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藝術大師,留給世人的三點警示


《宋史》中說:“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說的便是北宋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藝術大師,留給世人的三點警示


公元1082年,宋徽宗降生於帝王之家,名趙佶,乃宋神宗趙頊第十一子,是北宋第八位皇帝。

元符三年,25歲的宋哲宗駕崩,向太后意向端王趙佶繼承皇位,當時宰相章惇極力反對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太后卻說:“端王有福壽之相,且仁孝,當立。” 原本不適合做皇帝的趙佶,因此被推上了帝王位。

17歲即位的宋徽宗,被世人稱為藝術家皇帝,因為他的詩詞、繪畫、書法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而他所接手的北宋帝國,是當時全世界最強大最發達最富庶的國家。

然而,這樣一個盛世帝國,卻在徽宗在位的短短几十年,轟然坍塌,並造成了讓人悲憤千年的“靖康之恥”。其留給後人的警示,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鑑跟反思。

在其位,謀其事

《論語》中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說的是,不做不該做的事,應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該做的事情上。而懂得“在其位,謀其事”,不偏離本質,才是避免災禍的根本。

平日裡,不喜歡朝政的宋徽宗,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書法繪畫等興趣愛好上,他自稱:“朕萬幾餘暇,別無他好,唯好畫耳。”

宋徽宗: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藝術大師,留給世人的三點警示


宋徽宗: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藝術大師,留給世人的三點警示

趙佶的書法“瘦金體”獨步天下

元朝畫家湯垕曾在《畫鑑》中說:“歷代帝王能畫者,至徽宗可謂盡意”。

一天,正在作畫的宋徽宗,被宰相蔡京提醒:燕雲十六州還在金人手裡,想要回來,得花重金買。而畫意正濃的他卻說:不要用這些政務來煩擾朕,此事由你定奪就好。

蔡京聽了巴不得,趕緊附和:這種瑣事勞神費思,陛下當以四海為家,以太平為娛,人生幾何呀。這話正合徽宗心意,他點頭:“人生幾何,知我者,莫若卿也。”隨即,又沉浸到了畫趣中。

作為君主,將國家大事交予奸臣裁決定奪,自己卻把精力用於別處,忽略了職責,終將導致國破朝亡。

宋徽宗: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藝術大師,留給世人的三點警示


在其位,謀其事,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帝王如此,普通人也一樣。

已是美國證券風雲人物的蘇珊,從小出身於音樂世家,熱愛音樂的她,卻陰差陽錯考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系。

雖不喜歡這一專業,但她卻努力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艾爾森博士曾問她:“你不喜歡,為何又學得那麼棒,做得那麼優秀?”

她坦言:“因為我在那個位置上,那裡有我應盡的職責。”

正是這種“在其位,謀其事”的責任和擔當,讓蘇珊在不喜歡的位置上,依然做得成功出色。

而身為帝王的宋徽宗,卻本末倒置,坐在皇帝的位置,卻做著對江山社稷無意義的事情,最終引領國家走向滅亡。

正如《宋史》中說:“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慾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為戒。”

居安思危,有危機意識

《易傳》中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北宋時期,國家富裕,文化繁榮,盛世景象讓宋徽宗沉迷於安逸享樂中,並夢想著打造一個精神上的“世外桃花源”。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他下令在汴京修建一座皇家園林“艮嶽”,又稱“萬歲山”。

當歷時六年,耗資無以計數,徵調勞役百萬人之眾的“艮嶽”終於初落成時,宋徽宗漫步在這包羅萬象的園林中,抑制不住興奮心情,讚歎道:“真天造地設,神謀化力,非人力所能為者。”

此後,他每天在艮嶽中流連忘返,與各種珍禽花草為伴,玩得不亦樂乎。絲毫不想百姓們為了建造艮嶽,早已不堪重負。

宋徽宗: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藝術大師,留給世人的三點警示


最終,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10月),方臘領導起義者揭竿而起。與此同時,金人也在北境虎視眈眈。

而宋徽宗仍不“思危”,依然“復設諸應奉局,”繼續修建他的“艮嶽”,此舉,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左傳》中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人而一旦失去了居安思危的心態,就會喪失鬥志。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徽宗這種居安而不思危的心態,加速了北宋滅亡的進程。

同樣,作為後唐主的李存勖文武雙全,創業初期常以“思危”提醒自己,最終消滅後梁,一統北方。但稱帝后的李存勖卻貪圖享樂,將“思危”拋於腦後。

作為帝王的他,常常一身戲子裝扮,與伶人同臺演戲。有天,排戲時,李存勖突然大喊:“李天下(李存勖的藝名)何在?”這種荒唐行為,連身為戲子的敬新磨都看不下去。上去就給了他一個耳光,並說:“理(李)天下的只有一人,就是皇帝,你這是喊誰呢!”

