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什么意思?和“才”的区别是什么?

心头诗


“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是什么意思?和“才”有什么区别?

“材”:它是指自然世界当中的物质、物体和原生态的各种原材料。

人:是自然世界当中的天生、天然、天赐的先天性生长所产生、诞生的自然物体,也不例外同样、同时、同等称自为、称作为自然世界的物质和原生态的天然原始的原材料。

人:是自然世界的自然物质、物体和原材料;人————作为自然世界的最高级动物的物体,人类的大脑智慧、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精神信仰等,对自然物质世界的反应、反射,人就是自然物质世界的原始自然生态万物当中的一种物质材料。

根据自然科学的规律和丛林法则,天生万物必有用,不是有这方面的作用,就是有那方面的价值,总有一方面的利用价值和意义。

万事万物总有自然天生、天然的阴阳两面性,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利用、运用、特殊、特定、普通与普遍的作用、价值和意义;人,就是自然万物其中的一种原材料、一种物质和物体,是同时、同样、同等具有的道理、说法、观念和概念。

“才”:它是指人————作为自然物质世界万物当中的一种物质、一种物体、一种原生态的原材料,一种最高级的动物所自然、天然、天生、先天产生的、诞生的、形成的大脑智慧、本事、本领、能力,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精神信仰和思维导向与模式、思维层次与境界等,称之为“才”,叫做自己形成、造化的人才和天(自然人)才。


袁聪


材和才,李白的文字之师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李白的古体诗《将进酒》。全诗感情饱满,喜怒哀乐形于色,跌宕起伏成于音,气势奔流汹涌却高低纵横,神鬼莫测。这首古体诗充分地展现了李白的个人诗风。

而其中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是这最出名的四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正因为前面写青春不再,空对明镜高堂“悲白发”,所以就及时行乐吧。但是虚度时光真的是诗人所想吗?我们知道李白从来是个热衷功名的人,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四句,前两句无比沉沦,后两句又相当励志。前言不搭后语的写法,其实正是李白诗文的典型特色。

我们都说李白是天才。哪来的天才?李白的诗风远学屈原,近学庾信、鲍照,而他的思想底层又是个道士,所以《南华经》是必读课本,庄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对李白的诗风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庄子的文章就是出了名的不好懂,前言不搭后语,讲了一大堆,不知道在讲什么。

这也是李白这首《将进酒》诗风跳跃得像喝醉了酒的缘故。

同样,“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也是出自庄子的典故《庄子·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庄子在山中见到有人在砍树,见到有棵大树枝叶茂盛,伐木者却不砍,就问为何。伐木者说:“枝叶虽然茂盛,树干却不合使用。”庄子就说:“这棵树是因为不成材才得以生存下来。”

后面还有一段就是讨论“材与不材”,庄子说人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样才能免于拘束。这个“材”有一个引伸含义,就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即有用与无用之间的保身宗旨。

很明显李白用在这里,就是指有用无用之“材”,我这块料子,必然是“千金之材”啊,这是对自己的夸耀,也是对自己不得意的一种郁闷的发泄。

简单来说,这里的“我材必有用”就是我是块有用的材料。

和“才”的区别就很明显了。“我才”是指我的才华,而才华只是“有用之材”的一种,显得局限性大多了。

李白的鸡汤

不过话说回来,文章才华高出天际,也改变不了这类语言的自我安慰,自我排遣的特质。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类的诗句看上去昂扬大气,其实都是诗人在失败之时给自己的一点止疼、催眠药而已。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李白的鸡汤。但是因为写得实在是好,不但自己用,我们现在还可以拿来用。

因为自身经历失败,事业的失利,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命运不可控。又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原因,而认为是上天的错漏,这种认识虽然有排遣郁闷的作用,其实不过是让自己摆脱自责罢了。

如果不对失败进行反省,那么“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就毫无意义。

古往今来,作为感情产物的诗词,透露出这种鸡汤味道的作品太多了。李白的仕途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但是他一身才华,性格又高傲,所以不仅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大言不惭,还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类心虚的狂言。

