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南阳郡、南郡汉水为界,至东汉王朝末年,这个分界有无变化?

白舜天


汉江进入襄阳,就是平原地带。如果往西,有山地自然屏障。而自襄阳往东,是江汉平原,一马平川。从战略角度,襄阳确实和南阳分江而治。


大碗茶大锅盖


秦至东汉末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起码是目前为止更好的选择,南阳郡与南郡分界问题,争辩的焦点是两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是以襄阳县城北的汉水为分界,还是以襄阳县城西的万山为分界。也是史学家在探讨诸葛亮躬耕地在何处,今襄阳隆中在汉代是否属南阳郡邓县管辖的问题。

秦统一初年,在战国以来历年所设置郡的基础上,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各郡之疆划多沿六国(时)之旧,在划分地域,设置郡县时,在考虑各地历史、人口、经济的各种情况的同时,较充分地考虑了自然条件,使行政区尽可能地与自然地理单元相吻合。因此秦在设南郡和南阳郡时,以南阳盆地的边缘和南襄通道附近的汉江做为分界是很自然的事,史料也表明,南郡在汉水以南,南阳郡在汉水以北。

《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中国地名大辞典》(1931年初版)南阳郡条:“秦置,为今河南旧南阳府湖北旧襄阳府之地。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省南阳县治。”

首先,根据《汉书·地理志》和《汉书·郡国志》中“南阳郡,秦置”与“南郡,秦置”的记述,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年)九月曹操占据襄阳、设置襄阳郡前,两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管辖区域的方位,无疑是沿袭秦朝时期设置的南阳郡与南郡两郡管辖区域的方位,未作变更。

《元和郡县志·山南道二》襄州条云“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后汉建安十三年,魏武帝平荆州,置襄阳郡。”

《晋书·地理志·第五》记“荆州”曰:“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

如在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上,有人就简单依据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说,硬要否定“隆中说”。岂不知,三国时并无所谓的南阳城,今日之南阳,那时叫宛城,南阳只是一个郡名。透过长时间历史,古今的同一地名本身就是个地域概念,所谓界线之争无外乎希望给自身增加历史底蕴。但相比之下,以山为界更多的是主观的历史解读,以汉水为界似乎更符合客观的历史。


涨姿势喵


现在的襄樊只许隆中在南阳,不认南阳有隆中[呲牙]


八嘎那


秦大将白起攻打楚国占领宛,南阳郡设立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湖北襄阳汉江以北)。

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汉水南建立了南郡。湖北旧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都在南郡的管辖范围。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荆州、)

东汉时期,南阳郡仍属于荆州部,和南郡以汉江为界。南阳郡郡治宛,领县37,240万,为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归荆州部,辖宛、冠军、叶、新野、章陵西鄂、雉、鲁阳、犨、堵阳、博望、舞阴、比阳、复阳、平氏、棘阳、湖阳、随、淯阳、阴、酇、邓、郦、山都、穰、朝阳、蔡阳、安众、筑阳、武当、顺阳、襄乡、南乡、丹水、析等37县。

汉水东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当时两郡的分界线。

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山南之南,汉水以北也。”《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肪《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

从秦至东汉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间,南阳郡与南郡一直以汉水为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