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我是女儿的小怪兽


我们都知道周人以礼治国,“先君周公制周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周人以礼来保障上下定位,尊卑有序。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各种场合各具其礼,确保其井然有序。孔子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所谓“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铮者,上代下也,敌国不相证也。”

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实际上春秋时期的战争像竞技体育,不似战国时期那么杀伐,只要决出胜负就各自收兵,因此时间很短,原则上只有一天。比如城濮之战,就只打了一天,胜利了的晋军原地休整。吃完楚军留下的粮食,就启程回国了。

春秋时最短的战争甚至只有一个早上,叫“翦灭此而朝食”。

春秋时的战争,极讲礼仪。

两国交战,事先要宣战。宣战要派使节,国君或统帅不能亲自出面。使者宣战,以国君或统帅的名义。态度,当然是客客气气;用词,也都是外交辞令;称谓,则极其讲究。

不宣而战,是战国时代才有的。那时正如孟子所说,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恨不得把对方赶尽杀绝,哪里还有什么礼仪?



礼,比胜负更重要。

讲礼仪,就讲规则。

第一条,不斩来使。使节无论职位高低,任何时候都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不以阻隘。就是不在险隘的地方阻击敌人,一定得在开阔地带堂堂正正地进行决战。

第三,不鼓不成列。就是对方阵势摆好之前,另一方不能击鼓进军。

第四,不重伤。就是格斗的时候,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如果对方已经受伤,不管伤在哪里,都不能再来第二下,应该让他回去治疗。

第五,不擒二毛。就是不能俘虏花白头发的人,应该让他回去养老。

第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时,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

所以在春秋,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因为跑五十步就安全了,你跑一百步干什么?

如此绅士风度,堪比奥林匹克。

而这些战争游戏规则从战国时期被破坏得一干二净,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条。

因为从战国时期开始,战争的目的是兼并他国,当然要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大规模不眨眼地杀人,打歼灭战。

这个时候,谁讲礼仪,谁就是找死。

当然,不杀使者也不是绝对的,杀使者也会起到鼓励己方的作用,不过大都是发生在抵抗侵略的情况下。

例如蒙古人攻打南宋钓鱼城的时候,为了减少伤亡,就让使者进城劝宋军投降,但宋军却把使者的头砍了下来挂在城头上,以表决心,大大鼓舞了士气,并成功把蒙古大汗蒙哥击毙。

又如东汉时期的将领耿恭被匈奴包围,匈奴人很敬佩耿恭,便派使者劝降,许诺美人、金钱,耿恭民族气节高尚,亲自把使者杀了,在城头上把使者尸体烤了,这也是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出处。

使者能够不被杀,自身的才能和胆量也是十分出众的,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刃于刀锋之间,张仪游说六国,实施连横战略,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等。



古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交战双方还是会遵守这条不成文规定,毕竟任何事都有其规则,不然以后谁敢当使者。

所以说处于政治需要、军事需要、礼仪需要,往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