这些诗句我们今天还是能拿来用于鼓励,安慰自己和他人。能熬上百上千年的鸡汤,当然是好诗啊。

世上成功者如此稀少,大都是失败者,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大步向前,好像自己真的是块老天错过的大材,是不是心里都舒坦了呢?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李白名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材”与“才”是反意词

一一是“木”讷不“才”身“材"的意思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李白名诗《将进酒》中的名句。过去把这一名句中的“材”当李白自信是“才”、“料子”等,这是不知汉字造字一般原则:合字是左边制约、反对右边的字,违背作者诗意的极其错误的解释。

“材”与“才”是反意词,是“木”讷不“才”身“材"的意思。这与诗人唯物主义思想,“斗酒(以“酒”“氵”弱化“酉”才)诗百篇",诗名《将进酒》和诗"字“言"“土"(材),反对“寸"劲巧对(才)的“寺"的本意相同相通。

今人写诗超不过唐人李白等诗人的诗主要原因就在这里,没有文化内涵和真情实感,不民主客观,不接地气,靠平仄押韵"寸”劲巧句言主观志向写诗。这是“诗"“言"民主客观,接地气的“土"(材),反对“寸"劲巧对(才)“寺”的意思的大忌。“诗言土”(“土”意即民主客观、真情实感,接地气),不是“诗言志"。

“诗言志"是诗词史上的大误会,它是误导写诗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不接地气,使诗不能传世的错话。

《说文》《释名》的对诗的解释:“诗, 志也”,“之也, 志之所之也” 并不是“诗言志”的意思,而是“诗言志”的反意,即其正确解释的意思是:“诗,志‘也’(也字是否定前面的字意)不是志",“(志作为诗意)的代词‘之’也不能,志的代词‘之’作为诗意,所代的诗意‘之’也不是诗意的代词‘之’”。

因“诗”“言”的“寺”上“土"是“志”上的“士”的反意词。(汉字造字原则详见拙著《大众龙学一一应用数学周易的破译》《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

以事实为根据,你看李白的诗和《唐诗》中的名诗,哪有志大显才能的诗。李白这里的“我材”相当于我身体物质是财富、“千金"“必有用”的特性。以意识之才决定物质(材)没有用,歌颂意识(才)第一的功德无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恃才傲物、 材)”。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诗出自诗仙李白(701年——762年)的《将进酒》一诗,这是李白为数不多的经典乐府诗。乐府诗起源于民间歌谣,早在先秦时期就走向了繁荣,在汉代达到了高峰,《诗经》中的《国风》里边收录了不少风格迥异的乐府诗。乐府诗用词通俗易懂,对押韵没有特别要求,句子参差不齐,但非常注重句子内在的韵律节奏,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内容以表达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主,主要作用是供人们在祭祀活动,以及歌舞表演中歌唱。

可以说,《将进酒》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一首诗,全诗写作手法奇崛夸张,想象力丰富,气势恢弘壮阔,情感饱满深沉,一气呵成,把李白那种桀骜不驯、傲世出尘的个性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诵读此诗,仿佛能看到超凡俊逸的李白,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天生我材必有用”整句话意思为:老天造就了我成为栋梁之材,那我就必定有用。句子中的“材”,意思也很明了,本意是指一种有用的材质、材料,而不是指本身拥有的才华或才能。

要深入理解《将进酒》,必须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简单了解。

公元742年,李白的好朋友贺知章,拿着李白的几首诗作推荐给唐玄宗赏读,唐玄宗过目后眼睛一亮,心里感叹: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才华横溢的人?若不把他招来给朝廷效力,岂不是浪费人才。

于是,唐玄宗在来年初春,下了一道圣旨,把李白招进京城长安,做了一名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唐玄宗的御用文人。李白时常陪伴在玄宗左右,给其代笔撰写诏书和公文,以及写一些歌颂玄宗丰功伟绩的诗歌。

