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出名的将军是谁?

小芳香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276年。朱元璋于1368年称帝,年号大明。李自成于1644年入侵北京,崇祯皇帝上吊为国捐躯。明朝的宗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王朝。然后,清朝利用混乱进入海关,并击败了大顺,大西和南明政权。1662年,李咏皇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郑明的明正朔宣告结束。300多年来,内部和外部的麻烦不断,从农民起义开始,到农民起义结束。在中国历史上,著名将领的数量仅次于唐朝。

一、徐达

徐达(1332-1385)出生于明朝一个农民家庭,在元末加入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23年,他参与了陈友亮的灭亡。24年,他被任命为左相国。郑智在位二十七年,他和常遇春率领军队消灭了张士诚。洪武元年,常遇春入侵元朝,元朝灭亡。此后,它连续几年派兵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洪武17年因病去世,死后被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

二、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明朝抗倭将军,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与倭寇海盗战斗了十多年,消灭了在沿海折磨多年的海盗。此后,他与北方的蒙古部落战斗了十多年,捍卫了北方领土的安全。他写了18卷《纪效新书》和14卷《练兵实纪》和其他著名的军事书籍。同时,戚继光也是一位杰出的武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师。他改革并发明了各种火器。他建造的战舰和战车使明军的水路设备比敌人的好。他创造性地在长城上建造了一个中空的敌台,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可以攻击和防御的军事工程。

三、于谦

于谦(1398-1457)是明朝著名的大臣和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升至新州分科最高科举,宣德初授科举。他跟随明朝宣帝镇压朱的叛乱。叛乱被镇压后,他被提升到访问江西的职位。在正统的第11年,他被他的党羽诬陷,因为他来北京观礼时没有给王镇送礼。他被监禁并被判处死刑。后来,两省的官员甚至诸侯王都力劝他接管。经过14年的正统民间堡垒变革,明英宗被瓦拉抓获。他推进了向南迁移的讨论。他坚持不懈,被提升为军事部长。后来,中国军队带领22万人在北京9号门外排成一列,打败了瓦拉军。天顺元年明应宗复辟,被石亨等人诬告杀害。


故作吟诗


明朝的名将仅少于唐朝,两者不相上下,那么就跟随我的笔触一起看看都有谁?


徐达:与常遇春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残余势力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开国名将,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与常遇春率军消灭张士诚。洪武元年,与常遇春攻入元大都,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

常遇春:与徐达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出身贫苦,初为盗匪,后来投奔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至正二十年,在龙湾大破陈友谅军队。至正二十三年,参与灭亡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与徐达率军灭亡张士诚,被封为鄂国公。洪武元年,与徐达率军攻破元大都。洪武二年病卒军中,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

戚继光: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李如松:平定宁夏叛乱、指挥抗倭援朝战争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明朝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万历二十五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在与鞑靼骑兵的交战中阵亡。死后追赠少保、宁远伯,谥号为忠烈。

傅友德: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

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将领。出身农家,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后率部归朱元璋,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参与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为颍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

李文忠:攻克大宁、高州,斩鲁王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著名将领、谋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

王守仁: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进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

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随明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叛乱,平叛后,升任巡按江西。正统十一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来率军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天顺元年明英宗复辟,受石亨等人诬告,被杀。

李定国:杀死孔有德、尼堪,抗击清军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十岁时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被张献忠收做养子,跟随张献忠征战各地。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军八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分土地;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收复广西;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杀死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国指挥磨盘山战役给予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公元1662年,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不久去世。

卢象升:抗击清军、镇压高迎祥叛军

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明末著名将领。天启二年进士,创立“天雄军”。崇祯六年,参与镇压李自成等农民军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广巡抚,后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崇祯七年,击溃张献忠农民军。崇祯八年,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死后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感知历史


明朝时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将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开国名将。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主要成就:与常遇春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残余势力。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名将。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洪武二年病卒军中,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主要成就:与徐达率军灭亡陈友谅,张士诚,攻破元大都。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明朝名将,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万历二十五年,出任辽东总兵。万历二十六年,在与鞑靼骑兵的交战中阵亡。死后追赠少保、宁远伯,谥号为忠烈。主要成就:平定宁夏叛乱、指挥抗倭援朝战争。

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将领。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坐事赐死。主要成就: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著名将领、谋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阳王,谥号武靖。主要成就:攻克大宁、高州,斩鲁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主要成就: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天顺元年明英宗复辟,受石亨等人诬告,被杀。主要成就:组织北京保卫战。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公元1662年,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不久去世。主要成就:杀死孔有德、尼堪,抗击清军。

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明末著名将领。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死后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主要成就:抗击清军、镇压高迎祥叛军。


花开水不流


说到明朝,那还真是一个将星云集的朝代!

