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中的氣象趣聞,提出許多概念,隱藏怎樣宋代研究水平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宋朝顯然是一個前衛和破解迷霧的時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對於氣象的研究既新鮮又生動,讓後人看到了被送人遙望藍田與白雲的浪漫執著的風度。沈恬。字存中,浙江錢塘人,北宋時期的傑出科學家。據《宋史.沈括傳》記載:“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

《夢溪筆談》中的氣象趣聞,提出許多概念,隱藏怎樣宋代研究水平

沈括畫像

英國人李約瑟在他的鉅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對沈括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稱讚沈括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讀》是“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美國人編著出版的《科學家傳記辭典》中用了整整25頁的篇幅介紹沈括及其生平。沈括對人類科學文明所作出的偉大貢獻,已經得到國際科學界的公認。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北宋這部著作裡的獨特知識領域。

首次記載“陸地龍捲風”。

《夢溪筆談》一書中有關氣象方面的論述是不少的,涉及到大氣物理現象、氣候成因、天氣預報等各方面,為後人研究古代氣象提供了重要依據。

比如“陸龍捲”一條:“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恩州武城縣”(今山東武城縣),“有旋風自東南來”,遠遠看去就象一支插在天上的“羊角"。龍捲經過的地方,“大樹盡拔” ,官家和老百姓的房屋一掃而光, “民間死、 傷、亡、失者不可勝計”,縣城變為“丘墟”。其中,縣官的兒女、奴婢被風捲上天去,又從空中排下來。過去,有很多人都認為龍捲風是美洲獨有的現象。沈括的記載雄辯地告訴人們:早在十一世紀我國就留下了龍捲風的記載,這不僅為人們研究古代氣象提供了寶貴資料,而且對區劃古代世界龍捲的地區分佈具有重要意義。

《夢溪筆談》中的氣象趣聞,提出許多概念,隱藏怎樣宋代研究水平

夢溪筆談

在另一段關於“雷電入室”的記載中更是生動、奇特:內侍李舜舉家堂屋之“西室”遭到雷擊,“雷火自窗間出”“赫然出簷”,大家以為堂屋一定被火燒了,但雷止以後一看:一些鑲銀的漆器。上面的銀全部熔流在地上,而漆器卻不曾“焦灼”。又“有一寶刀”,“極堅鋼”,卻在刀鞘中“熔為汁”,而刀鞘卻依然如故。在那個時期,人們總認為“草木”比“金石”易焚,對雷電也缺乏認識,所以當時沈括也不能解釋這種現象。但是,沈括的詳細記載為後人們在研究導體和非導體問題上提供了重要線索。

另外,《筆談》 中還對虹、冰雹、霜、海市蜃樓等大氣物理現象作了記載。這些記載,不僅時間、地點清楚,而且記敘詳細、語言精煉、文詞優美,富於情趣,是我國古代難得的珍貴氣象記載。

《夢溪筆談》中的氣象趣聞,提出許多概念,隱藏怎樣宋代研究水平

相關畫面

《筆談》中關於“避風術”一段有一個有趣故事。原來,在江湖間行船最怕大風,冬季猶可,盛夏起大風,常在瞬間,迅猛異常,造成船毀人亡的事故。為了摸索出一套避風辦法,沈括虛心請教於江上船民和來往於江湖的商人,終於總結出一套“避風術”:夏季要行船的人,五更就要起床,看見“星明月潔”,整個天空無雲,“便可行”,中午以前就停船住下,這樣就不會遇到風暴。這種辦法成為宋以後我國曆代人們出門航行的座右銘。影響所及,直到解放前後,四川、貴州各村鎮小客店門前,還貼有“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的對聯。

《夢溪筆談》中的氣象趣聞,提出許多概念,隱藏怎樣宋代研究水平

夢溪筆談

過去世間相傳天上的虹,是“龍”一類神物,“能入溪澗飲水”。沈括自己先也相信,在一次出使的路上,正逢雨後,見一虹“下帳前澗中”。於是,他“使人過澗”,“隔虹對立”,仔細地觀察了虹的現象。在事實面前,沈括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原來的錯誤觀點,得出了:“虹, 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的正確結論。這是我國古代能正確解釋虹現象較早的見解之一。比法國學者笛卡爾用幾何光學定律解釋虹要早500多年。

在氣候方面,沈括也有一定研究。沈括從比較寒冷的延州(今延安)地區出土的“竹筍”化石上,分析得出此地“曠 古以前”,“地卑氣溼” 的結論。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廬山遊大林寺》一詩中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句子,當時一般人都不能解釋。沈括卻能指出:“地勢高下之不同”“而地氣之不同也” 。對此問題作了精闢回答。

《夢溪筆談》中的氣象趣聞,提出許多概念,隱藏怎樣宋代研究水平

北宋市井

對於天氣預報,沈括也有獨到的研究。“熙寧年間”,京城久早。

有一段時間,連續幾天天氣十分陰沉,人們都說要下雨了,但天氣又忽然轉睛“炎日赫然”,大家十分失望。當時正好沈括有事見皇帝,皇帝問他什麼時候有雨,沈括回答說:下雨的徵候已很明顯了,明天就可下雨。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次日果大雨”。沈括闡述了他預報第二天大雨的理由: 久旱以後,連日陰天,“溼土用事” ,水汽條件已具備,但沒有熱性空氣對流仍不會雨。後來,天又“驟睛”,“燥金入候”,為熱空氣對流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連陰時未雨,反而在轉睛之後落了雨。這樣的預報及其科學的根據產生在900年以前,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當然,受當時科學水平的侷限,沈括對氣象的論述中也摻雜有一些封建性、神秘性的東西。然而,這絲毫不會使沈括及他的《夢溪筆談》遜色,正如竺可楨所說:“正當歐洲學術墮落時代,而我國乃有沈括其人,潛心研究科學,亦足為中國學術史增光”。

因此,《夢溪筆談》的科學性非常具有跨時代意義,雖然以筆記形式寫出此書,但是也表明了沈括在追逐研究氣象領域上是相當前衛的。

參考資料《北宋科學史》、《夢溪筆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