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是滄桑,讀《大街》,窺人類社會文化變革艱難與破局智慧

初次對辛克萊·劉易斯的小說及作者本人激發起興趣,是從偶然翻閱《大街》絕妙的開篇,被他清新活潑的文筆吸引開始的:一個少女站在密西西比河河岸的一座山上,兩個世紀以前齊佩瓦人曾在這裡安營紮寨,北方淺藍色的天空將少女的輪廓襯托得格外分明。

人間正道是滄桑,讀《大街》,窺人類社會文化變革艱難與破局智慧


微風吹過千里麥田,她的塔夫綢裙子被吹得脹鼓鼓的。

她舉起雙臂,揹著風,斜著年輕的軀體,自由自在的呼吸著來自河谷與曠野的新鮮空氣。

多麼鮮活,多麼美妙,多麼叛逆的青春!

《大街》是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劉易斯的成名作,1926年曾獲普利策文學獎。這篇小說裡以聖保羅圖書管理員卡羅爾·米爾福德小姐生性浪漫,渴望擺脫單調與鬱悶的都市生活,懷著對有山有湖有懸崖的格菲爾草原鎮的憧憬,遠嫁鄉鎮醫生肯尼科特。

人間正道是滄桑,讀《大街》,窺人類社會文化變革艱難與破局智慧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卡羅爾小姐一心想按照自己心中的藍圖,現代生活的理念對小鎮進行規劃,改造,包括文化娛樂新形態的引入。她構想了一個又一個的計劃,而一個又一個計劃象肥皂泡一般飄蕩在大草原的上空,卡羅爾落下一地的沮喪與失望。讀讀此書,探討一下女主角的想法與幹法,汲取她的挫折教訓,對於理解如何避免城鄉失衡,從文化心理等方面減少變革的震盪並喚醒鄉鎮的活力是有很強烈的啟發作用,尤其是對那些有志投身鄉鎮建設的青年,不要讓形形色色類似善給人戴帽子的造謠者博加特太太,看似精明熱情實則守舊、偏愛幕後操縱的舍溫女士等澆滅了他們渴望改變的火焰,均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因為我們在城鄉互動方面所做的努力,就其本質而言,是想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不要割裂城鄉聯繫的紐帶,最終把文明的進步的生活方式與追求賦予個體,實現人的改變。

一、變革者與維護者的關係

從卡羅爾小姐踏上那個小鎮開始,她實際上就是孤立的,從她的衣著以及她對僕人的友善,平等意識就成了非議的中心。她面臨兩種局面,要麼就是孤傲,要麼就是適應。聰明的她選擇了先適應後改變,她先後加入那些所謂的讀書會,俱樂部,試著和那些可以左右城鎮發展方向的闊太太們打成一片,小心翼翼地拿出她的構想,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項上比如設立戲劇委員會,別人虛與委蛇,但在涉及審美品位的劇目選擇上,她則被無情的邊緣化,更不要說事關重大市政文化建築的存廢,她連邊都沾不上。這可能也是西方所謂的社區自治中的一個弊端,改革者想有所作為,但這種決議方式卻令明知是正確改變在尊重民意的前提下難以推行,這也揭示了劉易斯筆下美國的多數鄉鎮日益衰落的根源之一。當然,這是一戰前後的美國,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但這種與保守者的關係卻是隨時代轉移並沒發生多大的改變。仍然是推動變革的人必須務實面對的障礙之一,他們往往是現狀肯定者,或因為既得利益或思想的守舊,就會形成有形無形的阻力。卡羅爾在這群人面前,就如海浪柔柔的衝擊礁石,絲毫沒能改變什麼。

那麼,以卡羅爾大都市的見識,她顯然也意識到這道障礙,她也想到了尋求有助推動變革者的支持。那麼,我們再看看她和支持者的關係。

人間正道是滄桑,讀《大街》,窺人類社會文化變革艱難與破局智慧

二、變革者與支持者的關係

她的少數支持者如邁爾斯是挪威移民,他希望的是痛痛快快的改變這一切,但卻不是建立在秩序之上。所以完全的破壞只能陷改革失去了應有的節奏,反而自亂陣腳。而還有些支持者是因為她的友誼和她站在一起,一到關鍵時刻毫無價值,因為寥寥無幾,所以著墨也不多。

綜合力量對比來看,這樣的變革基本上不存在核心力量來推動,只是理想主義者的痴人說夢而已,所以儘管卡羅爾絞盡腦汁,但失敗連著失敗,讓別人對她的信心蕩然無存,徒一讀書多的大城市來的家庭主婦爾!

人間正道是滄桑,讀《大街》,窺人類社會文化變革艱難與破局智慧

三、變革者的智慧、目標與策略

劉易斯小說中鄉鎮小變革者卡羅爾的經歷,實際上 是美國市民階層的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自我幻想,既沒有成功的前提,也沒有成功的邏輯,而美國後來發生的變化,與文化、社會、政治的變革浪潮席捲而至相關。假如我們來做一覆盤,對比一下中國變化的神速,我們不能不感嘆變革必須有中堅力量的帶領與推動,依靠少數人的單槍匹馬,基本上很少有取得較大成功的可能,因為每個人均是站在自身利益做出權衡取捨,天鵝、梭子和魚,各拉各的車,各唱各的調。而只有中堅力量從整體的高度與站位出發,做出適應大趨勢,符合文明潮流的戰略規劃,達成社會共識,推動變革發生,激發社會細胞的活力,從而有力地改變社會的面貌。

人間正道是滄桑,讀《大街》,窺人類社會文化變革艱難與破局智慧


四、 結 語


寫完這篇文章,已近凌晨。看著劉易斯的頭像,那目光緊緊盯著你,似乎在追問,《大街》你真的讀懂了嗎?他好像在說:我以鋒利的洞察力撕破了美國鄉鎮田園詩歌般的存在,在我筆下,小鎮,壓抑,沉悶,昔日安靜祥和被現實的商業大潮裹挾,人們變得爾虞我詐,沉溺於物慾,金錢成為生活的核心,精神世界日益沉淪狹隘,而對探索創新索然無味,“真正的敵人並不是個別的幾個人,而是那些陳規舊俗。”。

在這樣的環境中,變革成為稀罕物,小鎮就像亂泥潭中的小鹿,越陷越深,早就忘掉了掙扎,也忘掉了遠方通往遼闊森林的路。那麼,今天的人類是否已經擺脫小鎮思維呢?

我想這才是《大街》從誕生到今天,雖已有在近百年的歷史,但讀起來還是猶如鐘鳴耳畔,振聾發聵。它早已越過特定的時空,從人類社會命運的視野,對變革與保守的較量進行了深刻的詮釋,它們猶如生存與毀滅一樣永恆的橫在渴望前進的人類面前。

作者簡介:深圳跋涉者,襄陽人氏,定居深圳。多年營銷經歷,擅長項目攻關與品牌營銷。走遍東西南北,閱盡風土人情上。曾在《長江日報》《中國經營報》發表多篇文章,為多家門戶網絡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