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本文约4000字,预计8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前不久,一条“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公益视频登上了微博童书热搜榜,不到两天时间阅读量达到了20多万人次。这条视频是出自一家专业少儿社,能够携手近40位作家、绘本创作人、阅读推广人,共同录制,可见这家出版社的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疫情之下,在积极抗“疫”的同时,也倒逼许多出版社反思或转型。或提倡精品出版,或寻求多媒体开发,或探索跨行业合作边界,唯有修炼内功,才能增加抗风险的“免疫力”。

其实,浙少社除了通过出版科普读物,录制视频,策划直播活动等方式,彰显社会责任之外,更重要的是,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为后期恢复和弥补损失“排兵布阵”,从容应对的背后,是其多年沉淀的原创资源,过硬的编辑实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的协作机制为保障。

论市场化,浙少社在“零教材教辅”的前提下,连续16年领跑国内少儿图书零售市场;拼增长,跟随少儿出版连续10多年高速高增长态势,浙少社连续多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大跨步向前,销售码洋早已突破十亿大关;亮品牌,在整个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讲求出版效率的当下,2019年浙少社专注原创儿童文学出版,原创图书屡获大奖。但这些,或许都不足以成为低调务实的浙少人的“谈资”。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在动物小说尚未蔚然成风时,“狼王梦”早已经成为浙少社的“看家”品牌;作家处女作《颜料坊的孩子》一亮相便入选“中国好书”;《领风者》《五千年良渚王国》为少儿主题出版读物打开了“新大门”;“小不点亲子成长”项目率先试水原创婴童IP打造;而无论是老牌儿童文学作家群、青年作家孵化平台,还是王佩瑜、李开复等跨界资源,浙少社总能拥有令同行歆羡的优质作者吸纳力……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颜料坊的孩子》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左起依次为浙少社总编辑邵若愚、该书作者荆凡、该书责任编辑孙玉虎、浙少社社长汪忠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当超级畅销书的光环褪去,在原创出版方面的精耕细作已然形成“浙少”模式。而模式背后的出版理念、市场意识、人才培养、团队氛围、机制保障,足以构成一家少儿专业出版机构的蓝本。

引领文学出版之“新”

在2020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浙少社推出了鲁迅文学奖得主鲍尔吉·原野的“亲爱的大自然”散文少年读本,并与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他正在创作的少年成长小说“纯净草原”三部曲也将落户浙少社。而这并不是浙少社第一次挖掘成人作家资源,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马原的首部童话《湾格花原》及续作《湾格花原砖红色屋顶》,跨界作家程玮也带来了她睽违已久的儿童文学新作“海龟老师”系列。可以看到的是,在社内每年原创选题占比85%以上、儿童文学占比80%的充分优势下,浙少社拒绝重复自我,通过作家、作品、市场以及品牌的培育,建立起自己的原创童书研发机制。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左起依次为梁晓声、鲍尔吉·原野、周晓枫、李辉

放眼整个儿童文学领域,《没头脑和不高兴》“沈石溪动物小说品藏书系”“奇域笔记”系列,浙少社的原创作品均在少儿阅读的不同阶段,领一时之先风。如何才能保持这种优势传统、守住原创儿童文学出版这块“高地”?从2014年开始,汪忠接过浙少社社长的接力棒。理科思维训练和曾在教育出版社如履薄冰的工作经历,让他在为浙少社的发展找定位、谋规划时,确立了“不求大而全,但求精而专”的专业化发展思路,并鼓励编辑创新。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这种专业化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老作家的作品开发和新人新作培育两方面。在汪忠看来,虽然随着这两年国家鼓励原创,出版社通过设立奖项、开发成人作家作品等方式加码原创,但整体而言,目前儿童文学作者队伍还是老面孔多、新面孔少,40岁以下的新生代原创儿童文学作家还没有形成气候,也尚未获得较高市场认可度。为此,浙少社一直在积极搭建青年作家个人或集体亮相的平台。

