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近幾年,成人的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被追溯到原生家庭,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開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解決了嗎?似乎依然層出不窮。

而且隨著對教育問題的反思,社會和家庭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母親”這個身份變得越來越重要,身為人母,變得越來越焦慮了。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前不久有一位媽媽對我說,為了讓孩子好好寫作業,她可謂連哄帶騙,連鼓勵帶表揚,連鼓掌帶點贊,大張旗鼓地像個神經病!

最近她女兒迷上了舞蹈,天天練下腰,有一次她女兒寫作業又磨磨蹭蹭,她居然靈機一動說:“你十分鐘內寫完作業,我就給你下個腰!”

說完以後她忽然意識到,自己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容易妥協了!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真的什麼都敢幹啊!她一米六的身高,75Kg的體重,肚子圓得像個地球儀:“還下腰呢!我哪有腰啊!”聽她說完我噗嗤一聲笑了,笑完又覺得特別辛酸。

希望孩子專注寫作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希望孩子趕快寫完作業,早早休息,長好身體;

一方面希望孩子學業上不要有那麼大壓力,不要太辛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出類拔萃,有大好前程;

一方面為孩子殫精竭慮,耗盡心血,一方面又剋制自己情緒,讓自己正能量滿滿。還要不時的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哪些問題處理得不好,讓孩子受了委屈。

我們這些當媽的人,真的是活得慫且卑微!但是即使這樣煞費苦心,是不是成績斐然呢?

答案是:未必。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自己從女兒上一年級時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上初二,她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學霸,反而和孩子關係越來越僵,現在她和孩子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孩子不努力

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

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最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帶娃上課的媽媽,她們肩上揹著書包,手裡拎著提包,懷裡抱著各種各樣的雜物,一邊走路帶風,一邊不停的催促:快點快點,要遲到了!

而身邊那個孩子,手裡玩著玩具,眼睛左顧右盼,雖然被媽媽逼迫著,催促著,卻一臉事不關己,歲月靜好。

到底是誰去學東西?到底是誰怕遲到?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有記者曾經到一家知名教育機構去採訪,發現裡面除了學生爆滿以外,每間教室的後三排坐的全是家長,還有一些家長直接和自己孩子“同桌”,以起到監督的作用。

甚至還有一些陪讀的爺爺奶奶,不得不戴著老花鏡,一邊聽講,一邊抄筆記,說是:“雖然不理解,但可以先抄下來。”

這種全家總動員的學習狀態,想想真讓人感動到淚目,但是同時,也給了孩子一個暗示:學習是全家人的事,不是孩子自己的事。

所以現在的孩子總是喜歡拿家長當說辭:

不是我不學習,是我媽沒給我花錢報班;

不是我不讀書,是家裡沒有這個環境讓我讀書;

我爸媽小學都沒畢業,憑什麼讓我努力?!

很多公號文,家長在看,孩子也在看,當我們勸導家長多讀書,多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時,竟然被很多孩子理解為,自己不上進是因為家長不上進。

這個理由可以說是非常“高大上”了!

不管我們為孩子付出了多少,首先需要意識到:孩子是教育的主體,孩子是自己學業的主人,家庭和學校環境雖然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但是最終孩子會走什麼樣的路,還是取決於他們自己。

不管教育採用什麼方法,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去努力,家長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爸爸不出力

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每十年都會做一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

最近的報告顯示,在40歲以下被訪爸爸中: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佔到70%,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佔到47%,而媽媽在這兩項的表現分別為7%和20%。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媽媽的照顧和教育下長大的。

前段時間看沙溢、海清主演的家庭劇《小歡喜》。其中,喬英子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例子。

喬英子成長於一個離異家庭,但哪怕父母沒離婚之前,英子也是由媽媽宋倩一個人帶大的。從小,爸爸喬衛東就沒對英子的生活起居和學習教育有過什麼幫助。劇中,一段英子和母親吵架的場景讓人淚目。

英子說自己學習壓力大,才會逃課,媽媽宋倩聽了,眼淚就奪眶而出,她也委屈:

"我壓力不大呀,都是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中國式的媽媽,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沒關係,哪怕丈夫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能以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給孩子提供最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可中國式的爸爸,卻習慣了不出力。哪怕偶爾出力,也像是“詐屍式育兒”一樣,不僅沒帶來任何幫助,還給孩子和媽媽添點亂。

比如喬英子的爸爸喬衛東,孩子高三了,終於知道要關心孩子學習和成長了,出錢給孩子買了她喜歡的玩具,用討好孩子的方式希望和孩子親近,一味放任孩子玩耍,以此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但最後,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還破壞了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係。

有多少家庭的爸爸,有能力的,就只出錢不出力,錢到位了就以為自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最多的一個。沒能力的,就只發脾氣不出力,沒什麼本事卻還總是喜歡時不時指點母親的教育方式。

古語有言:養不教,父之過。更有研究表明,爸爸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度越高,孩子就越聰明、適應力越強、越有責任感。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父親在他的生活裡,是幾乎消失的。爸爸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更代表著責任和榮譽,一個不出力的父親,又怎能孕育出一個優秀健康的孩子。更何況,有時,爸爸的不出力,只能逼得媽媽用蠻力。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媽媽用蠻力

看過央視的一則跟拍式紀錄片《零零後》,其中有一個叫“錫坤”的孩子。因為爸爸在外工作,陪伴孩子成長的都是媽媽。媽媽每天為錫坤的生活和教育操碎了心。

孩子想當科學家時,她馬上買了實驗材料,卻又擔心他專注科研,以後人際交往會有問題;孩子迷上魔術,她一邊找培訓老師,一邊焦慮孩子的未來,長大後靠魔術沒辦法養家……

但當錫坤長到12歲時,就開始對媽媽的各項叮囑不耐煩了。有一次,媽媽為了讓孩子合群,給他報了英文夏令營,夏令營結束時,錫坤原本有一項演出,但他卻臨陣放棄。媽媽知道這個消息後,連夜趕到營地,不斷地對錫坤勸說和施壓。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記者採訪錫坤時,他說:“是我媽媽讓我去表演的,她給我爭取的這次機會,我是被逼的。”他還說:“我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離開我,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不想丟人。”

很多母親都會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但其實,他們知道得很清楚。

知道媽媽對自己的付出,知道有些機會來之不易,知道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好,可並不代表這樣的“良苦用心”孩子就只能興高采烈地接受。

有期《少年說》,一個孩子鼓起勇氣大聲地控訴媽媽:“為什麼我休息的時候,要上那麼多補習班,我有12個補習班。”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生活裡只剩下學習,就像沒有哪個大人希望,生活裡就只剩下工作。孩子學習固然重要,但再重要,也需要量力而行。

太過用力的教育,教不出聰明獨立的孩子,毫無章法式的蠻力逼迫,也只會牢牢鎖住孩子生命的可能性。

別讓孩子成年之後,成為一個人人厭煩的媽寶。性格里藏著膽怯,眼神裡含著孤獨,一邊渴望自我獨立,一邊又習慣性依賴父母。

教育需要的是良性的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和逼迫。哪怕為了孩子好,也要把握好分寸,做個不過分越界的引路人。

教育也急不來,越是著急,越是焦慮,反而成效越低。畢竟,最好的家庭教育,不看過程,就看結果,孩子的未來有多優秀,看得不是用的蠻力有多大,而是方式是否到位,孩子是否真心向學。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爸媽各司其職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個扁擔,最易於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媽媽在扁擔的兩頭,孩子在正中間。要想讓孩子走得穩,爸爸媽媽在兩邊施予的力量應該是均衡的,你力氣大了,我也加把勁,你抬得高了,我也舉一舉。

如果一方太輕鬆,就會讓另一方很吃力,雙方不均衡,不協調,就會讓中間的孩子左右為難。

成功的教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失敗的教育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追根溯源,無非是家庭這根扁擔挑得不平衡。

媽媽這個角色很重要,但是也沒那麼重要,我們不僅要演好媽媽這個角色,更要演好我們自己。

如何演好自己呢?

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的功課交還給孩子,把爸爸的職責交還給爸爸,一家人各司其職,各歸其位,家庭的成長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聰明的媽媽絕不是事必躬親,要懂得迎難而上,更要懂得知難而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