明朝初年,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将蒙元鞑子撵走的,那可都是一群猛人,诸如徐达、汤和、常遇春、蓝玉、冯胜、邓愈、李文忠、朱文正、傅友德、沐英等等,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帅;之后在老朱家的内战——靖难之役中,不论是北军的朱能、张玉张辅父子,还是南军的盛庸、平安、铁铉,他们都算得上是杰出的军事将领。

及至明朝中叶,又涌现出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俞大猷、谭纶、马芳、麻贵、卢镗、刘挺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名将;即便是到了大厦将倾的明朝末年,也还是造就了诸如袁崇焕、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熊廷弼、赵率教、杨嗣昌、满桂、曹文诏、李定国、郑成功等一众救亡图存的爱国名将......

总之,纵观大明276年,期间所涌现的杰出军事将领,那还真是相当的多!

不过,要在这芸芸将星之中,选一个最为闪耀的,小编个人觉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将军,应该说才是最负盛名的。

首先,简单和大家简单说下,戚继光身处的时代,明朝究竟有多悲剧!明朝中叶的嘉靖年间,由于嘉靖皇帝的昏庸,宠信奸相严嵩祸乱朝纲,致使朝政腐败,国势衰退。这段时期,北方的鞑靼和东南的倭寇趁机而起,使得明朝陷入内忧外患,南北双线作战的危机之中。

公元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更是发生了耻辱的庚戌之变(庚戌虏变),俺答率军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在京郊大肆烧杀抢掠。而在此期间,拱卫京师的数十万明军竟然坚壁不战,坐视鞑靼兵杀戮百姓,掠夺财物。北方战线明军精锐云集尚且如此,东南的抗倭一线,明军就更是不堪一击。甚至被区区几十名倭寇,一路辗转杀到了南京城下。而戚继光正是在明朝军队被况日下的时代背景下,凭借个人的努力,南平倭寇,北拒鞑靼,团练新军,改革战法,让大明军队重振雄风。

不同于明初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一众崛起于草莽的名将,戚继光可是将门出身,自幼研习兵法,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与其他明朝时期的名将相比,戚继光可谓是一名多栖将才,不光武力惊人,精通十八般武艺,而且具备极高的军事指挥能力。

在东南沿海能够以一场场漂亮的攻坚仗,彻底扫清了肆虐沿海多年的倭寇;到了北方战场,又能以一场场大规模的歼灭战,打得鞑靼毫无招架之力,从此不敢南下犯边。

此外,戚继光在军事理论、治军练兵、兵器战阵等诸多军事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留下了诸如《纪效新书》、《练兵实纪》、鸳鸯阵、车营等军事著作和战法战阵,还创造了戚氏军刀、狼筅、虎蹲炮等武器装备。

戚继光除了惧内这个小小的缺点之外,几乎就是完美的将帅。因此,若是从军事成就和综合能力来看,戚继光乃是明朝众多名将中,最为出众的一位!



这些历史要读


恕我直言,这种问法有点无聊。

大明朝横跨200多年历史,名将数不胜数,“最”出名如何判断?

他们也不能彼此之间打上一仗来一决雌雄。

但,幸亏科技在不断进步。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把一切交给搜索引擎。虽然谈不上绝对客观,但也可以做一个参考。

从百度搜索指数可以看出,大多数时候,戚继光是被网民搜索最多的名字。尤其在2016年1月,戚继光更是有绝对优势。

那么为什么在网民心中,戚继光最出名呢?