2019年,浙少社原创文学品牌“红帆船”推出“风潮书系”,收录了小河丁丁、周静、吴洲星和慈琪的全新长篇小说或童话,该系列入选了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其中,从冰心作文奖到冰心新作奖,再到首部儿童诗集《梦游的孩子》,以及被收录至教育部统编语文三年级(上)教材的童话《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浙少社一路见证了90后新锐作家慈琪的成长和突破。同时,在探索独具特色的新人新作方面,浙少社与“文博达人”青年作家邹凡凡打造的“奇域笔记”系列,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文博类少年探险小说的阅读风潮。

据统计,近3年来,业内专门为儿童文学和图画书设立的奖项或赛事不低于20项。而在此之前,作为“冰心新作奖”的承办单位,浙少社已经低调运作该奖项30年,获奖作家囊括了从张秋生、曹文轩、沈石溪、高洪波等名家大家,到吴洲星、王璐琪等儿童文学新锐。

相对于作者而言,出版社离市场和读者更近,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培育原创品牌还体现在对名家作品的深度探索和精耕细作上。

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问世60余年,在浙少社出版20余年,仅注音版目前销量已超过530万册。围绕这一经典作品,浙少社设立原创和翻译两大板块,原创板块还延伸了童诗产品线。比如2019年以“任溶溶给孩子的诗”系列为排头兵,联合“为你读诗”等自媒体大V开展童诗专题营销,进一步打造浙少社童诗板块。此外,浙少社文学出版分社旗下的“沈石溪工作室”和“汤汤工作室”,围绕两位作家作品精耕细作,在品牌影响力方面领先于市场同类作品。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创婴童品牌之“先”

面对超级畅销书资源流失的不可控性,浙少社用更多原创精品守住了在原创童书出版领域的先发优势。让汪忠倍感欣慰的是,事实上,虽然整体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但从新书重印率、出版效率以及编辑创造性来说,浙少社始终走在前列。而这种守势背后,是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机制体制为保障的。

为了充分释放管理权限、调动编辑积极性,从2015年开始,浙少社实行分社制改革,设置“两分社、三中心、一事业部”(文学出版分社、婴童出版分社,文教出版中心、知识出版中心、文创中心和国际事业部),各个分社职能又持续细化。以文学出版分社为例,综合读物编辑部集中于原创新作、畅销书,还会涉及一些图画书出版,如重点作者“花婆婆”方素珍的原创绘本就由其操刀,青春文学编辑部主要负责新生代作家作品,而儿童文学编辑部则主司名家大家维护,包括两大作家工作室的运营也是该部门的职能范围。

与原创儿童文学的天然优势不同,原创绘本曾是浙少社的薄弱板块。据浙少社副总编吴颖介绍,在婴童出版分社成立后,秉持“鼓励原创,只做精品”的出版理念,全力打造“中国原创绘本精品系列”,目前已出版4辑、共34册。与其他原创绘本出版最大的不同在于,婴童出版分社结合浙少社的海外分社优势,致力于“中国故事、世界表达”。从最早签约国内顶尖插画师、组织专家专题研讨开始,到在世界各国联合举办多场“中国当代儿童插画精品展”,让原创绘本产品线的开发不局限于单纯的图书出版,将作者资源、作品资源、编辑资源三项优势联合起来,对外推广中国文化。

除原创绘本之外,原创低幼品牌“小不点亲子成长”实现了图书出版、线上微课、表情包、线下故事会的“全面开花”,以积极尝试孵化本土原创IP为内容核心,以带动原创品牌图书及周边衍生产业链为基本路径,实践内容多头产出,积极探索本土原创品牌的全版权运营;最大力度地找准用好各种头部资源,布局低幼重点产品线,如联手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推出“京剧其实很好玩”系列图书,再如即将联手扎根东方传统文化现代演绎的品牌创作团队“狐狸家”和国内原创绘本领军人物——熊亮的小亮人团队,策划开发一大批如“熊亮艺术课”等读物。在丰富国内高质量原创低幼产品的同时,探索从大众餐饮到婴童玩具、生活用品等更多的跨界可能。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原创低幼品牌“小不点亲子成长”疫情期间联合腾讯少儿频道进行直播

