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波斯克育兒經》提到過,大寶之所以會嫉妒二寶,最根源就在於怕二寶分走了爸媽對自己的愛。

在女兒快四歲時,她的弟弟出生了。女兒一直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小天使,孕期就十分期待小寶寶的降臨。當她的弟弟出生後,她也十分喜愛這個小可愛,每次一有人逗她,說要抱走弟弟時,她會立馬發飆,衝上去保護弟弟。可是身邊總是有喜歡挑事的大人,甚至爺爺奶奶也喜歡逗她玩。

有一次,她哭著跑來問我:“媽媽,下面有壞人說要把弟弟抱走。”我知道又有討厭的人在逗小孩子,蹲下來抱著她,安慰道:“不會的,他們逗你玩的。”“為什麼?我好傷心,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當時聽到時,我也很傷心。我只能繼續安慰她說:“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媽媽不會讓別人抱走弟弟的,你放心,媽媽最愛你和弟弟了。”這是女兒才心滿意足地跑開。

但是,慢慢地女兒喜歡和我玩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遊戲裡她是一個小嬰兒,縮在我懷裡,要我抱,要我哄,要我餵奶。我問她為什麼要扮成小嬰兒?她就說我要當小嬰兒,這樣才可以得到媽媽的愛。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當寶寶變得特別情緒化,非常敏感,害怕被拋棄的感覺增多,進而出現行為或者思想上的倒退,那麼TA可能是“退行”了。

01

什麼叫“退行”?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退行”?

心理學解釋中的“退行”,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為什麼會有這種“退化”行為呢?因為小時候的自己是弱小的,能得到他人無條件的照顧,並且擁有支配感。當需要得到他人的關注時,就會想回避未來,渴望回來過去,回到小時候弱小無助、依賴他人的自己就能得到獲得他人的認可和關愛一樣。

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中提到:

退行是一種被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禦機制。這種焦慮使人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那種要求很少和相對安全的行為。通常,當第二個孩子來到一個家庭,大孩子將退行,用早期的說話方式,想要奶瓶甚至尿床。


我們通過回顧自身和聯繫孩子,可以更好地避免出生順序帶來的負面影響。二寶的出生對大寶來說,是位置劇變的大事,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在準備要二胎的時候,幫助老大過渡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很多心理問題都會在過渡期產生,這個問題在阿德勒的《超越自卑》裡面對於出生順序有闡述:

長子通常經歷一段唯我獨尊的時光,當第二個孩子降臨時,他要被迫去適應另一個新的環境,他已經習慣成為家庭的中心,突然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措手不及被驅逐下王位,他必須跟另一個對手分享父母的關懷,這種變化會留下重大的影響。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我們或許會覺得,當第二個孩子出生,大孩子會退行是一個必然行為。但事實上,跟周圍人尤其是家長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不當的教養方式會加重孩子的“退行”,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家庭矛盾。那麼有哪些方式是錯誤的呢?

02

家長錯誤教導會加重孩子的“退行”行為:

  • 場景一: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時

“你不吃飯,我就不喜歡你了,只喜歡弟弟。”

“你看妹妹都吃完了,你還沒吃完,連妹妹都比不上。”

“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只要妹妹。”

······

家長說這樣的話,初衷是為了增加孩子的競爭意識,能夠好好吃飯,或者是乖乖聽話。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在聽到這樣的話時,只會感到傷心,而且變得越來越沒安全感。

  • 場景二:當孩子之間出現爭執

“把這個玩具給妹妹玩一下怎麼了?你這個姐姐怎麼當的?”

“你怎麼能動手打弟弟呢?弟弟還小不懂事”

“你不把吃的分給妹妹,那我也不給你吃了”

······

本來家長是想讓孩子學會分享,但是這樣做卻只會讓大的心裡充滿委屈,更加不願把自己所擁有的分享給弟弟妹妹,如果一再硬逼著他們妥協,反而會加重他們對弟弟妹妹的怨恨。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03

