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季节或者哪一种自然事物易引起你情绪的共鸣?

爱生活爱学习的涛涛


和许多人一样,春天更能引起我的共鸣。我喜欢春天,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害怕春天的离去,经常为春天的短暂而叹息。

现在正值春天。每天早上,我都会早早起床,去看花儿绽放,去听百鸟的鸣叫,去看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柳树青了,抽芽儿了。于是,我想到了贺知章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草绿了,钻出了地面。于是,我想起了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看到杏花开了,一树灿烂,又想起林妹妹葬花的悲戚……

春天是美好的,可又是短暂的。由春天,又想到自己。人生已经过半,春天早已经成为过往,即将步入秋季,不免有些伤感。

既然我们留不住春天,那就珍惜春天的每一时每一刻,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个日子,让春天的美丽和温暖留在心底吧!


赵老师笔记


每年的金秋十月,每当看到红红的枫叶,心头一种酸酸的感觉就会悄悄的袭来…

那年我高三,我的座位靠教室门不远,每一次心中的女神在我面前飘来飘去,我假装低着头,却偷偷瞄了下她。终于有一次,跟她眼神对撞,她微笑着好像脸上闪过红云一朵,我个心狂跳啊,差点把衣服崩裂。

好像是上天眷恋吧,有次去食堂吃饭的路上,下着小雨我撑着伞,听到后面脚步声一阵阵的,余光一瞥,天哪是她在跑没带伞。当快跑到我身边时,忽然间我不知哪里的勇气,一把抓住了她的手,把伞移到她头的上空…我默默松开手,四眼相对谁也没有说话,一直到食堂。

那一夜我狂喜加失眠,于是想好了一封情书,中午同学一起去食堂后,我把情书偷偷地塞进她的语文书里…

在一个星期天晚上,因为住校没回家,晚自习下课后出来放松一下,沿着操场跑道看着月亮,漫无目的的闲逛,感觉后面有脚步声,我以为是同桌也没回头,忽然感觉有本书塞到我手里,低头一看是一本日记本,有课本的三分之二大,红色的封面,抬头一看是她,她微微一笑很快的就跑回宿舍了。打开日记本第一页,里面夹着一张红红的枫叶,上面写着几个字,你的那把伞,撑着我走了一段漫长的路…

后来我因为脑子笨高考落榜,她考取了师范大学…再后来,每年的十月份,就想起枫叶,那是一叶满载回忆的小舟,经年航行在我那日记本的港湾里,怎么也开不出去…







碧水蓝


冬天的雪总能让我思绪万千。

那时天阴沉沉的,屋里却分外明亮。是因为下了雪的缘故吧!

从傍晚开始,外面飘起了雪,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停。好几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鹅毛般的雪花密密麻麻地飘下来,一片紧接着一片,似乎不愿留一点儿缝隙。不到半个小时,天地便变换了容颜。

地上屋顶上铺了厚厚的雪,连树也变得白胖了许多。冬天本就寂寥,色彩也孤独,落雪后的冬日景象便分外惹人怜爱。好想出去跑几圈,外面的茫茫白色点燃了我心里的快乐!

不久,地上的雪开始融化,再加上来来往往车辆和行人的践踏已变得不堪入目了。屋顶上的雪没被打扰,依旧洁白如新娘的婚纱,连同那流下的雪水都是清澈的。

滴答——滴答——滴答,屋顶上的雪水落下,打在白色的积满了雪的屋檐下,白色的的地面上便出现了一个个排列有序且形状规则的小黑洞。

冬雪有心了,圣诞来临之际,还特意送给大地一串黑色的珍珠项链当礼物。

远处,是谁在白色的大地上乱写乱画?

又是谁堆了个戴红帽子的雪娃娃?





