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0几本文学著作,怎么思想还是没改变呢?

解强强


首先要明确思想是怎么来的,知道了思想的根源才好判断其是否改变以及如何改变。

决定一个人思想的是他的志向,志在何方,思想便在何方。

志不在此,思想就不会在此停留太多时间。

在提及思想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称赞:这个人有思想,这个人思想深刻,有想法。但这种深刻的思想从何而来?是通过读几本书就能得来的吗?离开对一个领域的长期专注思考,就不会产生出深刻的思想,读书只是助力,而非力量本身。

任何长期专注的思考又离不开对一个领域的热忱和急切,这便是志向。

修身第一要务便是立志,志向确立了,目标专注了,思考才会深入,思想才会发光。

没有志向做基础,去追寻思想的高深只会是空中楼阁。

二十几本文学名著的阶梯毕竟还是太脆弱,如果这也可行,那换成二十几本花草艺术专著便可以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了。

一家之言,权做建议供参考。


归去不来


我少年时看了百十本武侠小说,思想也没改变,老想着飞檐走壁。

终于有一天我被一只凶狗追得满街跑,当天晚上就实现了梦想,真得梦里飞起来了。

可醒来后,思想一下子改了过来,什么神功纯扯淡,不如一只狗。

书无实悟,万卷无用,何况二十本,一经实悟,书可以放下不读也行,

当然最好是边看边悟。


默玄吟雷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

如果想要看的书不白看,那我这边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记得记笔记,在看书时可以摘抄,(可以摘抄有想法的地方,有触动的地方,你觉得文笔写的很好的地方)

2.知行合一

记了笔记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实践,那么怎么实践呢?我这边有几个建议。(有想法的地方进行深挖:为什么我这里有想法?这个想法可以用在哪里也成立?这里写作手法我可不可以借鉴?)

3.持续改进

经常对自己的总结和实践进行回忆,看看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有进步,哪里还要改进。

4.持之以恒

质变引起量变,在正确的方法上不断坚持,皇天不负有心人。




玩逸生活paint


我相信看了20几本文学著作,对你一定是有所影响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肯定有所感触、有所思考,但它们可能很短暂,甚至就那么一瞬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你的思想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而我们对潜移默化的改变是难以感知的,所以就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没有感知的习以为常,然后又是潜移默化的改变,之后又是没有感知的习以为常,如此反复,就算变化很大,但过程中一步步的习以为常,已经让我们真正习以为常,自己无法察觉,正所谓常见则不疑,只有光看开头与结果的人会感到变化之大,过程中人是何其的自然;

所以你读了20本书,就算思想有大变化,你也是没有感觉的,何况20本书并不多,变化不大就更感觉不到了。

读书就是心灵的洗礼,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过分追求最终达到怎样的程度,会使得读书变得乏味,所以顺其自然就好,量变的积累自然能达到质变的效果。


奶茶爱尚咖


用台湾著名作家三毛一段话送与你: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三毛

附:本人写字一幅。



小挺写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思想境界的提升仅靠阅读20几本文学著作是很难达成的。

思想境界的提升一定是潜移默化之中的。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坚持不懈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总结。否则就成了钱锺书所说的“四脚书橱”,仅能记忆知识而不能把知识转化成智慧,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小马拾图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20几本书能改变一个人思想?!

1,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是由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而且也是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观”,

即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2,基本的观念形成,也就是所说的为人处世,第一受家庭环境影响,父母,兄弟姐妹的日常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彼此。

3,你的生活环境,你是生活在城市,乡村,大地方,小山村,自然影响你的“见识”,见多了才能识广,水到自然渠成,你的价值观念也就有了区域印记。

4,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这里没有对错,是非)睁眼看见的是田野,乡村,他们了解的也是这些东西,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接触的又是另一个世界,他们优先接触的是前沿科技,资源的匹配自然倾斜了,结果可想而知。

5,读书肯定能改变一个人许多东西,对三观的影响很大,但不是主导性的,全方位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吧,当然读书必须坚持下去,二十本太少,二百本不多,努力吧,朋友!

希望对你有帮助。春天来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就不远了!


雨落一方


首先,知识和思想不是简单的嫁接和叠加的过程。

古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不能读死书,应该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让不同的想法在你脑中碰撞,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比如我们学习孔子,老子不是学了就完事了,我们要各自加以对比,不同的思想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方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结果,有何影响。

任何有血有肉的故事都是基于生活,基于现实的,这才是他拥有生命力的关键。巴尔扎克流浪街头写《人间喜剧》,“硬汉”海明威正因为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才能写出《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这样的不朽名篇。所以,我们要了解作者,了解他们的世界,感同身受,这样阅读就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再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候,相信我们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读完一本书我们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做到“知行合一”

。小时候看朱自清的《背影》,只觉得几分感动,就是普通告个别嘛。等我上学,父亲跋涉千里送我上学,当我看到他离去的背影时,才体会到作为父亲的不易,眼眶泛红。在不经意间,才发现父亲背影仿佛没有那么高大,有力。人确实不是慢慢变老的,这是一瞬间的事。

还有当我们阅读的时候,不要带着功利性。特别是文学作品,只有当你静下心,以一颗真诚,简单的心去阅读,那么才会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带给你更真实的思考和心灵的碰撞。

所以,书本不能帮我们改变思想。书本只是提供了无数种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就握在你自己手中。


小王的后花园


首先,你要知道,文化、知识、思想以及其他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人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是潜移默化的。你读过的书,学的东西,不可能突然的就表现出来,它必将折射在你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你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你人生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可能都会有你所感受过的文化、思想、前人的经验对你的影响推动。勤读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其次,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所学的,终将归于书本,我们应当将书本的知识存于脑海,用于生活。如果说只是一味的阅读,不去同生活接轨。那所学的不过如赵括读万卷兵书,无实战历练,敌军一来仍是纸上谈兵,结局只剩兵败国破。

最后,人类的智慧何其浩渺,优秀的文字典籍何其浩瀚。20多本文学著作,与广袤之间不过沧海一粟。如果想要自己有所成长,有所提高,应当广泛涉猎,不拘泥于某一种单一的文字书籍样式,广泛阅读,多多益善,必有所长。


译读一读


文学著作可你让思想去改变,这是不现实的!不管是什么著作,他介绍的都是一种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发展的规矩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这些知识,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一个人长久以来的认知,不是几十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最多能改变你的见解。那么在你经常用这些见解去分析,去探讨时候,满满的这些知识潜意识才能行程你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