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常说某个武将用碗口粗的枪,碗口粗的枪能握得过来吗?

苏轼吾师


这完全是有可能的!看秦俑都是1.8~1.9的士兵,将军必定更高大,比如宋朝经济发达营养不成问题,所以士兵普遍身材高大,将军都是身材和体格出类拔萃的,在中兴四将图像中岳飞更是魁梧过其余三人,所以正史上他单挑未曾输过,你想象拿着碗口大的枪刺过去,就算没有枪头也能把人撞成内伤!要不,你想象战场上,将军对打,都是穿着护甲,还有金属材质的护心镜,那种现代表演用的红缨枪能刺个透心凉吗?扎在盔甲上都断了!或者最多能多扎几次,怎么持久作战?!所以枪杆材质一般都是木质,尤其是主将,那些枪挑上百人的,细的话除非金属材质才有这样持久性,不过金属的又太重,不适合持久作战,而且手心出汗后容易打滑脱手,木质的轻很多,粗一些可以保证不易折断,且可以增加武器的稳定性,有助提高武器的穿透力!

就算是现代,NBA的球星单手可抓篮球,拿碗口大的武器不在话下


月明日朗照大地


这个问题,在古小说书里经常有类似的描写。碗口粗的枪杆不是没有,只是旧时的碗直径没有现在的大而已。

记得小时看见老人喝酒,他们手里拿着的酒杯只有牛眼睛般大,一次可以喝几十杯;《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打虎时,喝了十八碗酒,后来醉打蒋门神,也喝了几十碗,如不仔细分析,以现在的碗去衡量,武松的肚子岂不是一个酒坛子了吗?

我们这里历史悠久,乃大明朝开疆拓土的首垦之地,遗留物件也比较丰富。记得有一次迁坟,挖出了几个碗,好奇的我拿来看了看,和现在的碗大小上还是有区别。我们用来吃饭的碗口直径一般在十公分,而明朝吃饭的碗只有六七公分,从这里来看,古人用的盛器比现在的要小。

再说古人的体格能当武将的,身高应在一米八以上,这种人的手掌握着六七公分的枪杆应该是有可能的。所以,碗口粗的枪一旦使出来,一来可以威震对手,二来可以让自己胜利增添信心。

当然,作为小说,虚构和夸张的成分是存在的,张飞一声怒吼,就能把一个骁将吓落马下身亡,你相信吗?


大浪淘沙Y


我们在考究这些问题时不应用质疑的态度,而是去寻找问题的可行性。古代人武将身材高大,两米的奇人还是有一些的,在冷兵器时代,不然讲究轻便灵活,不然讲究力大势沉。尤其是将军骑马的武器大多是长枪大刀这类重型兵器,用起来和电视里演的不一样,不可能生龙活虎的舞来舞去,应该讲究一击必杀,比如利用战马的突进力量突刺等。而且古代的碗,并没有多大的碗口,结合下面两张图,我想,应该还是存在的。




反对负


都是小说夸张描述哪,何必当真,古代枪杆实际上还有很多是木杆的,碗口粗的枪杆,那得多大手,多大力气才能握住

比如之余关羽青龙偃月刀82斤,已经是神力惊人了,读小说的人还可以接受的。

李元霸800斤一对锤,无奈如何不可能的,不可接受,四平山一战,李元霸一人击杀一百多万人,这种屠杀也这样核武器才能达到的效果

下图,左边是小说中的锤,右边是实际战场上的锤




缘起vs临界


小说创作自然有些夸张成分,而我们在读的时候习惯把自己代入其中,想想自己,再看看碗口,这根本就不可能嘛!所以才怀疑没有碗口粗细的枪。

古董碗我们都见过,和现代的大小也差不多,如果小到能让我们勉强握住,那就不叫碗,该叫盅了。

我以前也一直对这个问题抱有怀疑态度,认为是不可能的,直到我在网上看到了几张照片,我才豁然开朗,原来古代的大将并不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碗口粗细一点也不夸张,恰恰相反,如果和我们平常见到的红缨枪一样粗,这个大将根本就没法用。


诗魔独孤求踹


艺术加工而已。《宋史》记载,岳云的大锤是40斤,这应该是有记录的最重的武器了。至于关羽82斤的大刀,那纯粹是艺术加工,因为在东汉末年,还没有青龙偃月刀这种武器。另外,打仗是一个力气活,也是一个耐力活,拿着100斤的大锤是厉害,但是你能砸中别人吗?你能持续砸几下?更重要的,根据生物进化论,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是在不断增强的,所以说在古代那种生活水平,人们的身体状况不可能比现在人高,即使有,那也是极个别的存在。所以说,拿着几十上百斤的武器大战几百回合,甚至像张飞夜战马超那样的,一打一天一夜,听听就行了,不要太当真。不要把艺术当历史,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


小兵2233


碗口粗的枪一一

碗口粗是一种雄势的口语词,用在小说中是合情合理的,没有任何不适之处。

大碗也是碗,小碗也是碗,读者自己谋量着领会神意。

三碗不过岗,说明洒烈。三碗肯定不是大海碗,自然而然渴酒的碗大不到那里去。





白云3498


西游记里描写金箍棒:迎风一晃,碗口粗细、两丈长短[呲牙],一来是夸张手法,二来是孙悟空腾空使棒。评书演义里描写大将兵刃一般都是鸭子(蛋)粗细,如果是混铁打造已经十分重了,即便是硬木做杆也不是一般人能耍的,所以碗口粗细的主要是突出人物形象,“力大无穷、万人难敌”[灵光一闪]。古今大力士也可以对比一下[呲牙]







身在华夏屡自在


这个碗口粗一般指的是茶碗,而且明知道是小说里的形容词还较真,还拿出来问大家[敲打]我也是真够闲的,居然还回答你了[汗]



超级开膛手Jack


这个电视里常演,就是那个撞门的,一群人抱着撞门,碗口粗,就那个。那为什么武将拿这个呢?武将拿这个,一个可能是正准备撞门呢,结果敌人冲来了,他就只能用这个比划一下了。要不然,就是武将一般比较喜欢喝酒,喝高了,敌人来了,他正在酒劲上,管你那个呢,拿起件东西就上。他根本不知自己拿的什么,对手也不知道。你想啊,武将拿枪,不能像鬼子进村似的,猫着腰,端着。他就是顺势提着,或者搁在马背上。两军交锋,生死时刻,哪能看那么清楚呢!对方打眼一看,这武将厉害,枪都碗口粗……他来不及推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不会想,你就是提着一只鞋,作为对手他也要冲过来拼命,先打了再说。可是,一打就乱了套了,战场上,你不是想跟谁打跟谁打,他根本搞不清跟谁打的。打完了以后,回头一想,今天这一仗赢得不容易,对手多厉害呀!碗口粗的枪!然后就跟别人说,然后以讹传讹就有这个事了。说书的到军营说书,也搜集素材,这些个军人就有模有样地说了这个事——第一手资料呀!说书的觉得这个资料很好,拿回去用到书里了。别的说书的一看,这小子说书火了,为什么?偷偷一听,枪都碗口粗,比自己说得厉害多了,也学会了,回去也这么说。说来说去,就成套路了。至于这个事怎么来的,就没人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