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元素》:吕克•贝松给世界的一片阿司匹林

“电影不能拯救任何人的生命, 它不是什么济世良药, 只是一片阿司匹林。”——吕克•贝松

1994年《这个杀手不太冷》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成功,让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声望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制片公司争相拉拢的红人,吕克.贝松表示下一部电影“希望带领观众远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去一些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到过的地方”。美国的哥伦比亚公司和法国高蒙影业两家业界巨头为他准备了当时创纪录的9000万美元预算,1997年《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上映,这部将科幻、灾难、喜剧等类型电影融合为一体的大片,其新颖的风格让观众眼前一亮,拿下2.7亿美元全球票房。

《第五元素》:吕克•贝松给世界的一片阿司匹林

《第五元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令人炫目的电影特技,在随后几年被电影行业竞相效仿,推动了科幻等类型电影的创新发展。电影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了200年后,是个充满娱乐性的寓言,也是个讲述生存、拯救和爱的梦,正如吕克.贝松所言,也许它不是拯救类型电影和观众的良药,但至少是一片让人暂时摆脱世俗纷扰、生活焦虑的阿司匹林

01 “新巴洛克”风格震撼影坛,法国商业电影的探索与突围


“巴洛克”这个词来自建筑业,在电影界主要指叙事复杂宏大、技法华丽的电影,吕克.贝松被公认为“新巴洛克”电影风格的代表人物,《第五元素》的叙事、镜头、色彩都繁复、华丽、张扬,呈现出一种华丽耀眼与浮空虚无并存的个人风格。

①老瓶装新酒,古老神话与现代寓言交织的故事构建

电影将埃及、希腊的古神话与现代科幻结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14年, 在埃及沙漠的一座神殿里, 一群外星生物蒙督沙瓦人带走了四块代表地球四大元素的神石(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风、火、水、土四大元素),并预言300年后地球将面临一场大浩劫。2259年的纽约,预言成真,外星邪恶力量控制的星球将撞击地球。蒙督沙瓦人带着四块神石和第五元素前来拯救地球却被击败。地球人利用第五元素残骸的DNA,重新制造了一个名叫莉露的女孩,她将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第五元素》:吕克•贝松给世界的一片阿司匹林

吕克•贝松一直宣扬“立足本土,去好莱坞化”,但他的去好莱坞化不是完全抵制美国商业片成功的元素,而是进行一种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新的电影特色。这部影片设置了首尾两个高潮相呼应,剧情从第一分钟开始就跌宕起伏紧紧抓住观众,还采用了好莱坞惯用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让硬汉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柯本.达拉斯和莉露在最后一刻拯救了地球。这些高密度的戏剧冲突、类型化的人物和连续性剪辑是经典的好莱坞叙事系统。

上世纪70、80年代,在新浪潮等艺术理论的影响下,法国导演始终以电影作者自居,并不重视迎合大众趣味,1995年法国本土电影份额跌到触目惊心的28%,吕克.贝松率先放下了“文艺”的架子,担起了振兴法国工业电影的重任。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之后,他在这部电影中进一步探索了商业与艺术融合的边界,狭义的说,是用了一个商业片的框架,讲述一个艺术片的内核。这个做法也影响了之后的《罗拉快跑》等欧洲电影,效果立竿见影。

②标签式的色彩和镜语

为了设计《第五元素》里的未来世界,剧组聘请了2位顶级插画师、7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人数庞大的服装道具和视听设计团队。影片中呈现出的无尽浩瀚的宇宙、奇异张扬的建筑、错综复杂的城市交通、饱和艳丽的色调都充满了“新巴洛克”风格。

《第五元素》:吕克•贝松给世界的一片阿司匹林

色彩符号。大量饱满鲜艳的色调充斥着画面,蓝色的飞船、墨绿色的建筑,电影还为不同人物设计了不同的色彩,映衬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莉露标志性的红发,柯本的橘红色小T恤,就暗示着两人火爆的性格,通体蓝色的蒙督沙瓦女高音歌唱家狄娃象征着希望和本真,黑人主持人五颜六色的服装则代表了世俗和浮夸。

《第五元素》:吕克•贝松给世界的一片阿司匹林

镜头语言。镜头平衡与流畅的剪辑,快速的镜头组接,富有动感的镜头运动,是整部电影的“标签”。其中有几个代表性的镜头:莉露从摩天大楼纵身一跃,掉入柯本的出租车内,与联邦警察在错综复杂的交通系统中,开始了一场激烈追逐;结尾时,一组经典的对比剪辑,一边是狄娃在舞台上的深情演唱,一边是莉露与外星人之间的较量,高音与莉露的打斗动作完美配合,这段戏已经成为影史经典。此外,多次出现的柯本小房间和四处游动的中式餐车,在繁华的城市中有种莫名的游离感。

02 科幻寓言中的爱与拯救,对未来社会的人文思考


很多人把《第五元素》当作特技爽片来看,其实吕克•贝松在增加娱乐性的同时,并没有丢掉之前在《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等作品中,对人性、存在、救赎等主题的人文思考。