这样的工作做了一年后,李白有些不高兴了,一是他成为玄宗的红人后,同行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之心,经常在他背后煽风点火,说他的坏话。二是李白对御用文人这个身份彻底失望了,不能写自己想写的诗歌,无法实现个人抱负,这对视诗歌如生命的李白来说,怎么都接受不了。

所以,李白开始寻找种种借口,甚至故意装疯卖傻,好让朝廷把他解聘,他要回到以前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公元744年初夏,做了一年多御用文人的李白终于解脱了。鉴于李白在任职期间表现不错,在离开之际,朝廷给李白把全年的工资全部结算,意外得到大半年俸禄,李白自然很高兴。

因此,从744年夏季开始,一直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李白到处呼朋唤友,约朋友一起游山玩水,又一次度过了潇洒的10年。

大约在752年春暖花开之际,李白约上好朋友岑勋(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之弟),一块去拜访居住于嵩山附近的诗人元丹丘,三人见面后,元丹丘尽地主之谊,在自己的宅邸颍阳山居里设宴招待,三人推杯换盏,对酒当歌,一起探讨诗歌,评说时事,谈论理想和抱负,讨论一切他们喜欢的话题。

喝到得意处,李白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将进酒》,这对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可以信手拈来的李白来说,作一首诗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结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后一句“千金散尽还复来”,即使把家财万贯花完了还可以再次赚来。可以看出,李白是多么的自信,他对自己的才华从来不怀疑,依靠才华他完全能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他才会恃才傲物,孤高自傲,把一切权贵不放在眼里。这样的文人傲骨,历史上又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

但是,李白却迟迟遇不到真正赏识自己才华的明主,这是多么令他纠结和憋屈的事。

生命苦短,光阴似箭,如果迟迟无法施展抱负,任由岁月和生命白白蹉跎,比起清醒的明白这些,还不如让自己终日与酒为伴,喝得浑浑噩噩,逃避这份怀才不遇的痛苦。

这就是李白真实的生命处境,不要说李白,任何人面对这个处境都会五味杂陈。

“材”和“才”的区别。
“材”和“才”常常做名词使用,“材”做名词时,通常指原料或资料。比如,木材,就地取材,栋梁之材,大材小用,都是指某种可供使用的原料。如《将进酒》诗中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说明李白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好材料。
“才”在名词中,通常指才气,才华或才能,趋向于说明某种能力或本领。如,夸奖某人有能力,受人欣赏时,常说他多才多艺,或德才兼备。
在某些情况下,“材”和“才”可以通用,比如,人材和人才,都是指具有能力的人。但它们的偏重点不同,人才特指已经具备了某种专业技能的人,人材指具有成为专业技能潜质的那种人。


鸿鹄迎罡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李白名篇《将进酒》,这首诗因为有多个版本,所以在回答问题之前,有必要弄清哪个版本更接近于李白的原诗,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意义。

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将进酒》,原始版本出自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成书于天宝十二年(753)。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河岳英灵集》,最早也是宋刻本,如北京图书馆所收藏的南宋刻本,距离天宝年间已过去400多年,其内容很可能经过了改动。

与《河岳英灵集》成书年代接近的还有敦煌手抄本,《将进酒》的敦煌手抄本,一共有三个版本。一版现藏于英国,一版馆藏于法国。当然,英法所藏版本皆无题,也因为抄写者文化水平低,所以错漏很多,在此不提。最具可信度的当为《唐人选唐诗》所载版本,该版本是罗振玉1913年根据敦煌文本的照片影印,收入《鸣沙石室佚书》,诗名为《惜罇空》。这个版本字体工整清晰,跟敦煌文集一样,自成书以来,一直藏在敦煌石窟中,历经千年,未经改动。

今版“古来圣贤皆寂寞”,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为“古来圣贤皆死尽”;今版“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在敦煌手抄三版中都为“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惜樽空》中为“天生吾徒有俊才”。看起来几字之差,但含义也有所不同了。

因此我们要理解《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正含义,须以该诗最早的版本《惜罇空》为参考标准。(见下图)

