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好的詩詞創作工具?

東哥知行


對詩詞創作我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在古體詩詞方面,現在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平仄韻的問題,一些人總喜歡用平仄韻律來衡量,一定道理上是對的,但是,在目前的文化氛圍下並不可行,也是這一條讓很多人對古體詩詞望而卻步,本來現在能靜下心好好讀寫詩詞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就不多,如果在加上各種限制,他自然就退避三舍了。我個人的建議是,先培養讀古體詩詞,只要能做到多讀就是很大的進步,其次是動筆,在格律方面,我認為首先按照詞牌,語句、次數應一致,其次注意有韻腳,完全沒有韻腳讀起來不會好聽和上口。做到了這些,在進一步提高,首先是在用詞造句方面精雕細刻不斷錘鍊提升,我個人反對寫一些別人看不懂的詩詞,也不讚賞過於白話的詩詞。

說到古體詩詞就想到了現在京劇的狀況,1980年代後,京劇就在繼承與發揚的問題上糾纏不休,行家在講究程式,講究誰學的不像,最後沒有了觀眾,造成了現在的狀況,相反德雲社的京劇依然賣票紅紅火火,有人說德雲社的京劇不是純粹的京劇,味道不正。無論怎樣,觀眾願意花幾百元買票聽戲就是最好的說明,你味道再純,沒有市場最後還不是消亡,這就值得專業劇團反思。同樣古體詩詞很美,如果以後沒有人學,沒有人寫,只有幾個“非遺傳承”的人在搖頭晃腦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最後在多說一點,古體詩詞,有詞牌,也就是說以前有樂譜,如果寫的平仄格律不對就很難唱,這樣就不會傳唱起來,那麼為什麼樂譜消失了呢?其根本原因是肯定是不夠大眾化沒有市場,高雅到了連高雅的文人墨客都不願傳承的地步,最後消亡了。所以今天在繼承的問題上不必要過於追求格律,先進來在提高。

僅為一家之言,供參考。


看著吃著玩著


詩詞創作主要得博聞強記,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當然,適當利用一些好的工具也是可以的,下面推薦以下幾款:

古詩詞典 ——不一樣的詩詞APP

簡詩——最優雅的詩詞分享方式

墨客·詩——讓你安安靜靜的,感受每一首詩!

還有詩詞曲寶典、中國古典詩詞撰寫器、詩詞快車、國學大師、詩詞超級助手、給李詩詞大全、古詩詞曲賞析等等,不一而足,主要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詩詞創作工具,掌握平仄、格律、填詞等創作手法。

附:詩詞創作規則

1、對仗(對偶):律詩中①‘起承轉合’(首頷頸尾),承轉(頷頸)兩聯對句(詞性、結構相同、平仄相反),多對不限(富對仗);②單頸(轉)聯對為蜂腰體;③首頸(起轉)對為偷春格;④同類、習慣、借對、重點、流水、寬鬆、數字錯位、隔句、句中自對;單首、頷、尾(起、合)聯對不可稱律;絕句不求對仗。

2、對仗禁忌:①合掌(兩聯對仗,句式結構一樣);②出句與對句意同。

3、相對(上下句平仄相反):1-2句、3-4句。(否則失對)

4、互粘(前後聯平仄同):2-3句、4-5句。(否則失粘)

5、五七變式:五言句前加兩個平或兩個仄,變成七言詩。

6、五言規律:五言1、2、3句之第1、3字不論;第4句之1字不論。

7、七言規律:七言1、3句之1、3、5字不論;第2句之1、5字不論;第4句之1、3字不論。

8、禁出韻:除首句押韻外,單句為仄、偶句平押韻(韻腳,從106韻中選同韻部字)。

9、避上尾:一詩中,單數句(仄聲)的上、去、入韻之尾字都應該用上(單一犯上尾)。

10、避重字:同一個字不可在一詩中2次以上使用(疊字詞外)。

11、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除韻腳外,只有一‘平’及句中第2字或第4字‘平’被兩側‘仄’夾持。

12、三平調:如:仄仄平平平,每句最後3個字為平,犯三平連尾病。

13、避三仄:如:平平仄仄仄,每句最後3個字為仄,尾部三連仄。

14、互救:即句中不論的X字位,平仄互換,達到避免孤平、失對、失粘的效果。①句中3-4平仄換救變體。②出句與對句的1-1、3-3平仄互救(也可不救)。③句中1-3平仄互救。④孤平拗救。⑤出句與對句平仄廣互救(全仄-全平,此還存有爭議)。

