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老外家要認

老外家要認


姚晶:老外家要認

親戚,有親才有近,有近才有親。小時候,父母常常教育我,任何時候,老外家都不能忘了,村裡大事上,特別是喪禮上,老外家是個特殊的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外家請不來,會讓村人恥笑。所以,我一直覺得老外家這門親戚是群意義非凡的主角,從上往下一代一代數,畢竟沒有老外家的存在,好像也真的不會有我的存在。

小時候,父親母親就常拿別村某某的故事,給我薰陶老外家的重要,有時候聽多了,感覺耳朵都長了繭子。故事大致是,別村的某某家裡有人去世了,去請老外家,老外家最後沒有來,喪禮最後就很不光彩。某某他的老外家說,你平時都不認我,家裡老了人了,用上你老外家了,就來請我,平時咋不來我家看我,咋不請我,沒事了把你老外家晾在幹岸上,用上了才認你這個老外家,不去不去,最後去請的人還被哄了出來,就很不好看。

雖然我當時並不覺得,老外家來不來,能和光不光彩扯上關係,但是畢竟是在村裡,這兒是個親戚社會,都重視這個,別人家的老外家都能請來,自己家的請不來,的確說不過去,是有一點與眾不同,我那個時候小,倒是覺得臉上至少還是掛得住的。

父母教育我要認老外家,事實上父母在我小時候也是言傳身教的,我的老外家,就是祖母的孃家人。老外家也是住在秦嶺大山裡,離我家很遠,父母在我小時候,在每年春節,總是揹著大包小包的東西,翻山越嶺去給老外家的親戚們拜年,有一次帶著很小的我一起過去,我腳磨了好幾個泡,父母揹著好幾份四水禮,走在山路上真的感覺和逃荒一樣。

後面,我漸漸長大,也明白了,村裡有村裡的習俗,父母翻山越嶺的辛苦是值得的,至少讓我覺得,這個世界上除了錢,還有比錢更加重要的,比如親戚之間的親情,一種追根溯源的真誠。這其實無關乎光彩和遠近,就是一種追根和傳承。喪禮上宴請老外家,無非也就是一種尊重和告知的意義,父母一輩的孃親舅大,到了我們這一輩要傳承,就是要認老外家,而向其報喪更像一種禮貌的訃告,一種追根的方式。

我小時候,有父母翻山越嶺揹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去拜年,如今到了我這兒,則有臘月冰天雪地,大雪窩裡迎著風雪上山下嶺去老外家那兒尋門戶。

對待親戚,對待老外家,別人認不認你是另外一回事兒,你去不去認,是自己的事兒。我們這一邊,這些小輩兒做到禮貌,有來往,至於最後認不認我們這一邊,也是憑良心了,也無關緊要了。畢竟有時候有一些親戚,人心也不一定可以換到人心,有些親戚就像無底洞怎麼填都填不滿,就像石頭怎麼捂都捂不熱,但是至少自己身其力行去珍惜親情了,也就問心無愧了,自己去尋根溯源了,心也就更安了,知道自己的父母輩從哪兒來的,心也就更有著落了。

(一)親戚不過三代

老家的方言裡面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些敘理性的方言說法總是以博大精深的資態,嬉皮順口的喝唱方式給人啟示,這是經驗式的教學和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成。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常聽村人說,親不過三代。有個說法是: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走少,四代拉倒。當時還不太理解這話是啥意思,如今才慢慢明白。

大致意思就是第一代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非常親近,第二代成了表兄弟姐妹,第三代老表們的孩子之間就走的少了,但還有些許來往,到了第四代老表的孩子的孩子基本上就不來往了,第四代親戚就徹底拉倒了。

類似的,老家的喪服也有五服的講究,出了五服就不用戴孝。親不過三代和出五服都是在鮮明的反應親戚親密關係由近及遠的規律。宗法制文化源遠流長,最後帶來的文明效應就是重血緣的親情社會,重人倫的人情社會,一搭上親戚,事情好像就好辦了。

去年臘月去後山裡尋門戶,就和幾個長輩聊了親戚越來越疏遠的問題,幾個親戚都對我說:你讓人捎個禮就行了,走路翻山下大雪多辛苦。

我就說:本來下著大雪,大路有冰雪,路不通,門戶按照慣例捎個禮也是可以的,缺人不缺禮嘛。但我之所以翻山越嶺步行來,就是想趁著正好在家裡,藉著這個門戶的機會,和大家這些親戚多走動走動,親戚一代一代往下越來越疏遠,特別是我這一代的娃們基本上沒有來往,都不認識,要不是這個門戶,大家也聚不到一起,過來就是想借著這個機會,互相認識一下,讓我們親戚走的更長久,雖然說這個親戚越到後面是越來越淡,這是現實趨勢,無法改變,但是我覺得不能讓親戚從我這一代手上就給斷掉,親戚終究是親戚,從血緣上、從根上都是有淵源的,況且我們這一代信息科技發達,儘管見得少,只要互相見一次,聊一聊,加個聯繫方式,互相還知道是個怎麼個親戚,怎麼回事,不管親戚走多遠,都還是親戚,親戚才會長長久久。

