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一個被罵了幾百年的昏君,他的苦衷與誰訴。(二)

說起宋徽宗,我們都知道那是個有名的昏君,因為他只顧享樂,不理朝政,才發生了靖康之變,都城汴梁被金兵攻佔,北宋因此亡了國。但是宋徽宗的昏君形象,更多源於儒家對他的道德評價。古代中國的史書大多是儒家士大夫寫的,他們在寫作史書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對歷史人物進行道德評價,從中提煉經驗和教訓。宋徽宗在儒家那裡,很不幸地被歸入道德上的負面典型。《宋史》中對宋徽宗做了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價,說宋徽宗什麼事都做得好,就是不能做皇帝。正是受到這種負面評價的影響,小說《水滸傳》中也把宋徽宗描寫成一個被奸臣圍繞的昏君,這極大地影響了我們對於宋徽宗的認識。宋徽宗究竟怎樣得罪了儒家士大夫,這又怎樣影響了歷史對他的評價,具體說就是三個方面,這一期我們具體來說第二個方面:第二,宋徽宗對藝術和宗教的追求,為什麼也會得罪儒家士大夫?

宋徽宗,一個被罵了幾百年的昏君,他的苦衷與誰訴。(二)

掌握了話語權的儒家士大夫,真的是殺人不用刀,可以重塑一個人的歷史形象。不過,剛才說的這些本質上都是權力鬥爭,要說宋徽宗因為這些得罪了儒家士大夫還可以理解,接下來我再給你講另一個問題,宋徽宗這個人在藝術上很有造詣,同時他還是一個虔誠的道教信徒,這些都是他的個人追求,可就是這些個人追求,也引發了他與儒家士大夫的矛盾,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宋徽宗,一個被罵了幾百年的昏君,他的苦衷與誰訴。(二)

宋徽宗書法

你可能會問,是不是因為宋徽宗沉迷於這些愛好,耽誤了本職工作,所以引起了儒家士大夫的不滿?這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關鍵的原因在於,宋徽宗的藝術和宗教追求背後,其實也隱藏著政治目的。你可能覺得奇怪,這些看上去不都是個人愛好嗎,怎麼也會有政治目的呢?舉個例子,宋徽宗非常熱愛園林藝術,這件事使他受到了很多非議。尤其是為了建園林而蒐羅的“花石綱”,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江南的方臘起義,起因就是花石綱讓當地農民不堪重負,只能起來造反。作者並沒有否認宋徽宗建園林造成的危害,但她還是指出,宋徽宗修建的園林背後也具有政治意義。

比如,他在京城汴梁建造了著名的“艮嶽”。之所以叫艮嶽,是因為“艮”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東北方,而艮嶽正是位於汴梁城的東北。宋徽宗建造艮嶽,除了個人享樂,還有一個重要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宣揚道教。艮嶽建成以後,宋徽宗寫了一篇文章,內容主要是說艮嶽如同人間仙境,代表了天人合一。這背後其實反映了宋徽宗對於道教的推崇。他為什麼這麼信奉道教呢?除了個人因素以外,他也有政治上的考慮。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北宋儒學的一股重要思潮是“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要受到儒家士大夫的制約。宋徽宗就想跳出儒家的框架,自封道教的教主,從而獲得更高的權威。

宋徽宗,一個被罵了幾百年的昏君,他的苦衷與誰訴。(二)

艮嶽

宋徽宗崇信道教,試圖擺脫儒家的制約,這當然會與儒家士大夫產生衝突。更嚴重的是,宋徽宗追求的政治目標也和儒家有所不同,這進一步影響了後世儒家對他的評價。宋徽宗追求的是宏大的盛世氣象,他認為藝術成就也是盛世的一部分,是一種政治事業,所以,他認為國家應該扶持藝術的發展。

宋徽宗,一個被罵了幾百年的昏君,他的苦衷與誰訴。(二)

宋徽宗書畫

在公元1104年,宋徽宗下令在學校教育裡面增加“畫學”這個科目,專門培養畫家。他還在京城汴梁舉行繪畫考試,考中了就可以錄入翰林圖畫院,成為官員。如果把他的這種做法放到人類歷史當中去看,我們可以看到背後更大的意義。在歐洲中世紀,美第奇家族統治著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他們也曾對藝術進行大力扶持,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都受到過這個家族的贊助。美第奇家族還把一座郊區別墅改造為培養年輕藝術家的學校,米開朗基羅就是在這所學校度過了他的早期藝術生涯。所以很多學者都認為,美第奇家族是文藝復興的孵化器。宋徽宗的做法和美第奇家族非常相似,中國的藝術也確實在宋代達到了高峰,一些學者甚至把這一時期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其實,文藝復興是藝術上的革新,也是政治上的革新,這就是藝術和政治相關性的一個典型案例。宋徽宗不僅屬於北宋王朝,更屬於整個中國文化。但儒家並不能理解這些,儒家認為皇帝應該控制自己的個人愛好,把更多精力放在國事上面。這是由於儒家將節儉視為美德,農業經濟比較脆弱,平時節儉一點,有利於防範風險,皇帝更應該帶頭節儉,搞藝術太花錢了,在儒家看來容易敗壞風氣。宋徽宗對於藝術的追求,在儒家看來是不可理喻的,這也影響了後世對於宋徽宗的評價。作者能夠發現宋徽宗藝術追求背後的政治內涵,恰恰是因為她擺脫了儒家道德化史觀的束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