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本文根据智纲智库上海中心总经理路虎先生内部发言整理而成。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首先因为他是学习高手。

不管是咨询师、企业家还是政府领导,各行各业的高手,本质上都是学习机器,不仅要大量学习、随时学习,更要高效学习、深度学习。

马文·鲍尔、彼得·德鲁克等高手,一直干到九十岁,就是因为学习能力没有退化,保持着年轻的大脑,真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呢?

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

下面,结合我多年来的感悟,跟大家分享一下学习之道,从学与习、修与化、功与性、痛与乐四个方面展开。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学与习

完整的学习,包括学与习两大方面。学与习,即知与行。所谓知行合一,即学与习并重,而且有机结合。

先说

首先是学什么。

知识可分为三大类:专业知识、元知识(原理与方法论)和经验(如案例与标杆)。其中,元知识最为重要。

在信息时代,上百度百科之类一搜,专业知识唾手可得。至于经验,大体与工作阅历成正比,主要是时间的积累。最终,人与人最根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元知识上。

尤其是我们做咨询师的,本质上并不是靠专业知识和经验吃饭(优秀的客户比我们还强),而是靠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吃饭。所以,最根本的是提升元知识,提升认知层次,修炼好“庖丁解牛”那把无形的刀。

其次是怎么学。

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以下几个不容易把握的矛盾关系:

一是系统性学习与碎片化学习。

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日趋碎片化,其好处是鲜活、便捷、丰富,而且还能在线上互动,我们当然要积极拥抱。然而,学习过于碎片化,忽视系统性学习,亦是当下一大时弊。

所谓系统性学习,主要是沉下心来系统地啃经典。那些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过的好东西,叫做经典。经典面里的元知识与大智慧,远比世面上流行的新概念满天飞的热销书多得多。

那些和我们事业方向紧密相关的重要经典,不能绕开,最好是啃原著,而且要亲自啃、反复啃,从中汲取元知识,绝不能偷懒,不能只习惯于吃快餐和二手知识。

二是专与博。

咨询师,尤其是我们战略咨询师,需要的是

“T”型知识结构,一竖代表专,一横代表博,要做到“一专多能”,也就是专才与通才的结合。

博即跨界学习。我们做战略咨询不仅要懂经济、产业、企业和城市,还要懂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和地理等等,因为战略之道即综合之道,是从点思维和线思维上升到立体思维,综合立体的复合思维才是战略思维。所以,战略咨询师的涉猎必须有足够的广度才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扎实的一专为基础,一味追求博,则易沦为万金油,流于肤浅。

我个人比较喜欢练习书法,学书法有这个规律,叫做:

精一家,博百家,自成一家

首先必须精一家,要先在某一家(如“钟张羲献”、“欧颜柳赵”等大家中的一家)立根,之后再去博百家,才能吸收各种营养为我所用,融会贯通,有所成就。

有些人练了几十年书法,朝秦暮楚,见异思迁,遍临天下名帖,还是一无所成,一直是业余水平,究其根源,主要就是没在精一家上先立根基。

线上学习与知识付费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跨界学习。如果时间管理不当,处理不好专与博的关系,就会影响我们在专的上钻研不够深,根基够不牢,这是要注意的大问题。

三是自主学与被动学。

学习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要以自学为主。同时,借助外力,有导师指引,则能少走弯路。所以,我们一向鼓励年轻的小伙伴在职读研、读MBA,每年都资助合伙人到名校去读EMBA。

我最近两年坚持健身的体会是,自己当然也能练,但请私教是绝对必要的。教练旁观者清,能及时纠正动作的准度与节奏,避免错误定型,特别是我们做高强度的深蹲卧推等,快要力竭、异常酸痛、想要放弃的时候,尤其需要教练的辅助与鼓励。好的教练在不同阶段会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还会就饮食与睡眠等整个生活方式进行督导。

不管是哪个领域,要想成为高手,都必须借助教练。再聪明的人也不能自以为是,一定要尊重教练的价值。在我们公司内部,新人入职之后,都必须找个师傅。尤其是显性知识之外的隐性知识,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只有通过“师傅带徒弟”才能传承,这是我们重要的传统。(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

再说

习,即练习、实践。

多数人都是学而不习,或学多而习少。学而不习的人是“知道分子”、“书橱”,纸上谈兵可以,但知行不能合一,实际上并未真正掌握,甚至可以说是并未真正“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苏东坡在瓜州时,和金山寺住持佛印相交甚深。

一日,东坡静坐,若有所悟,得禅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东坡颇为得意,派书童渡江送给佛印欣赏。

佛印读毕,批了两个字:“放屁”。

东坡大怒,渡江讨说法。到了金山寺,只见佛印回复道: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东坡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这个段子很经典,讲的就是典型的“口头禅”——禅只停留于口头上。

知易行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获得真成长,还是要事上磨练,“结硬寨,打呆仗”,在习上下狠功夫。

那么,如何习呢?