相较于《惜罇空》的“天生吾徒有俊才”,“天生我材必有用”早已深入人心,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言。但无疑经过了宋人的篡改,因为从诗歌的用韵来看,这首诗运用了转韵。也就是几句一换韵,换韵有个特点,就是首句押韵,称为逗韵。

诗的开头两句韵脚为“来、回”押十灰韵; 接下来的“髪、雪、月”转为入声六月、九屑韵; 接着“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又转回了十灰韵。

而如果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用”字,则不押韵,李白不至于有这个疏误。因此,“天生吾徒有俊才”当为李白原句。

而要理解“天生吾徒有俊才”的含义,也很简单。

“吾徒”可理解为“我辈”。

汉班固《答宾戏》曰:“孔终篇於西狩,声盈塞於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李白亦有诗云:“我辈岂是蓬蒿人。”

“俊才”自然不是指才华,虽然也包含才华,但主要指“卓越的才能”。

因此,“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思为“我辈生来是有卓越才能的人,千金就算散尽还会再来。”

相对来说,李白原句“天生吾徒有俊才”是一种自诩,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则具有一种普适性的价值观,适用于所有人,所以很多人用此句自勉。我想这也是宋人篡改的原因。

回到问题本身,《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意思也很好理解。

“天生”有两种意思,一谓天然生成,二谓命中注定。

结合语境来看,这里的“天生”自然指的是前者。

而诗中的“材”则通“才”,特指才干、才能。

因此,“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解读为:“上天赋予了我才能,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材”和“才”的区别

就现代汉语来说,最大的区别是,“才”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副词;而“材”一般情况下作名词,形容词,不作副词。

“才”有四个常用义为:①才能;②质性;③有才能;④有才能的人。

“材”有三个常用义:①木材;②材料;③使用。

朱熹曾就“才”与“材”的区分指出:“‘才’字是就理义上说,‘材’字是就用上说。”

朱熹从语义的角度认为,“才”偏重于理义,“材”偏重于功用。

比如“才”有“人所具有的才能,质性”,即偏重于理义;“材”有“使用”义,即偏重于功用。

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材”可以自由地表示“才”的常用义位。如《红楼梦》“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里的“材”指“才能”。又如《七侠五义》:“便惹起了多少英雄好汉,人人奇材,个个豪杰。” 这里的“材”指“有才能的人”。

在语法上,“材”可代替“才”在句中的位置,而整句在语义上并未发生变化。

但是“才”却一般不表示“材”。

主要因为“才”与“材”在词汇职能分化,“材”是“才”演化而来的新造字,加“木”旁而成,用来表示“木材”、“材料”义。但是“材”却能表示“才”的“才能”、“有才能”、“有才能的人”、“质性”等义位。主要原因为“才”与“材”在古今读音皆相同,在意义方面也相通。古者造字,声旁相同,在意义上也多有联系,且具体运用中亦相通。

黄承吉《字诂义府合按》云:“古者制字以声为主义之大纲,而偏旁其逐事逐物分别记识之目。……凡古书通用之字,其或有偏旁,或无偏旁,或偏旁互换,而皆可通用者,义皆如此。”

概而言之,在“才能、有才能、有才能的人”等三个语义之下,“材”可以和“才”通用,其他则不能通用。


楚云卿


古人认为如能成就大器者谓之:栋梁之材也。 国之重臣比如大厦之栋梁,在古代中国,“材”和“才”,即一个人的天资和这个人“最终”的水平,这两个概念是区分得很严格的,现代似乎就淡些了。

在现代汉语中,“才”和“材”是差别比较小的,口头上可以混用,但是在古代,这是分得很明的。当然,“才”可以通“材”,但是“材”不通“才”,而且这两个字的主要意思就有一些微妙但至关重要的问题。

“才”, 它被刻画为草木初萌的样子,是指事字,义指才华、能力。

“材”,是形声字,本义木材,也有天赋、资质之义。


三片叶手写


这一句是李白对庄子的观点进行充满个性的解读。

材,指才能。

才,指才华。

李白《将近酒》中的“材”是有渊源的,典故应当是源于《庄子·山木》,原文是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翻译过来大意就是,庄子见到一颗大树而伐木者却不砍伐,问其原因,答曰无所可用。庄子感叹此树就是因为不成材才避免被伐之命运。后来到朋友家受到杀鹅款待,仆人问有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杀哪一只?朋友说杀不能叫的!后来弟子问庄子,昨日之大树因不成材而安享,今日之鹅因不成材而被烹,先生如何看待。庄子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样才能免于拘束。