長輩們,都很認同我的說法。

只有心懷感恩,心懷親情,才能打破親不過三代的魔咒。


姚晶:老外家要認

(二)遠親不如近鄰

以前在老家有遠親不如近鄰,如今有近鄰不如對門。

在老家,親戚如果離得遠,往往很多事情無法顧及到,家裡有事情的時候,往往最容易瞭解到的就是鄰居,大事小事鄰居往往最先上前。

所以小時候在村裡,常常跟著大人哼道,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

親戚再親,很少住在一塊兒,鄰居再不親,在老家是屋連屋,是房連房,鄰居大家住在一塊兒。因此睦鄰友好就很重要,和鄰居處的好,遇事互相幫助,有難互相幫忙,往往可以及時解決問題。常聽母親說:離的遠的遠路親戚再親,有個突發狀況,往往不能及時上前,相反親緣上即使不是最近,但是房子離得近,住在一塊兒,並且和鄰居們與人為善,鄰里擱得好好的,還說啥親戚不親戚的,處的好,鄰居也是親戚,住的近的不親的親戚反而最親。

在老家,離我家最近的兩個堂哥儘管從血緣上講不是最親近的,但是兩個堂哥離我家最近,從小在村裡,來往最多的一家就屬堂哥家,小時我在村裡,大部分時光,我不在我家的時候,就一定在堂哥家。家裡遇到事情時,堂哥也是會先出頭的。其實不管什麼血緣不血緣的,只要彼此認親戚,互相友好友愛,親戚間就永遠都親。

所以親戚的親近,真的是有親才有近,有近才有親。相反平時不親近,有事才親戚,誰受得了,雖說親戚終究是親戚,但是最後難免是生份了,有隔閡了。

村人說:親的遠了,不親的擱得好了,比親的還親。說什麼親不親的,處得好就都親,處得不好,就不親。好像也真的是這個道理。

村裡很多鄉親,如今都搬出了大山,住進了樓房,在鄰親文化的影響下,也催生了近鄰不如對門兒的新說法,這是睦鄰友好文明的新發展。

一棟樓上,很多人都不認識,平時也是家門緊閉,親戚住在同一樓的概率也非常小,在這種情形下,最瞭解生活近況的就是對門兒,十天沒有回家,十天沒有下樓,十天開沒開門,關沒關門,門響沒響,最先知道的不一定是親戚,親戚離得十萬八千里,對門兒不一定處處留心你,但是遇到的概率總是大於親戚。

不管從血緣上講,親戚親近不親近,血緣論是不是親戚,只要平時處的好,彼此擱得好,就都是親戚。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兒。主動拋開血緣和極端比較,不傷害任何一方親戚的講,在上面這個邏輯下,睦鄰友好,鄰里和睦一直真的很重要,睦鄰友好也是文明風尚。


姚晶:老外家要認

(三)親戚關係的脆弱

有事找親戚,沒事是路人。

借錢是好親,要錢成仇人。

隨著搬遷、城鎮化、城市化的推進,許多鄉親都搬去了別的地方,親戚之間住也越來越遠,儘管交通發達了方便了,但是比起以前都在村裡住,來往是更少了,沒事很少上門坐。

如今是經濟社會,都在忙著賺錢,感覺親戚之間的往來越來越少,這是現實的必然。經濟社會里,估計是壓力大的緣故,親戚間隨著疏遠,信任度變得越來越低,關係也變得越來越淡,很容易就把親戚給得罪了,親戚們好像越來越敏感了。

比如某個很久不聯繫你的親戚,突然找你幫忙,你一次拒絕他,不幫他忙,一下子就生氣了,從此再不聯繫你。

某個親戚找你借錢,雖然你是真的經濟緊張,但是親戚覺得你有錢不借,不想幫忙,一下子就紅了臉了,基本上以後也不會有往來了。因為一次不借錢給他,就會得罪他。

其實得罪了不來往就不來往,也沒什麼,可愛的是親戚在從你家裡臨走的時候,還會放出來狠話說,離了你,我是不活了,你以後倒找錢給我,我不要,我不找你幫忙,不問你借,我還就一棵樹吊死啦,以後也別認我這個親戚了。明明並不是不想幫忙,而是無能為力,有心無力,最後卻把對方給傷了,人家臨走臨走還放出來狠話,讓你內心愧疚,讓不借錢的你,覺得是你對不起他。

還有在某些事情上,一次你對親戚說了真話,說了實話,讓對方不舒服了,刺到了對方耳朵,即使是忠言逆耳,也一下子被對方記恨在心裡了。還有你稍微心情不好時,吊拉個臉,對方會以為你在給他使臉色,一下子就不高興了。

某個親戚,有時候,你說一句玩笑話,人家也就當真了,並且自己對號入座,覺得你在暗諷嘲笑人家,傷了人家的自尊心。

以上這些類的某某情境下的親戚,感覺在很多人身邊真的是存在的,還不在少數。

我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親戚之間也變得脆弱了、敏感了,雖然沒有明確的改變標誌,但它是真的已經在變了。