结合学习书法的体会,我将“习”为四步:临摹——临创——创作——复盘。

第一步是临摹。学书法必须从临帖入,从描红到对临,再到背临和意临,反正不临帖是肯定不行的,这是千古之铁律。有人偏不信这个邪,不好好临帖,初学就自以为是地瞎写,不过是在走弯路和浪费时间。

转换到其他领域,从学到习的第一步所做的事情,都跟临帖类似,如背诗、写读书笔记、照着师傅练京剧等等,我们可通称之为“刻意练习”,还有人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第二步是临创。书法上的临创,通常是照着字帖,写帖上没有的字,或者不看帖,凭临帖的记忆,忠实于原帖的法度写一些东西。

临创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但能练习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其他领域,如模仿古诗写诗、写读后感、试着融合两个师傅的京剧唱腔等等,都相当于临创。

在咨询领域,套用著名的咨询模型或权威的方案模板,来分析当下的问题,试尝提出解决方案,就属于临创。

第三步是创作。就通过精一家、博百家,在大量的临摹和临创基础上,掌握了多种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之后,能够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最终成自己的东西,形成个人面目,进行自由的创作,甚至大胆创新,开宗立派。

转换到咨询领域,就是融会贯通多种方法论与分析模型,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化繁为简,直击问题的本质,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

第四步是复盘。学书法的复盘,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结合自身的新认识,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推陈出新,蜕变升华,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咨询师的复盘,就是把自己深度参与过的项目,每隔几年就拿出来重新审视,结合自己的认知升级与方法论的刷新,穿越到过去,重新进行沙盘推演,特别是要总结经验教训,修复自己的思维漏洞与思考盲区。

学与习要有机结合

最佳的学习,就是学与习不脱节,将二者完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是最有成效的。

1938年5月,毛泽东《论持久战》横空出世,客观分析了中日两国的优劣势对比,以及战争的发展规律,有力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彻底说透了为什么中国必胜,为什么是持久战,以及怎样打持久战,成为指导全民族抗战的战略纲领,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服,而后来的战争实践也充分印证了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正确性。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今天,从我们战略咨询师的角度看,《论持久战》堪称是史上最杰出的战略报告,没有之一。

为此,我专门研究了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怎么写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酷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其实,当领导人物事务缠身,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在1936年到陕北之前,因时间与环境所限,毛泽东并没有系统读过马克思哲学经典。

毛泽东本人喜欢指挥打仗,但并没有读过经典军事理论。虽然熟读《三国演义》之类,却难以应用于实践。直到1936年下半年,他才开始有条件潜心研读哲学与战略经典。

首先是恶补马克思哲学与唯物史观著作,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战打响后,毛泽东用10个月时间突击阅读了大量军事理论,之后写出《论持久战》。

他首先让上过黄埔军校又在苏联受过军事教育的郭化若收罗资料,主要包括8本书:

  • 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
  • 日本人的《战斗纲要》、《论内外线作战》;
  • 苏联人的《战斗条令》、《联合兵种》;
  • 以及国产的《孙子兵法》和蒋百里的《国防论》

毛泽东一边研读这些战略经典,一边成立了“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经常召集延安的军事将领,举行读书会,比如“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读书会”每周一次,每次4小时,逐章进行研读讨论。

最后,毛泽东融会贯通,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与心得感悟,在延安窑洞里连续几天不眠不休,一口气写出了旷世大作《论持久战》。

这是多么经典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将学与习有机结合的案例啊!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修与化

学而不习是假装在学习,是假修行;学而又习则是真学习,是实修。

我们做咨询师的,不同于学者,都是学而又习的实修者,我们是行者。我们平时的学习,也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是实修。(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

然而,同样是实修,还是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机械式实修,一种是活学活用的实修。

有人做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咨询,还是食而不化,不能将所学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这种人往往知识很丰富,掌握很多咨询工具、理论模型和咨询方案模板,可能还是写PPT的高手,看上去貌似很专业,很高大上。

王志纲老师常讲,进入智纲智库要经历“出窍——开窍——归窍”的过程。这种机械式实修的人,可能出窍了,甚至也一定程度上开了点窍,但肯定没完全开窍,更谈不上归窍。

机械式实修与活学活用实修的根本的差别,就是前者修而不化,后者修而能化。

关键是要能化。化:消化,融化,转化,内化。这个过程很高级,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反应。

书法的关键也在于化。学书法要先“入帖”,再“出帖”。当我们认准一本字帖,比如王羲之的行书《集王圣教序》,首先是要做到入帖,一点一划,每一个细节,形与神都力求逼肖,直到能背临和临创,这个过程是必须的,心要足够的沉静,进入无我之境,去掉自己的习性。

