是自编教材,他们也基本上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太极拳变成系统教材的。这样一来,太极拳的受众就十分广泛了。

2.2 将太极拳市场化

致柔拳社的教育并不是无偿的,不像以前那种跟着师傅学,平时帮着师傅干一点事情就行。在这样一个类似学校的场所当中,想要学拳,是必须要先交学费的。

根据当时的拳社规定,收费细则如下:“甲种学员:每月学费十元,第二年每月纳学费八元,第三年每月纳学费六元。乙种学员:每月纳学费六元,第三年每月纳学费五元,第四年以后每月纳学费四元。丙种学员:每星期内来学二次者,每月纳学费四元,第四年以后每月纳学费三月,以为有恒者劝。如果在未卒业内甲种改为乙丙丁种,乙改为丙丁,丙改为丁者,不适用逐年减费之例。丁种学员,逢星期日来学者,或每星期内来学一次者,每月纳学费二元。甲种学员以到社之日计算,满三年卒业。乙丙丁三种学员,到社之日计算,满三年卒业(每 年除休息日以三百日计算)。”

这一段的收费细则里面体现出许多现代社会的收费特点:老客户减价,办年卡,办会员卡打折。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拥有这样的思想可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时,拳社的宣传工作做的非常好。他们以张三丰前辈作为太极拳的祖师爷,同时也是拳社的代言人。当时的社会上对张三丰了解的人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这样的宣传手段有很好的效果。

既然是市场化,单纯的进行上面的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陈微明先生还进行了一项重大革新——将太极拳认为是养生之道。

这一点我们现在深有体会,天天清晨都能看见小区里面的老爷爷们在那边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打太极拳。

正是这样的改革,使得太极拳的受众从原来的年轻人,扩展到了老年人。在民国时期,很多地主家的老人也会时不时去打打太极,消遣消遣,权当锻炼身体了。

2.3 市场化之后的工作

思想超前的人,才能把握社会的发展。

而陈微明正是这样一个人。他亲手组建致柔拳社,同时也有着一个十分先进的意识——品牌意识。在陈微明的《致柔拳社简章》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未卒业,及未经本社考验合格,不得在外教授及表演本社所授拳术,以败坏本社荣誉。”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没有毕业,不能在公开的场合表演你没有学成的武术,以免败坏拳社的荣誉。

能拥有这个思想,可真谓是先进的思想家。他不仅仅是开一个拳社,而是把这个当成一个事业来做,而且不允许有败坏拳社前途的人。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在很多大小公司借鉴。

现在流行太极拳?早在民国就有了



结语

民国时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时期,有很多人都在搞改革,搞创新。我们现在看见的世界,有很多都是发源于那个年代的。

如果没有像陈微明那样的创新创业家,我们现在又怎么可能看见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太极拳呢?人家的经营思路对于现在很多企业来说都是有很大启发的。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本人将立刻删除。

参考文献:

[1]周庆杰.清代和民国时期太极拳论著概述及其评价[J].体育文化导刊,2007(02):85-88.

[2]李通国.致柔拳社:民国太极拳市场化的一个典型案例[J].武术研究,2019,4(12):46-50.

向以上两位作者表示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