当童书市场的竞争从产品竞争转变为作者、编辑以及营销的全方位竞争,浙少社婴童出版分社开始思考,如何精准对接产品后续营销推广环节,精心打造的原创图书产品该寻求什么样的渠道才能走近更多小读者?在线上渠道苛刻低折的大背景下,原创品牌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为了回应这些挑战,浙少社通过跨界尝试,走出了具有浙少特色的新路子。比如2016年联手KFC推出“猴王当道”套餐,开启“图书+餐饮”跨界营销新模式;2017年,在“海洋量子号”国际游轮上开展故事会,首创“图书+旅游”营销模式;2019年,“小不点亲子成长”联合母婴品牌贝因美进行了4场线上直播,等等。毫无疑问的是,跨界合作极大地提升了浙少社图书和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也拥有了更多的“出圈”资源。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浙少社发起的“肯德基十二生肖迎新年双语故事会”

热爱和专业是创意生产的“永动机”

随着竞争加剧,许多非专业少儿社和互联网公司涉足童书出版。专业人才从哪里来?专业少儿社的优秀编辑便成为新入局者最好的“挖墙脚”之处。对于浙少社而言,情况却完全相反,比如文学出版分社的编辑人员相对稳定,核心人员几乎未流失,近两年反而增补了一些力量。

浙少社文学出版分社社长楼倩认为,这一方面是浙少社身处地方,不像北京、上海机会多,人员活跃度高。但更重要的是,文学出版分社建制虽晚,但团队的传统优良、业务精良、氛围融洽,是一个学习型团队,因此吸引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才。比如,文学出版分社内部每个月都会共享童书媒体资讯,做一些阶段性的专题交流和分享,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和感染。

即便到现在,他们仍然保留着“传帮带”的传统,在这种氛围下,新编辑能很快得到成长。她举例道,文学出版中心的年轻编辑徐洁被称为“戏精编辑”,与作家、画家沟通的过程中常常给自己加戏,时常会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在各种“戏精对话”中碰撞出创作的火花。“我想这虽然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但我相信她对作品的投入和热情才是‘戏精’的魅力。”

童书出版思路和市场需求的改变,几乎颠覆了编辑思维,也极大地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传统思维下的编辑工作重心放在选题策划、三审三校、图书产品的设计制作上,而品牌化运营下的编辑,从选题策划到内容审核,从引入专家到多方协调沟通,从图书产品的设计制作到语音音频的录制,从下厂印刷到送货预约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编辑俨然成为一个品牌经纪人。

目前,针对重点原创童书项目,浙少社内部采取项目制,即一套书或一个项目指定一位责编统筹负责,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每一位编辑的专业特长自行组队,进行具体分工。用浙少社婴童出版分社社长吴珩的话来说,“拿到图书的那一刻,并不是我们工作的结束,而是一切的开始。”

对于传统编辑职能的变化,楼倩也深有体会。在精品出版日益成为出版人的共识,出版社对单品种效益有更高要求的形势下,编辑全流程参与度的提升是趋势所在。“别说跟10多年前对比,就仅仅是这两年市场变化之快、之大,我们也需要去不断适应,因为编辑是出版环节的核心,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及推动者。”文学出版分社的应对策略是,“不要把设计工作丢给美编,不要把印制工作丢给印务,不要把推广工作丢给营销,不要把发行工作丢给渠道”。她说,一个好的儿童文学编辑,要跟作家对得上话,对作品的文学和审美有自己的判断,对市场和渠道有所认识,才能把“自家的作品”送到最需要和最适合的读者手中。

以《五千年良渚王国》为例,选题策划之时正是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之时,经过一年半的编创磨合,于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当天上市。图书出版后,浙少社第一时间联系良渚博物馆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里的书店、故宫良渚玉器展文创区等场所,都可以见到这本《五千年良渚王国》,而这些“非常规”营销模式的实现,有赖于图书编辑与作者及相关机构更多的信息沟通。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2019 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五千年良渚王国》实现版权输出

上至社长,下至编辑,浙少人认准一个理——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能够立得住品牌,即便是同样题材的作品,无论是文本打磨、装帧设计或营销方式,“比别人多走半步”,这或许也就是“浙少”原创模式的秘诀所在。

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出版企业如何拥有立身之本?看这家社是怎么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