然而,入帖并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和手段。

即使能和王羲之写的一模一样,又有什么意义呢?任何时代都不需要王羲之第二,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做复印机毫无价值。

所以,入帖之后,接下来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出帖。常言道:入帖难,出帖更难。入帖不深,难以得法,而入帖越深,则越难出帖,这的确是一对矛盾。有人练欧体练了一辈子,几可乱真,入帖甚深,但就是出不了帖,最后充其量不过是个写字匠和书奴而已。

从入帖到出帖,有一句行话说得很形象: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出帖所需要的能力,正是化。只有能化,才能从精一家到博百家,最终自成一家。

从事战略咨询这二十多年,我发现真正的高手——不管是咨询人、企业家还是政府领导,都很善于化,段位越高,化的能力越强。

高手一是善于打通,把那些貌似不关联的东西关联起来;二是大道至简,超越复杂的逻辑与分析模型,直指核心,能迅速找到事物的关键与“魂”。

而那些段位较低的咨询师,往往很依赖甚至很迷信那些高大上的分析模型,有人言必称哈佛,言必称麦肯锡,奉其理论与案例为圭臬。也不是说这些理论与案例不好,而是我们必须能化,超越它们,而不是成为奴隶。必须能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能活化,灵活运用才行。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是这个意思。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功与性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说,“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意思是说成功主要靠勤奋,用功,死磕,压倒性的投入,这当然没错。

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忽视1%的天赋。不少人以为,天赋嘛,反正是天生的,有就有,没有也没办法,主观上不必管它,只要管好99%的用功就行啦。其实这大错特错。

人生首要的使命,就是自我发现。发掘自己的天赋,进而聚焦天赋去放大生命的潜能。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随波逐流,要么听从父母师长的安排,要么听从流行潮流的推动,反正就是不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结果是“走别人的路,让自己去说吧”。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跟小伙伴们说,一定要尽早发掘和培养一个“骨灰级爱好”,但很多人就是听不进去,没有实际行动。

我所理解的骨灰级爱好,是基于某种天赋的有意义的超级爱好,无比痴迷、忘我投入、乐此不疲,能进入专业级水准(而非业余的),一直坚持到我们变成骨灰。

说到哪些才够得上骨灰级爱好,有人说我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就是懒得下功夫,不投入,结果水平一直马马虎虎,这不算;有人说我爱好书法,但写了一二十年还很业余,甚至是江湖体、老干部体,这也不算;有人说我爱好吃、喝、嫖、赌,爱好斗地主、打麻将、打游戏、看电视,这些都不算。

骨灰级爱好不是硬性规定出来的,一定是和天赋相合的。只有和天赋相合,才能乐此不疲、事半功倍、坚持一生。如果和天赋相合,当你的努力到达某个拐点的时候,就会变得身不由己,被骨灰级爱好所驱使,忘我投入,并且越来越精彩,没有止境,直到肉身化成骨灰,而你的作品在身后还流传着,那是你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什么是天赋?我有一种解释:

当你对一件事情无比痴迷和投入,就说明你很可能在这方面有天赋。

这个解释肯定不准确,但我觉得八九不离十。

比如我对代数、数字、金融会计之类非常麻木,打死我也不愿意学习与从事与之相关的专业。而我天生喜欢艺术、电影、文学之类风花雪月的东西,比如对书法就很痴迷,马不扬鞭自奋蹄,有时出差奔波劳碌,回到家都半夜十二点了,还要临一会帖过过瘾。

有的人的天赋是涌泉,一生下来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年纪轻轻就脱颖而出,成为天才的运动员、歌手、音乐家、诗人、画家等等。

多数人的天赋是潜泉,外露不明显,甚至自己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挖掘和发现。

一个人放弃了对自己天赋的发掘,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有的小伙伴可能说,我已经选择了做战略咨询,即便发现自己有艺术天赋,对战略咨询也没啥用啊!

此言大谬。何以见得?

这就是我今天谈的第三个问题:功与性的问题。

功,功夫。“结硬寨,打呆仗”,“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说的都是功的重要性。

性,悟性。我们从事咨询策划,需要直觉、灵感与想象力,需要大创意与大智慧,这不是靠下死功夫就能行的,必须有悟性。不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迟早会替代我们的。

高手都是功与性并重。我们作为战略咨询师、创意工作者,一定要在扎实的功夫的基础上,注重悟性的提升。

战略,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感性;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

悟性既有天赋的一面,也有后天努力的一面——后天围绕着天赋进行放大与提升。找到自己的天赋,然后聚焦,进行压倒性投入,进而持续放大天赋的实际效应。

特别是通过骨灰级爱好,当人在无比痴迷、忘我投入的状态之下,还可以悟道,就象李小龙以武术搏击为法门,悟到了很多哲学层面东西,比如“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犹如水性,道法自然”等等,开创了全新的截拳道。

