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315 打假不停歇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19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報告。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19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821,377件,同比增長7.76%,解決614,246件,投訴解決率75%,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17,722萬元。其中,因經營者有欺詐行為得到加倍賠償的投訴3,160件,加倍賠償金額1,607萬元。全年接待消費者來訪和諮詢140萬人次。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央視3·15晚會延期播出,但晚會延期不代表打擊假冒偽劣的腳步停下來。尤其是疫情期間,“打假”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3·15期間全國多地開展集中銷燬假冒偽劣商品行動,併發布了典型案例。

疫情下的315 打假不停歇

誘購、詐騙、製假、販假、售假......不法商家利用各種消費陷阱牟利,部分商家還趁“疫”漲價,破壞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此外,疫情期間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護物資的製售假劣問題明顯增多。重慶警方查獲1.6萬隻假3M口罩抓5人,網店賣58元/只;甘肅省蘭州市一商家銷售“三無”口罩,被擬處罰款25萬元;湖北省孝感市一公司銷售假冒偽劣84消毒液被擬罰沒29.4萬元,上游供貨商被批捕;北京查獲2萬多隻假冒3M口罩,抓獲犯罪嫌疑人4名;南昌警方連端2處販賣假口罩窩點,查獲8000多隻假口罩抓4人。

疫情期間,民眾紛紛選擇線上消費,暴露出監管漏洞。相關部門應及時查處,有效監管,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哄抬物價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加大懲戒力度,讓失信的不法經營者處處受限。同時,相關部門要暢通線索舉報渠道,為民眾提供維權保障,並加大宣傳消費維權知識,及時發佈消費警示。以此震懾不法分子,淨化市場環境,優化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企業立足長遠,少不了誠信二字。各行業經營者也要加強自律,承擔起保護消費者的責任。目前民眾可通過中國消費者協會、12315投訴電話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消費者要理性消費,依法維權,提高維權意識和防範意識,不斷提升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在這個特殊時期,打假、維權更是容不得絲毫的懈怠。日常監管同樣需要重視,打擊假冒偽劣一直在進行,要堅持“零容忍”的態度,把每天都當成是3·15,不要等到曝光了才查,要防患於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