①爱情与拯救的符号化表达

真正的第五元素是什么?不是莉露这一个体,而是爱。

电影巧妙设置了三个递进关系的铺垫:一是由于地球上的战争和混乱,“爱”这个第五元素被蒙督沙瓦人带回宇宙保管起来。只有当地球遭遇入侵之时, 他们才会带着“爱”重新归来。二是五大元素中,爱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元素,失去爱,构成世界四大元素已无用处,只剩荒芜。最后,莉露肩负着拯救人类的重大使命来到地球之后, 用她的超人智能快速的学习人类历史。在这一过程中, 她看到了太多的战争、屠杀和毁灭。在血淋淋的历史面前,她流下了伤痛的眼泪。

《第五元素》:吕克•贝松给世界的一片阿司匹林

人类究竟是否值得拯救?柯本对此做出了回答:人类还有值得保护的东西, 那就是爱情。电影既对人性中的恶发出哀叹,在最终也肯定了爱情的力量。莉露因柯本爱的呼唤而发动了第五元素的力量, 消灭了来自宇宙的威胁。吕克•贝松相信爱情的拯救能力可以帮助人类寻回自我人性中善的部分。

电影通过这种符号化表达,把藏蕴于主题中的爱情和拯救极度放大,使之成为得以浮现于电影表层的概念。

②科技高速发展下人类社会的隐忧

“在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雨果”

影片中人类被各种机械科技包围,拟人化的机器人、漫天飞行的汽车、代替人类工作的超级AI,人类生活的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达时期。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种状态:人类居住空间逐渐缩小,过于娱乐化的休闲方式让人们缺乏思考,机器警察代替了人类执行法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们没有个性, 只有共性。没有思想,只有规律。

《第五元素》:吕克•贝松给世界的一片阿司匹林

有这样一个情节:崇拜科技的大反派在神父面前吹嘘科技的无所不能,突然被一颗樱桃噎住,他慌乱地按下各种按钮,但机器人无能为力,这时神父用力拍了后背一下救了他的命。这个幽默的桥段讽刺了现代社会对科技过度崇拜而对人性的忽视。

和《终结者2》、《黑客帝国》等90年代经典科幻片一样,《第五元素》也探讨了科技高速发展下,人类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前两者略带悲观色彩不同,吕克•贝松稍显乐观,电影通过莉露这个经典形象,表达了人类应该让科技具有人性,以科技的人化来避免科技的异化,未来科技的发展,应该具有科学技术和人性精神的融合。

03 拼贴、戏仿、讽刺,与流行文化的深度融合成就经典


①对经典科幻电影和法国喜剧电影的拼贴和戏仿

整部电影是欧美流行文化、好莱坞类型片、法国喜剧电影、广告等大众产品的拼贴,正如吕克•贝松说:

“如果让我来界定《第五元素》,那么它是三分之一的《星球大战》、三分之一的《巴西》、三分之一的雅克•塔蒂(法国著名喜剧演员)”

电影中造型各异、形容丑陋的外星人,灵感显然来源于《星球大战》,场景营造和柯本.达拉斯这个人物设计让人想起了特瑞•吉列姆导演1985年的经典科幻电影《巴西》,城市上空飞来飞去的汽车,让人想起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

《第五元素》:吕克•贝松给世界的一片阿司匹林

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比如弗兰茨.朗的《大都会》,罗兰•艾默里奇的《独立日》等,吕克.贝松几乎把经典致敬了个遍,把前辈们的精华吸收到自己的电影里。

当然,也少不了对法国喜剧电影的借鉴。吕克•贝松注重的是来源于生活的平淡幽默及情感共鸣,类似于雅克•塔蒂的《于洛先生的假期》、《我的舅舅》等电影,不是单纯的恶搞,主要体现了人物的冷幽默台词和剧情的黑色幽默上。此外,一些滑稽的配角,只会讲冷笑话和专属台词“给你20秒时间”的黑人总统、浮夸矫情的黑人说唱主持人、笨头笨脑的孟加罗人等角色,也都为影片制造了喜剧色彩。

② 与流行文化的深度融合

法国导演一直给观众的印象是文艺电影的坚定拥趸,吕克.贝松显然想要的更多,他主动靠向了好莱坞模式和流行文化,在制作上采用布鲁斯.威利斯等有全球票房号召力的“大牌演员+本土团队”模式,在内容上则更贴近年轻观众。

《第五元素》:吕克•贝松给世界的一片阿司匹林

剧组请到了未来派作曲家埃里克•塞拉为电影配乐,《第五元素原声大碟》在全世界共卖出近80万张。狄娃在电影里演唱的歌剧《拉美摩尔的露契亚》片段甚至比电影本身更加有名了,很多不知道《第五元素》的人其实都听过,从开始的温柔婉转、独白似的歌剧唱腔到与现代电子音乐结合的超高音,已经成为现代流行音乐中的经典。以色列年轻女歌手努丽特因片中插曲《小小的爱情之光》成为欧洲的一线歌手。“妖娆”的克里斯.塔克则是Hip-Hop音乐和美式脱口秀的结合,片中的星际选美、镭射球等无一不是对现代流行文化的调侃和讽刺。

结语


法国的《首映》电影周刊曾称赞吕克•贝松:“将法国电影从新浪潮的遗风中解放出来,最终打碎了美国人对娱乐片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的作品题材、样式不拘一格,常常出人意外。后现代主义的拼贴与个性化表达完美结合,人文艺术性与商业策略相得益彰使《第五元素》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之一。影片中对科技、社会和人性的探讨,23年过去了,现在看依然没有过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