1、最近100多年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瓜葛、纠纷最多。尤其是21世纪以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复苏,导致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明朝最出名的两位抗日名将,一个是戚继光,一个是戚继光的学生李如松(二人并无师徒之实,但李如松很崇拜戚继光,拜读了他所有著作,而且戚继光的亲密战友徐渭是李如松的授业恩师)。所以,戚继光作为最出名的抗日英雄,自然也会最容易被网民铭记。

2、其他诸位将帅,虽然也很厉害,但大多体现在实践上,没多少作品流传下来。古代又没有纪录片,后人只能通过史书上的描写来意淫诸位将帅的操作,揣摩他们的用兵方法。

但戚继光不一样,他不仅带兵打仗了得(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还著书立说,留下了不少兵法,比如《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纵观古今,能闻名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戚家军和岳家军。

曾国藩后来就是借鉴了戚继光的兵法,练就了一支勇猛无比的湘军。

蒋介石也曾为《合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撰序,称赞这两部书:为孙吴而后言兵者最切实用的工作。有清一代,曾知兵者,莫不奉此为治军准绳······余从事军旅,荏苒数载,于戚氏遗书,寝馈与俱,心得之益,独深且多。

这些兵书即便放在今天来研究也不过时。换句话说,戚继光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抗倭精神与方法永存!

3、戚继光的综合素质最强。除了以上两大优点外,他竟然还很擅长搞工程(修筑长城)和搞发明(戚氏军刀、虎蹲炮、狼筅),可以说是全能型选手。


四象八卦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曾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著有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各种奏疏传世。同时他改造了城防设施,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极大地提升了明军战斗力。






乱世佳人en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明朝最出名的将军莫过于戚继光,他抗倭卫国的事迹流传千古!

将门之后世袭罔替

戚继光的祖上戚祥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远征云南的时候不幸阵亡,朱元璋给了戚祥后人世袭罔替的职位-明威将军、登州卫指挥佥事。所以说戚继光生下来就是个官N代。

戚继光与其他官宦子弟不同,他勤学苦读,想要考取功名。后来俺答来犯,戚继光不得已上了前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倭寇袭扰东南沿海,民不聊生,为朝廷一祸事。戚继光到了浙江就职,招募义乌兵训练,他又钻研武器、阵法,配备了鸟铳、火炮,戚家军狂虐倭寇,全战皆胜,一举荡平东南沿海倭寇,从此海波平。



一代名将也怕妻

戚继光身经百战,练就了铮铮铁骨,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再英勇的戚将军也敌不过戚夫人。戚夫人王氏,也是将门之后,通晓武艺,性格泼辣。

一次,戚继光率大军抗倭,城内只剩少量士兵和老弱妇孺,王氏排兵布阵,战法得当,终将倭寇击退,旁人刮目相看。

王氏孩子夭折,戚继光背着她先后纳了三房小妾,生了几个孩子,王氏知道后差点活劈了戚继光,而戚继光不敢与之硬来。



没了后台晚年凄凉

戚继光受到了张居正的提携,在军事上屡屡升迁,再者他军事才华横溢,亲手打造的戚家军战无不胜,戚继光的事业如日中天。

天有不测风云,首辅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展开了清算,戚继光也受到了牵连。给事中张鼎思上书万历皇帝,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随后被调往广东,也失去了戚家军的指挥权。三年后给事中张希皋弹劾戚继光,万历皇帝将戚继光罢免,他回乡后郁郁寡欢最后病逝。

戚继光一手打造的戚家军并没有随着戚继光的去世而一蹶不振,反而成为明朝后期的中坚力量。


历史的发生


明朝公认第一猛将是徐达,第一先锋常遇春,这两人是黄金搭档。当然不能少了朱正文,他曾用三千人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还有李文忠(排名一般认为仅次于徐达)以及汤和,这是朱元璋时代的。后面有朱隶,虽说是皇帝,但是那个时代公认的第一骑兵将领、蓝玉,被认为是最后一位名将,灭了元朝。中期不能漏的有王守仁、戚继光、李如松,后期有被称为明朝第一战略家的孙承宗,卢象升。至于楼主问的最著名,明朝第一战将徐达吧。




波波视屏


明朝:徐达、戚继光、常遇春、蓝玉(最后叛了)、汤和、朱棣、吴祯、花云、邓愈、郑和(不知算不算)

  最著名的应属常遇春吧?