如何正確對待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讓兩個孩子可以和諧健康成長

1、用4根蠟燭,讓孩子看到爸媽的愛不會減少

可以試著跟大寶做一個蠟燭實驗,讓蠟燭的光把媽媽的愛可視化。拿出4根蠟燭,跟寶寶講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 第一根蠟燭,長長的,它代表媽媽,它的火焰代表我的愛;
  • 第二根蠟燭,代表爸爸(用媽媽的那根蠟燭點燃爸爸這個),當爸爸媽媽結婚時,媽媽把愛給了爸爸,但是媽媽的愛還在(把媽媽爸爸蠟燭放好)。
  • 第三根蠟燭,小小的,代表你(用媽媽蠟燭點燃它),你出生的時候,我把愛都給了你,但是你看,爸爸仍然擁有我全部的愛,媽媽的愛也還在。
  • 第四根蠟燭,小小的,代表小弟弟/妹妹(用媽媽的那根點燃),弟弟/妹妹出生後,媽媽也給了ta全部的愛,但是你看,你仍然擁有媽媽全部的愛,爸爸和媽媽也一樣。

這就是愛,媽媽可以把愛給予我愛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擁有媽媽全部的愛。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孩子明白,愛的分享不是非此即彼,ta和弟弟妹妹都能獲得爸媽的愛,並不會此消彼長。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2、重心放在老大身上,而不是袒護小的

李玫瑾教授說過,兩個孩子起爭執時,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護小的上面。

例如分橘子,父母不要分,剝好後交給大的,讓他去分,他願意分給老二多少就分多少,家長不要說;而老二即使被分得少,他也不會說,因為老大的身份擺在那。而事實往往是,老大有了權利後,會慢慢地照顧小的,主動給小的更多。

假如父母說,你是老大,要少吃點,多給弟弟、妹妹一點,是不是老大不開心,老二心裡得意?尊重老大的身份,他才會做出你期望的樣子。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曾經在《少年說》的一期節目中,一個女孩哭訴自己經常因為妹妹而遭受的不公,坐在底下的爸爸只是要求她:“你是姐姐,你沒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嗎?妹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臺上的女孩哭得更傷心了。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如果父母只是強硬地要求大的去遷就小的,可能會換來一時的和平,但是卻會深深地傷害也同樣只是孩子的老大。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少年說》中的另一期,一個小男孩在媽媽生了弟弟後,一開始心理十分不平衡,害怕弟弟分走爸爸媽媽的愛,但是正是因為爸媽對他的呵護,讓他打消了疑慮。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他說自己比弟弟幸福,因為他比弟弟多了十年的愛,並且表示弟弟還小,要爸媽多照顧弟弟,自己也會幫著一起照顧弟弟。現場一片感動,紛紛鼓掌點贊,爸媽都為自己的兒子感到驕傲。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所以,要想老大愛護弟弟妹妹,父母首先要給到老大足夠的尊重和愛,當孩子感覺是安全的、幸福的,他是願意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友好成長的。

3、把孩子之間的矛盾交給孩子處理,保持中立公正

兩個孩子之間出現矛盾、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沒有學會如何正確地與人溝通、解決問題,那麼同樣的矛盾也會出現在他離開家庭環境後,並且會更加棘手。

所以當孩子之間有矛盾時,家長最好保持中立,儘量讓孩子自己來處理這些問題,實在解決不了,再加以引導。

稍微對二寶好點,大寶就“發飆”?3招幫你緩解大寶“行為退行”

蔡少芬在節目中,遇到兒女們有矛盾時,不是第一時間出來解決她們的矛盾,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處理,因為她覺得,要給孩子之間留有空間。家長一旦給孩子分配好,那麼她們自己就沒有商量的餘地了。家長只能在一邊引導,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04

總結

在不缺少吃穿的年代,父母的愛和關注是最大的資源。

當孩子在弟弟妹妹到來後,感覺父母的愛有所轉移或者減少,就會產生焦慮,進而出現行為的退行。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會讓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更深。本文總結了三個方式以緩解孩子的焦慮,幫助孩子更好的相處:

  • 1、用4根蠟燭,讓孩子看到爸媽的愛不會減少
  • 2、重心放在老大身上,而不是袒護小的
  • 3、把孩子之間的矛盾交給孩子處理,保持中立公正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手足之間情誼也是彌足珍貴。父母要讓老大感受到足夠的關愛,即使有了弟弟妹妹,還是一如既往地愛他,並且還多了一個愛他的人。這樣,兩個孩子之間才能更好地友好相處,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