雪花吧

去了两年南方的我。每到冬季总是格外的想念白雪

在南方的整个冬季是看不见雪的,就算下起了雪也是转瞬即逝,落在地上就没有了,无情的不停留半分

身为北方人的我,一到冬季就感觉“差了点意思”

一颗小小的冰晶,怎么会让我如此牵肠挂肚

后来,我明白了,我并不是喜欢白雪,而且思念北方的家人了,该订过年回家的火车票了……



巧巧91833


鸟鸣。

第一次注意到鸟鸣是在初中的一个开学前夜,爱拖作业的孩子应该都知道,开学前夜通宵补作业是什么感觉。

那次的凌晨三点,我第一次特别清晰地听见了竹林里的鸟鸣。

干干净净的。

让人听了神清气爽。

从那之后,我就中二地表示:如果让我选择做一只动物,我就要做一只深居山林的鸟儿。

在树深处歌唱,晨起饮露,暮色下蜷缩在小树洞里睡觉,外面月明星稀,说不定一觉醒来会有食草动物到这里来,喝我的露水,咀嚼灌木和灌木上的草叶和浆果,和我做邻居。

如果真的有这么个朋友,我希望它能是一只鹿,因为李白说“树深时见鹿”。[碰拳][红脸]





一碗冰糖水


一年四季,秋天带给我的感触最多。

刘禹锡曾说“我言秋日胜春朝”,但我更多的感觉却是“逢秋悲寂寥”,秋天一到,所有花草树木全部凋零,尤其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北方,秋风起,雁南飞,绿色尽数消失,片片落叶随深秋的清风漫卷,满目萧瑟,那种感觉,真的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近两年,偶尔在南方过冬,才发现南方的秋冬其实也是好季节,一场秋雨后,以为天气会转凉,穿的暖暖的出门,发现穿多了,再一场秋雨后出门,发现自己又穿多了,到最后终于发现,南方的秋天真的太舒服了,哪怕到了冬天,即便有落叶,也是东边落叶西边发芽,转眼间,迎春花就又开了。

其实很多事,换一个环境或角度去感受,结果往往大不相同了。


一壶山月


我个人觉得秋天最能使人产生共鸣,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因秋而感,留下绝美佳句。

比如:清代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诗词大意:是谁独自在西风中感慨悲凉,不忍见萧萧黄叶而闭上轩窗。独立屋中任夕阳斜照,沉浸在往事回忆中。

又例如: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诗中意思大概是: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以上只举了两个例子,太多佳作,就不一一来道了,大家是不是觉得意境很美呢?不知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觉?




浅笑安然H


毫无疑问,是秋天!!

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拆开来是“心”上有个“秋”。秋天草木日渐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步入冬眠,又像一个人进入风烛残年一样。触景生情,人们便伤感起来。才有了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以及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等的抒情、感伤和感慨。 而科学则是这样解释的:在人体大脑中有个叫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叫“褪黑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诱导人的睡眠,使人消沉、抑郁。“褪黑激素”还有抑制人体内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作用,使其生理浓度相对降低,这样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唤起细胞工作的作用相对减少了,人的情绪随之低落,便也多愁善感起来。

松果腺体分泌“褪黑激素”的生理过程受阳光调节的因素很大,阳光照射时,可极大限度地减少松果腺体的褪黑激素分泌量。特别是晚秋,天气转凉且多阴,阳光少、短、弱,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也就相对增多,为此,人的伤感情绪随着阳光的削弱而增强。其实,这只是科学、合理的解释了人们为何悲秋的生理原由,和由悲秋而表现出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而“多事之秋”更多的表现是人们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和因环境情感等方面的因素诱引起的人为或非人为事件的的担忧。


飞哥传讯


一年中,每个季节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只不过,经过文化人的渲染后,情感自然就渗透其中了。清代王国维是这么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么个理儿。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爱秋的人不少,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有诗云:枯藤老树昏鸦。这样的句子,像简笔画,把秋天的萧索表现得一览无余,简单的词语包涵着游子归来的无奈与孤独。具有秋意的景给人意味深长的感慨。李商隐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雨连绵,能让人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愁绪,好友不在,抑或是亲人不在身边,寂寞可想而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草一木,都会在文人的笔下触发最深的慨叹。为此,郁达夫还写了一篇《故都的秋》,让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这里清晰而明了。西方诗里说,生如夏花之煊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对秋的深刻领悟,莫过于把它提升到人生的价值观,社会观的层面上。不悔过往,不惧将来,以一颗坦然的心去面对秋天,无论何景,人生终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红衣主教721


下在黑夜里的雨像极了没有城府的少年。

顽皮而又不知轻重。

没有路灯,它也找不见可以落脚的路。

噼里啪啦的或者淅淅沥沥的。

第二日,天空放晴。

它便一溜烟的跑回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