悟性的养成,不能太功利。其源头不一定直接体现为现实的功用,而是那些看上去“无用”的东西。

我们做战略咨询的,不要成天只盯着政治、经济、管理、营销、设计等专业性的东西,那些看上去很虚的东西,如哲学、历史、宗教、传记、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等,以及一些风花雪月的爱好(尤其是骨灰级爱好),看上可能去没啥直接用处,然而,悟性的养成,往往就蕴藏于这些“无用之用”当中。

要学会把我们的一部分生命“浪费”在一些“无用”的东西上,做一个有趣的人。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痛与乐

真正的成长,一定是痛与乐并存,“痛并快乐着”。

世间美好的东西,不管是美酒、好茶、咖啡,还是爱情,都是苦涩与香醇的复合体。

成长为什么一定要经历痛?

我们去健身房,不管是为了增肌还是减脂,如果既想达到预期效果,又想零痛苦,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我健身想要增肌,如果只是中老年式的练法,只活动活动腿脚,无比轻松,优哉游哉,那么效果很有限,效率非常低,只是比不运动的人略强一些而已。

顺便科普一下,肌肉的生长机制是:

通过正确的连续多组的运动,使目标肌肉得到足够的刺激,肌肉迅速充血,并发生微小的撕裂,运动后休息时,特别是睡眠时,撕裂的肌肉得到修复,肌肉维度变大,如此循环往复,经年累月,达到明显的增肌效果。

如果我们针对目标肌肉的负荷重量不够大、连续运动的组数不够多(不能运动到力竭和呼吸困难)、运动中的节奏控制不够好(没做到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或者一日曝十日寒,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嫌累、怕痛,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对自己不够狠,那就只能自甘平庸了。

成长,首先意味着打破现状,超越原来,获得新生。被否定、被打破,必然带来类似肌肉撕裂之痛、力竭与呼吸困难之苦,同时带来强烈的不胜任感。

健身过程中还有一种痛叫“慢成长之痛”。健身新手总以为,只要给我几个月时间,我很快就能达到怎样怎样的效果。求胜心切,操之过急,不少人一上来就猛练,结果造成肌肉或韧带拉伤,甚至很长一段都时间无法正常运动。等到终于吸取教训走上正轨了,运动半年下来,发现效果一般,一年下来,效果咋这么慢啊?

那些能成大器的人,是长期主义者,能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慢慢向下扎根,最后成长为参天乔木,而不是发达的灌木。

那些成大器的人,都有很强的自控力,善于“延迟满足”,不贪图眼前一时之乐。难成大器的人,都急于获得回报,急于兑现快乐。

延迟满足,善于忍痛,不等于拒绝快乐,而是有耐心等待更大的更高级的快乐。

痛的反面必然隐藏着乐。正如健身的过程比较痛苦,而痛苦过后往往非常畅快。运动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通过人脑的回馈机制发生作用,使人感到无比舒适,长此以往甚至会上瘾,这正是运动的美妙之处。

我们要善于忍痛,还要善于找乐。

前面提到的骨灰级爱好,其实就是利用大脑的回馈机制,跟运动中分泌多巴胺给人带来快感一样,通过基于天赋的超级爱好,会带来人生的极至乐趣,不管我们工作有多累,当我们与骨灰级爱好在一起的时候,就相当于“独自一人去偷欢”,是对自己的无上奖赏。

当然,人生最高级的乐,是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事业的使命,进而建立强大的信念,心里知道自己想要啥。

作为咨询师,当我们对咨询有了笃定的信念,对我们的事业有宗教般的信仰,坚信通过专业咨询能为客户、为社会创造独特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成长,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当我们想透了这些,我们就能坚守,就能把握住自己的节奏而不被外界干扰,就能我行我素,做最好的自己。

当我们把生命的意义、事业的使命和个人的成长很好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变得异常专注和痴迷,就会体验到强大的“

心流”。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心流”模型图

心流模型图中,纵轴是挑战,横轴是技能,按照中高低进行分了8个区间,而心流的区域是当技能和挑战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才会达到「心流通道」,而且当技能和挑战都递增的时候,心流感受会越来越强。

当“心流”在同频的人之间默默流动,惺惺相惜,心心相印,我们就体验到了

同路人之乐

生命就是一场修行,没有成功,只有成长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点击阅读:关于2020年智纲智库大会重要通知

发现商机 · 永不落幕的智库大集

智纲会企业服务号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第八届智纲智库大会

主办单位:智纲智库

冠名单位:珠海九洲控股集团

协办单位:珠海九控地产、翠湖香山

时间:2020 年4月24-25日(暂定)

地点:广东·珠海大剧院

《必然的力量》·重磅开讲

2020 智纲智库大会三大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