親戚之間如今好像也喜歡上了商業互吹,如果給親戚帶二尺五,人家覺得很開心,如果講幾句掏心窩子的話,一下子就傷到了,親戚成仇人。

現如今,不是特別能受得了的親戚,真的不能亂說話,隨意講真話,大膽說實話,聊天也要越來越講究藝術和技巧了。

我慢慢地明白了,為啥村人說,親戚之間千萬不要有利益往來,寧願給陌生人幹活,也不願意給親戚幹活,寧願借錢給不是親戚的,也不願意借錢給是親戚的,因為最後問這個老闆親戚結工錢的時候,問親戚要帳的時候,很佔理,還容易把親戚就給得罪了。

親戚在沒有利益往來的時候,一定是相安無事,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有了利益往來就會搞出來矛盾,最後也是因為顧忌是親戚,矛盾就很難解決,親戚最後變成了仇人。

親戚之間的疏遠、不信任、敏感和脆弱不知不覺地就成常態了,這也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了。

(四)兩叔的教科書

我有一個表叔,從親緣上論,並不是最親的表叔,但是住的離得很近,經常來往,和親表叔沒有啥區別。某天晚上,我晚上寫完東西,看到一個未接電話,陌生號,就把電話撥過去,最後發現是我這個表叔打電話邀請讓去他家玩兒,我猜是他過六十大壽,我想著過去驗證一下,順便隨個份子,聊表一下心意。就戴個口罩就下樓走過去了。

過去之後,發現他家裡他親戚很多,圍了一大桌人,進屋後讓坐下吃飯,飯桌上有很多他的正親,在飯桌上如果拿親戚論,我真的算是最遠的親了,桌上很多人我不認識,我這個親戚就是村人說的親戚的親戚是親戚,扯的親戚,我在心裡暫且稱自己是旁親,但是多少還是感覺自己是個奇怪的角色。

因為平時很熟很熟了,我也很無所謂了,在飯桌上,他對旁人介紹說:這個是我表侄,離我近,我現在老了,目前還是能跑動,以後跑不動了,還需要 靠這個離我近的表侄,要享他的福。

我覺得依靠、享福都談不上,畢竟他家的我表姐有實力又孝順,但是我離他家更近是事實,表姐嫁的遠。我要是在家的時候,知道他有個頭疼腦熱的,走過去,去看看,去關心一下,捎帶買點藥,管頓飯都還是沒有問題的。

我覺得這就是遠親不如近鄰的現實版教科書。

親戚的根源是血緣,但是親疏真的無關乎血緣的親遠。相互尊敬,互幫互助,彼此與人為善,就都是近親,都是最好的親戚。

有一次,在一個鄉宴上,我去尋門戶,遇見一個同家族的叔叔,就是一門子人,一個老祖宗分下來的,和他在一塊兒聊天,他給我教了很多大道理,聊著聊著就聊到了親戚一代比一代遠的問題,我就稱讚了他。

因為某一次在街道上,我遇到他和他兒子,他兒子還知道我是我是誰的娃,知道把我父母叫啥,知道把我叫啥,我並不計較稱呼這個東西,並不在乎別人叫不叫我什麼,畢竟怎麼舒服怎麼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個性和活法。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到了我這一代,的確很多人的沒有來往,不認識也是現實,在路上遇到了是大眼瞪小眼,互相不認識。

這個叔叔說他背後經常給孩子教,給講解過家庭家族關係,給教親情親戚的涵義。我狠狠地把這個叔給誇了一頓,他很樂呵。

他說,如果到了我們這一代娃們之間互相都不認識了,基本親戚就結束了,畢竟他這個叔都出了五服了。他說,他就是常常他孩子說,要維繫親戚的長長久久,至少在心裡要明白和誰是咋回事。

我很贊同這方面的文化薰陶和教育,我覺得這也算是教科書了,多少可以學到點方法論。對於他的這一點,我誇他是認真的,沒有一點點恭維的意味。


親戚之間走的就是人情,有來有往,有往有來。無論是親不過三代,還是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亦或是親戚走向脆弱的趨勢,這些裡面,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割不斷的是親戚之間的血緣傳承和追根溯源,但是維繫親戚親情之間親疏遠近的,卻還需要事在人為,需要我們親戚之間相互去付出感情、時間、融洽和經歷,需要將心比心、人心換人心,盡力做到親戚之間鄰里之間都和和睦睦的。

其實只要我們重情義,與人為善,親戚就一直在,走到哪裡一直都有親戚,都是親戚。

當疫情散去的時候,走動起來十分安全了,抽空了,親戚之間還是常聯繫、多走動,說不定還會發現,你許久未聯繫的某個表姐在你小時候還背過你,還省錢給你買過辣條,這是多好的回憶。

親戚之間,需要將心比心,才會長長久久。

親戚之間,需要彼此親近、親情才會常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