  常遇春

  (1330~1369)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徽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军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封锁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淮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刘基

  (1311~1375) 中国明朝军事谋略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之为诸葛亮。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等职。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他根据当时形势,献时务十八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灭陈友谅,东灭张士诚,数年内占据长江中下游诸省。二十七年十月,参与制定的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进兵大都(今北京)的灭元作战计划,得到实现。刘基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立卫所军制,加强海边防建设。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关军事谋略的论述,辑于《诚意伯文集》。

  徐达

  (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克集庆(今南京)。继又率部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戍守边疆,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傅友德

  (?~139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初参加刘福通起义军,后归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他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夺取全城制高点,克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任征虏前将军,统军10 万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元梁王军主力,梁王闻败自杀,余部先后归降(见明攻取云南之战)。十七年,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赐死。

  邓愈

  (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后转战今皖、浙、赣等地,连战皆胜。二十三年夏,陈友谅率军号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抚州门,城破30余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都督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从徐达远征甘肃,身先士卒,击败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四年,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汤和

  (1326~1395)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在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今属江苏)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十七年,镇守常州(今属江苏),多次击败张士诚部。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俘获2.4万人、海船400余艘。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继又从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为征西将军,在傅友德部从陆路配合下,与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军溯长江西进,抵重庆,迫夏国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将军进兵延安(今属陕西),迫使伯颜帖木儿乞降。十一年,封信国公。十七年,巡视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后以年迈为由,自请还乡。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主之孙及大臣数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领国子监事。十七年病卒。

  戚继光

  (1528~1588) 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志在疆场,保国卫民,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止止堂集》)的名句,毕生有40余年在军中度过。 明嘉靖年间,倭寇窜扰中国沿海,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民众的反抗 。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署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备倭寇。三十四年调浙江都司,次年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三十八年,他鉴于明军将骄兵惰、纪律松驰、战斗力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的农民和矿工4000余,按年龄和身材配发不同兵器,进行编组训练。他以“岳家军”为榜样,教育士兵严守纪律,勇猛杀敌,爱护百姓,终于锻炼成一支闻名天下的“戚家军”。他赏罚严明,不计个人恩怨,主张官兵“同滋味”,深受士兵的拥戴。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屡次打败敌人。 戚继光指挥抗倭作战,机智勇敢。四十年,在浙江台州地区,九战皆捷。次年夏,奉命进剿猖獗于福建沿海的倭寇。当时横屿岛(今宁德东)是倭寇在闽北的巢穴,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他周密部署,选择退潮之机,命将士轻装进剿,携草盖淤泥铺路,出敌不意登岛,歼倭 2600余。乘胜捣毁倭寇盘踞牛田(今福建南)和林墩(今莆田南)的巢穴。因功升都督佥事。四十二年四月,奉命率兵万余急赴福建,与俞大猷、刘显部联合进攻倭寇据为巢穴的平海卫(今莆田东南),斩倭2200余,升福建总兵。同年冬,倭寇万余围攻仙游(今属福建)。次年二月,他率军数千驰救,以计惑敌,稳住倭寇,等待援军到达后,采取内外配合、各个击破的战法,解仙游之围,乘胜追歼逃倭数千。此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抗倭战场,至嘉靖四十五年,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消除。 隆庆二年(1568),明廷特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军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 安全。在作战训练中,戚家军使用了飞刀、飞枪、飞箭及火箭车等先进武器。后来他受人排挤,于万历十一年 (1583)调广东。不久,被诬陷夺职,回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故。所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为兵家所重视。


玄心收藏


大家好,我是混迹于厨房但热爱历史文化的家庭主妇。明朝最出名的将军是谁?我觉得应该是于谦。最早知道于谦,是因为小学课本里的那首古诗。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每次读后都感觉满腔热血,心潮澎湃。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历任御史、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时,巡抚山西、河南前后19年,为官清正廉洁,深得百姓拥戴。于谦不仅在政治上有建树,在军事上更有卓越才能。

1.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建议英宗亲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京师震动.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向南迁都避敌,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京城保卫战”。在这场战役里他力挽狂澜,使明王朝转危为安。

2.军战连坐法

在坚守德胜门事件中,于谦颁布了一条众人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这一举措鼓舞了士气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

于谦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很多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多次帮助明朝转危为安,是不折不扣的大将军,民族的大英雄。

以上是我浅陋的见解,因为我欣赏于谦的才能更惊叹于他的高风亮节。所以我认为于谦是明朝最出名的将军。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和理解,欢迎大家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