15、語法句式結構(五言2.1.2、2.2.1、2.3;七言2.2.1.2、2.2.2.1、2.2.3常用),每聯結構相同、各結構式都運用上為最佳(對仗兩聯結構相異而得章)。

16、佳品:合格律、無毛病;視覺藝術直觀美、聽覺藝術美、抑揚頓挫、膾炙人口、寓意深、深入淺出。

17、古風:韻不受限,混重深沉,篇幅長、平仄都可用(平腳時,前句為仄;仄腳時,前句平尾,至少兩聯一換韻),避上尾及重韻。

18、仄韻詩:將平韻詩每句平尾、仄尾與倒數第三個字之仄、平互換位形成。

19、排律:首尾聯不對仗,餘全對仗。

20、詩的演變格式:共4種結構句式,①五言基本格式(仄起首句不押:首句‘仄仄平平仄’, 依照‘相對’規則,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依照‘相粘’規則,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依照‘相粘’規則,第四句‘仄仄仄平平’),形成完整五言絕句。②將以上五絕,按對與粘規則繼續推成8句,成為‘五律’。③ 將以上五絕前,視平仄而相對加2仄或2平,形成七言絕句。④將七絕按對與粘規則繼續推成8句,成為‘七律’。或將五律句前對應性加2平或2仄,形成‘七律’。⑤將五律或七律按對與粘規則繼續推成10句以上,稱為‘排律’。 ⑥、以①中4句任何一句開頭(首句),依據對粘原則推排,變換形成其他三式。故16篇格式不可死記,只記方法。

21、變格:

基 本 格 式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出句1、3與對句1、3互救)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本句1、3互救)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3、4字變體互救)

(出句1與對句1互救)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2、避重韻:不可在同一詩中使用同聲母字(如:已用‘生’作韻腳,不可再用上‘聲’作韻腳)。






徐夢建


沒有什麼工具或捷徑

只有興趣加勤學苦練

理論與實踐結合。

看書讀書學字詞,

觀時察事聚材料。

立志高遠有動力,

興趣加伴同競奔。

做人做學齊冶煉,

借鑑高文找佈局。

採風取土有根基,

沒有著土如木枯。

做文如走路:

剛學宜慢積累字詞句

走穩後試跳與蹦,

寫新生時事,自邊的,

感人的,深刻的,快樂的,

幽靈的,哀悲的,多種的。

力求寫精寫好,若不嚴要求,

就沒有嚴習慣,最終是沒有好果實的,

讀萬卷書,行萬理路,

做萬丈人(人品)練萬篇文,

萬人同奔,互鑑互學,互競互扶,有好的學習芬圍,加上明師指點更好。


金水木火土中和一氣


創作好的詩首要的是要看作者的文化底蘊,其次應借鑑古人的詩詞妙語,同時還應注重詩律的規則。

在自清代孫洙編輯的《唐詩三百首》序言中,有這麼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就是說常讀唐詩宋詩經典佳作,便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吸收古人的智慧和技巧,而從巧妙地表達自己的內在思想感情,不斷推敲修改,便可創作出佳品來。


上海老牛1


有,就是熱愛



碎葉牡丹


目前我最常用的是《搜韻》官網軟件。我們往往對普通字發音不準確,導致聲標不準,各地方言南腔北調,更是難以駕馭。自從有了《搜韻》官網這一平臺後,將自己寫的詩詞進行檢測,平仄韻律符不符合要求便一目瞭然。軟件只能解決寫格律詩詞的準確性,但最重要的詩詞比興手法與意境則靠作者自身的修養了。


李門德哈啦


猜以後把寫詩資料及程序等輸入智能機器人,寫出的詩又快又好,你信不信呢?智能機器人奕棋勝棋手,難道寫詩不能勝李白杜甫嗎?


2968186160


網上十幾年前就有自動作詩機。但不能用,作岀來的你自己都看不懂,不像人話。

當你看見一首詩,格律一點毛病都沒有,但云遮霧罩的不知所云。就可能是它的大作


少囉江


詩詞創作沒有捿徑,更沒有工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己經給出了方法。我以為還是先多讀別人的詩,再瞭解詩詞各種體裁的格式,要求。邊讀邊創作,慢慢就能作詩了。


胡楊樹179265048


目前搜韻、詩詞吾愛就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