意思是,皇帝該在朝堂上治理天下,而不是在戲臺上唱大戲。

李聽了,儘管沒有治敬新磨的罪,但也沒聽從勸,繼續沉迷享樂,玩物喪志,結果他這個皇帝只當了三年,後唐即亡。

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在安定中憂慮勞苦,才可振興國家,圖享安逸必定禍害終身,這是自然規律,而宋徽宗跟唐莊宗無不是如此。

做人要居安思危,只有時刻保持足夠的警惕性,才能從容地應對各種危機。

做人切忌虛榮自大

《禮記》中說:“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當年,由於秦的主力被項羽擊敗,各路諸侯都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這使項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日益膨脹。

在其擁兵四十萬,進駐新豐鴻門後,聽到只有十萬兵員的劉邦“欲王關中”的消息,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後來,劉邦帶著謙卑的口氣,主動“謝罪”。

項羽便怒氣全消,虛榮自大之心得到極大滿足,而面對宴會上劉邦的不辭而別,卻又因張良代替劉邦轉獻白壁一雙,再一次滿足了虛榮心,不再追究。最終放虎歸山,錯失了除去劉邦的機會。正是項羽這種虛榮自大的性格,最終導致了他自刎烏江。

宋徽宗: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藝術大師,留給世人的三點警示


司馬遷曾對此評價:自矜功伐,奮起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

自誇功勞,逞個人才智,終會使自己國家滅亡。而同樣虛榮自大的心理,宋徽宗身上表現地尤為明顯。

為了彰顯自己盛世君王的氣勢,宋徽宗特別喜歡“祥瑞之兆”。有次,他到九成宮行禮時,看到很多鶴群出現,隨著音樂,在五彩雲前,翩翩起舞,大臣們則紛紛向他表示祝賀:“祥瑞之兆”,並誇他是盛世明君。

宋徽宗: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藝術大師,留給世人的三點警示


這讓宋徽宗越發自我膨脹。出於自信,好大喜功的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要實現祖上夙願,奪回燕雲十六州。

宣和二年三月,他不顧大臣勸說,放棄與遼國的“澶淵之盟”,轉而與金國簽訂了“聯金滅遼”的海上之盟。由於宋徽宗的虛榮自大,從而讓北宋落入了金國圈套。

靖康二年三月,金兵再次圍困京師,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一萬多人押送北方,東京被擄掠一空,史稱“靖康之變”,至此,北宋滅亡。

徽、欽二帝在被押送北上的途中,受盡了凌辱,到達金國後,又被迫行表示臣服的“牽羊禮”:所有宋俘都身披羊裘,袒露上體,男女老少無一例外。欽宗皇后因不堪奇恥大辱,當夜便自盡而亡。

宋徽宗:一個不想當皇帝的藝術大師,留給世人的三點警示


其後,徽、欽二人分別被金國皇帝辱封為:昏德公跟重昏候,遷到五國城囚禁。8年後宋徽宗病死,死時54歲。


一代帝王,天下一人,生時輝煌,死時悽慘,讓人唏噓不已。

上天好像跟宋徽宗開了一個玩笑。觀其一生,有滿腹才華,卻無治國之力。坐在皇帝的位置,卻做著藝術家的事情。

太平盛世,不思進取,最後被虛榮自大毀了一生。想來,他也是後悔的。

正如他在北俘途中反思自己,寫下的千古詩句:

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

甘心萬里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

這28個字,飽含著無盡地悲憤、悔恨與蒼涼。縱觀宋徽宗一生,大起大落,可謂精彩與屈辱交替,他的藝術才華被世人稱頌,而他的為人處世卻讓後人警醒。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