庄子的这个故事被后世许多诗人所借用。比如

辛弃疾词《鹧鸪天》:“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戴享诗《和友人》:“材与不材堪自处,道非常道觅吾师。”

祝枝山《次韵表弟》:“意在可兼无可处,身居材与不材间。”

在这些诗歌里,这个“材”有一个引伸含义,就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即有才与无才之间的保身宗旨。

也就是说,李白的这首诗所说的不是独立的“材”,而是指“材”和“用”之间的关系。

若为木,有材则死。

若为雁,有材则活。

而李白的态度恰好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消极,他的避世,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的求道,炼丹以及修仙那些事上。

李白写诗的时候,想喝酒,所以豪情迸发,瞬间他的激情和热血就涌了上来,于是便把道家的“有材无材”全部抛在脑后,及时行为吧,管他有材无材?管结果是“有用而活”还是“有用而死”,只要有“用”就好!

解释完了这个材的渊源和典故,自然就可以看出“材”和“才”的区别!

材,指才能。

才,指才华,甚至是才学。

显然,“材”要包括“才”,他是泛而广之地推进到所有领域(毕竟会叫都意味着有材,能盖房子都意味着有材),即

材,侧重于所有可以得到具体应用的才能。没有明显的指向性。

才,并不一定倾向于应用,而且范围也比较窄,倾向于艺术领域。

也就是说,如果诗歌书法绘画雕塑之类的,应当是“才”。但如果是杀人放火鸡鸣狗盗,那么准确的应当是“材”!


亦有所思


一朵花,一棵小草莫不如是。花开了,就有人欣赏,草绿了就有人赞叹,感觉到这些都是春的讯息,生活的希望。虽然小花小草无知,但她们的四季荣枯,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不信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花小草的生机勃发,尚且如此令人欣慰,何况一个人呢?相信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活得潇潇洒洒,尽自己所能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这个世界会因为无数的有用之“材”尽了其用,而变得更好。

当然,“人尽其才”各有千秋。有人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那是雄才大略。这些栋梁之才名垂青史,实至名归。然而更多的则是芸芸众生汇集而成的群体,如一望无际的森林,妆点着这个世界。每一阵风过,都会有森林的合唱,这也十分壮观。

所以,我理解“天生我材”之“材”,就是一个独有的生命个体。“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洒脱自信的人生情怀。人只要活出自信,活得潇潇洒洒,就是“人尽其才”。“才高八斗”与“人尽其才”,都是物尽所用。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从而也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栖哈丶


本句出自天宝11年,唐玄宗赐金返还之后。李白

作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被我们所熟知。你知道它的原始出自那里吗?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中庸第一章。

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天生我材必有用,来自于此: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培之,倾者覆之。

大意是:天下万物,都能凭它的天赋资质而得到优厚的对待,能成就的把它们培植成材,不能成材的就逐渐淘汰掉。

所以从典故来看,才和材的区别:现代,才通材。古代,(比喻)才,初萌状。材,栋梁为材。

中庸之道,讲究水到渠成,反对急功近利。

好了这事就先到这里了!不对请提意见啦!





Banksy24


这是李白诗人在较为落魄和失意的情况下作的诗。

当时,他正独自坐在家里独醉,面对家徒四壁的眼前,只有一张木桌,李白怨恨不已,乘着酒醉,举起斧子就砍,桌子瞬间被劈得粉碎,此时,李白却有些后悔了,这桌子的材料,以前毕竟也是“材”啊,可如今,只是一堆“柴”了,但后悔也没用,就只能明天坐在这堆柴前装可怜,等着来看望他的朋友们“千金散尽还复来”接济他吧,至少,这“材”是派上用场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