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聲”嘹亮,為何憂愁難解

美聯儲傾其所有,市場黑臉依舊。

坐不住了,別說三天,一天也不行。按照市場預期,美聯儲將在本週三議息會議後宣佈降息。然而,就差三天,美聯儲等不及了。北京時間3月16日清晨,美聯儲宣佈降息至0-0.25%,並推出7000億美元規模的量化寬鬆計劃。

市場照樣不買賬,用一個標準的黑色星期一表達了自己的態度。美股週一大幅低開,主要股指開盤即熔斷,最近的“熔斷”就在上週,還是一連兩次。

最近的降息也不遠。3月3日,美聯儲將利率狂降50個基點,緊急降息12天后,基本打完了自己所有的子彈。去年以來,特朗普就多次督促美聯儲降息,但是鮑威爾並沒有太“聽話”。一降到底的操作,宣告了美聯儲“獨立性”神話正式成為往事。

歷史上的“前一次”寬鬆發生在2008年,美聯儲利用量化寬鬆,向全球金融市場釋放了數萬億美元的貨幣,讓全球各國紛紛開啟寬鬆貨幣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國及全球經濟增長,但也因此導致了貨幣氾濫,加劇了通貨膨脹及資產泡沫,給全球經濟埋下了後患無窮的深水炸彈。

在美聯儲緊急降息後,多國央行暗示加碼寬鬆的可能性。世界上絕大部分央行主動或被動走上寬鬆之路,多是因為揹負了太多的干預目標身不由己。例如,促進就業、降低融資成本、穩定經濟增長、防止資本外流等。包括美聯儲在內,當下各國央行幾近一致的“寬鬆”行動,從零利率到負利率,再到粗狂的QE,都是希望藉助“政府之手”,用貨幣把經濟拉起來,人為延長經濟上行週期。

熟悉的配方,早就不是熟悉的味道了。按照過去的思路,金融擴張,加槓桿之時,經濟體的日子也會變得好過。只是許多年寬鬆的經歷,已經足夠讓人明白,短暫的好過之後,還有太多的麻煩需要處理。

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市場最大的不確定性仍來自疫情本身。大規模的貨幣刺激並非對症下藥,疫情不斷蔓延衝擊產業鏈、考驗全球化的背景下,貨幣寬鬆解決不了試劑盒短缺問題,更解決不了生產問題和消費問題。

疫情催化之下,對經濟的刮骨療傷需要忍“痛”,更需要割“愛”。全球化高度發展之後,市場有了新的發展也有了新的困境。內生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技術創新缺失、全球化逆風、改革艱難的困境,而一味地放水灌溉,還是在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

經濟減速之餘,如何使其增質,從而修復疫情下不斷被衝擊產業鏈?一個高標準的市場經濟,如何依靠技術創新與制度改革抵禦突發風險事件,全球治理能否通過重大公共衛生危機進一步累積經驗,這些正是目前全球經濟最渴望的“活水”。

“鴿聲”嘹亮,為何憂愁難解

北京商報評論員陶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