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聽說過李約瑟,但他的科技史觀的確影響了整個中國

你可能沒聽說過李約瑟,但他的科技史觀的確影響了整個中國

|東亞文化的現代化思考/每週三更新/博芒特(撰文)|


二、制度

1. 李約瑟

我們今天之所以費一番口舌來討論這個話題,一切的起點,都來自於一個平凡得簡直有一些無聊的一天晚上——1944年10月24日,貴州北邊的小鎮湄潭,一位身材魁梧的英國人,給一群在這裡躲避日軍侵略的中國學者辦了一次講座。當時主持講座的是浙江大學的校長竺可楨,講座的主題,是中國科技史

你可能沒聽說過李約瑟,但他的科技史觀的確影響了整個中國

1944年4月、10月,李約瑟兩赴貴州遵義和湄潭,訪問西遷中的浙江大學。圖片來源:都市快報

我們常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這句話已經可以說得上氾濫了,但是用在科技史這個話題上卻再恰當不過。怎麼解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並非歷史總是重複巧合與現在發生的事情有相似。克羅齊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歷史,無論是誰,都是用主觀的心態結合了自己的經歷去解讀的,所以所有的歷史最終都成了觀察者自己思想的投射。

李約瑟作為一個生物學者,為什麼會投入到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中,這就不得不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靡牛津劍橋的馬克思主義思潮掛上鉤。李約瑟本人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鼓舞下,投入到對與西方不同的文化思潮的研究中,漸漸地開始關注到中國科技發展觀的問題的。

在李約瑟之前,世界上對於"科學的發展觀"問題的討論,其實是沿循另一個路徑的。哲學家懷特海,在1925年不無自信地說"

中國科學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毫無理由相信,倘若只憑他自己,中國會產生任何科學進步。印度亦復如此。"【1】數年後, 德國漢學家也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魏復古同樣在其著作中討論"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如果我們說,學術的演化軌跡是基於無數個不同方向的懷疑和嘗試,那麼李約瑟就是無數個嘗試中的一個。之所以這個嘗試被關注到並且無限放大,這可能還是立場的問題——民族主義

你可能沒聽說過李約瑟,但他的科技史觀的確影響了整個中國

德國漢學家魏復古(1926年)

我們今天討論中國為什麼沒有能夠及時完成現代化,這項工作可以說從中國開眼看世界就開始一代代地傳遞下來。1915年1月,任鴻雋在《科學》創刊號上發表文章,此後十年間梁啟超、蔣方震、王璡、馮友蘭等相繼就此發表論文,或者在著作中探討相關的問題【2】。這些中國現代的啟蒙者,對於傳統文化的信心已經崩潰,所以認為必須轉向西方文化,如科學和民主,才可以使得民族得到拯救。

他們的文章有幾個共同特徵,首先是率直地假定中國文化的實踐是失敗的,因為中國文化並沒能產生出科學或者可以稱為科學的學問。

其次,這些討論大多是論斷,是史觀,史論,缺少史料的支撐,不能充分展開,無法形成獨立的研究體系。

第3, 這類比較研究,必須依託兩邊浩如煙海的典籍,在當時的情況,中外都不具備符合這樣條件的人才和客觀物質條件——整個世界處在動盪之中。

所以,這類研究還是隻能停留在直覺的判斷上,缺乏實證的基礎。所以雖然往往能夠切中問題要害,卻不能進一步開啟探索的進程。但即使這樣,其啟示的作用,也是非凡的意義。


1946年,竺可楨在《科學》上發表論文《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它的結論是:"中國農村社會的結構和封建思想,使得中國古代不能產生自然科學。"這個論斷可以視作在1949年之前,中國的知識精英對於自己母文化的反思的總結。在此之前,李約瑟雖然已經在國際學術界取得一些名望,其對於科學史的總結整理工作也得到大家的尊重,但是其產生的觀點,依然得不到學術界的認可,甚至可以說是全盤否定的。可以說,直到今天,西方對於李約瑟的學說的看法,也還是全盤否定的。

你可能沒聽說過李約瑟,但他的科技史觀的確影響了整個中國

竺可楨

但是中國的環境變化了。1949年,中國人民一下子從天安門城樓上站起來了。我們就不適合再自慚形穢下去,亟需一個理論來讓我們重拾文化上的自信。李約瑟的一些觀點和研究正好滿足了這個需求。郎情妾意,於是,在學術界對於科學的發展觀問題,形成了以地理國境線為界的兩個陣營。


