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勳,接回宋徽宗的屍骨,這不是命令

導語:

曹勳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出名,這次出使事件也並沒有十分曲折的情節,那為什麼要講這次出使事件呢?結合此事的前因後果,你就會發現其意義非凡。就在兩個月前的1月27日,大理寺的風波亭下,一代忠臣岳飛含冤而死,可謂屍骨未寒。而秦檜則一邊將岳飛置於死地,一邊積極與金兀朮商討宋金議和之事,也就是有名的紹興和議,而曹勳這次出使的首要任務,即是與金兀朮最後敲定紹興和議的所有事宜。宋高宗還給曹勳安排了第二個任務,就是要接回宋徽宗的靈柩,和宋高宗的生母韋后。當時宋徽宗已經死了快7年了,屍骨一直在北方,如今兩國議和,金國理應將宋徽宗的屍骨還回來。關於這件事,宋金之前也是交涉過的,金國也有意應允,所以曹勳此行,還要完成這個任務。

曹勳,接回宋徽宗的屍骨,這不是命令

曹勳圖

一、為什麼要派曹勳去呢?曹勳與宋徽宗交情深。靖康之變後,宋徽宗被金國抓到了燕山府(今北京),遭受了百般羞辱,於是宋徽宗想了一個辦法,他要找一個信賴的人,潛逃回大宋,報信求救,這個人就是曹勳。宋徽宗仿照漢獻帝寫"衣帶詔"的樣例子,扯下衣袖,寫成給宋高宗趙構的絹書:"可便即真,來救父母"。前半句話的意思含糊不清,有學者認為,就是你即使真的當了皇帝,也得來救父母。言外之意,我回去也不會威脅你的帝位。幾百年後,同樣的事件,在明朝明英宗的身上再次發生。接著還傳了兩句口諭,第一句的大意是,說如果大臣們有北顧恢復中原的建議,放開手腳幹,不用顧及我。第二句的大意是提醒趙構,不能殺大臣。身陷敵國的宋徽宗幾句話說得曹勳慷慨激昂,果然不負使命,帶著絹書和口諭,花了近一-年時間,終於逃回了宋朝。

曹勳,接回宋徽宗的屍骨,這不是命令

曹勳時期圖

回到宋朝後,曹勳遞交了徽宗的"衣帶詔",也傳達了口諭。結果宋高宗看了詔書後,並沒有立即"來救父母",反而是積極貫徹了宋徽宗"勿以我為念"的囑託。不但根本沒有恢復中原,迎回二聖的打算,在與金國的交戰中,自己還做了逃跑皇帝面對宋高宗這樣的態度,曹勳當然不能接受,於是積極上奏,請求北上營救宋徽宗,並給出具體方案,在全國範圍內招募死士,避過金國在陸地上的防衛,從海路北上營救宋徽宗。結果宋高宗一個不同意,就將曹勳罷黜回家了。二、還有什麼更重要的原因曹勳是主戰派,派他議和,可以堵住悠悠之口。郾城大捷後,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岳飛,聯合秦檜將岳飛置於死地,促成了後來的紹興和議。此時,又搬出來曹勳這樣一個宋徽宗的鐵粉,堅決的主.戰派來出使金國完成議和,接回宋徽宗的靈柩,這一操作真可謂一舉多得。曹勳的領導心有怨氣,不配合議和。其實當時,曹勳任"報謝副使",而"正使" 另有其人,這個人叫何鑄。說起這個何鑄也跟岳飛的死有關,當初岳飛下獄後,負責主持審訊的就是何鑄,而他翻來覆去也找不出證據給岳飛定罪,宋高宗和秦檜又堅持要岳飛死,於是何鑄索性撒手不幹了,後來被貶到了徽州。

曹勳,接回宋徽宗的屍骨,這不是命令

現在秦檜把何鑄也叫出來做出使金國的正使,對於何鑄這樣的主戰派來說,著實是有苦難言。據史料記載,何鑄跟曹勳到了金國,面見了金國皇帝,何鑄"伏地不能言",倒是曹勳慷慨陳詞,要金國交還宋徽宗屍骨和高宗生母,得到了金國皇帝的首肯。此事過後,金國也派使者來到臨安,冊封趙構為宋帝,雙方劃分疆界,宋金的戰爭也因此告一段落。關於紹興和議的好壞在此暫且不論。單純從曹勳出使的任務來看:這次出使是十分成功的。

曹勳既敲定了宋金紹興和議的具體事宜,又成功迎回了宋徽宗的靈柩和高宗生母。據說高宗生母韋賢妃南歸時,欽宗挽著她的車輪讓她轉告高宗,說只要能回到宋朝,自己只做個太乙宮主就可以了,但這並沒有感動高宗趙構。從趙構的角度來看,這一舉措非常完美。剛殺了一個主戰派的忠臣岳飛,促成了與金國的議和,而後又搬出曹勳這樣的角色來完成出使,此舉既堵住了朝中主戰派的悠悠眾口,又轉移了全國上下對岳飛之死的注意力。你們不是整天吵喊著要迎回二聖麼?現在宋徽宗的屍骨被接回來了。天下百姓不是渴望和平嗎?現在宋金之間也停戰了,至於欽宗,還是別接了吧,以免多生事端。

曹勳,接回宋徽宗的屍骨,這不是命令

岳飛圖

結語:確實,不管怎麼說,此事之後宋金之間確實進入了相對和平時期,而縱觀歷史,結束王朝戰亂和動盪的代價,似乎總是要有英雄用自己的鮮血來完成。紹興和議所帶來的和平,是用千古忠臣岳飛的性命換的。 南宮復辟後明朝政局的安穩,也是用大明第一忠臣于謙的性命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