李約瑟的研究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首先,李約瑟問題有兩個緊密關聯不可分割的部分。第一部分可以稱為"中國科技長期優勝說"。在李自己的文章中以問題的形式出現,但實質上是他的論斷。而且,李在文中,有意無意地混淆了"科學"和"技術"的概念,使人讀起來,有一種"中國在公元前一世紀至十五世紀遠遠超過西方"的印象和暗示——他前文還說的是"應用自然知識的效率",後文就變成了"科技水平

"。在文章結尾更是用上了"中國科學和技術早期的絕大優勢(predominance)"這樣的詞語【3】。

但是科學沒有產生在東方,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此,李約瑟的長期優勝說導致了一個悖論——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千餘年來那麼輝煌的中國科技從世界領先的位置滑落。而被歐洲在15世紀後飛速超越呢?這個悖論,可能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中國為什麼沒能及時現代化"可以冠以"李約瑟難題"的原因吧。

你可能沒聽說過李約瑟,但他的科技史觀的確影響了整個中國

那麼李約瑟難題有什麼內涵呢?他最初對科技史的強烈興致,是因為當年風靡牛津劍橋的馬克思主義所激發, 因此對於他提出來的大問題,他自己也是用不同文明間的社會經濟體制差異為關鍵。他似乎隱約也是有一絲"譁眾取寵"的意味,他批判了魏復古通過"亞洲生產方式"來說明中國科學之所以落後,而把中國和西方科技水平的戲劇性逆轉的根源放在了另一種對於體制的批判上——理性的體制。"中國曆史上高度理性的官僚封建體制"(bureaucratic feudalism)阻止了小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出現。西方的"軍事貴族-封建體制"(military aristocratic feudalism)卻沒有這麼堅強,它在15-16世紀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崩潰,於是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的出現。至於後兩者之間的關係則是遵循以下思路發展而來:現代科學之出現是由於可控實驗的發展,它補足了古希臘科學只崇尚純粹理論而輕視實用的缺失,而實驗科學之所以興起,則與實用技術受重視和工商業發展有關,亦即是由資本主義的刺激而來。這樣,現代科學, 實驗科學,資本主義,文藝復興,就都緊緊聯繫在了一起,成為"中國傳統社會顯示了整體以及科學上的連續進步,但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後就被以指數速度增長的現代科學所猛然超越"的解釋。

根據這個邏輯,李約瑟問題基本上等同於"何以資本主義是在西方而沒有在中國出現。"這用他自己的話可以表達得最確切:當然,從科技史家的立場看來,中國封建體制與西方封建體制有多大分別並不重要,但兩者必須有足夠分別來解釋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在中國之完全受到抑制,而這兩者卻能夠在西方順利發展。【4】

李約瑟的所有研究,歸根到底,還是要為了說明自己的核心信念——現代科學突破之所以出現在西方,絕不能夠用種族、思想、文化等內在差異來解釋,而必須採取馬克思觀點,即求之於社會經濟制度之不同發展途徑這種外在差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雖然有不少人願意接受"體質——人類學"或者"種族——精神"之類因素,但我從頭就對於他們的正確性深感懷疑……因此,就科學史而言,我們還得尋找歐洲的體制和其他中古亞洲的體制的基本差異。【5】

你可能沒聽說過李約瑟,但他的科技史觀的確影響了整個中國

我們客觀的說李約瑟的研究,其主體,就是對於科技史的梳理,當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他的史觀,確實有簡陋的嫌疑。但這些在1949年以後的中國都變得不再重要,最重要的反而是李約瑟所有研究的一個簡單假設——中國科技曾經是領先於世界很長一段時間的。在這點上,李約瑟不是不知道自己有被利用的嫌疑,但他也的確是半推半就且頗以此為榮。這可真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諷刺:

李約瑟批判的體制的延續把李約瑟當做了宣傳的工具,而李約瑟一邊批判這個體制,另一邊還是選擇合作。


【1】 Alfred Whitehead,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uld,Lowell lectures 1925,

【2】 任鴻雋《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1915),馮友蘭《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以及後果的一種解釋》(1922),竺可楨《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1946)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3】 分別見Need ham,1969,pp.190,213,217

【4】 李約瑟,《大滴定》第六講

【5】 李約瑟,《大滴定》1969,pp50,51,191

作者博芒特,古早《日本近代史》系列和《教科書批判》系列的作者,炸號重生。博芒特,一個Ph.D.,一個不可知論者,一個想要意識到觀察者可能到來卻發現時間來不及的塌縮態Alien,塌縮之後質量非常大。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