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三大古老命题尽管没有答案,为什么还在讨论?

王老师高中物理讲解


在古希腊,人们把“哲学视为爱智慧的学问”。

详细一点的定义:“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同时,在著名的科技融合体模型中,哲学处于该模型的顶端,汇聚并指导了具体科学,与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哲学三大终极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终极问题之所以一直在讨论是因为他一直无法被证明,被验证,也就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


王子皙


在高中课堂上,我得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一个一心只想学数理化的我开始对哲学发生了兴趣。只是上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是工科 而不是哲学。但 自那时起至现在,半个世纪都过去了,我从未停止过对于哲学的思考。现在我对哲学的认识与那时教科书给予我们的答案稍有不同。

我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观的学问。所谓方法论是涵盖在自然观之中的。而所谓社会科学就是人类社会科学。而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关于人类的科学是蕴含在自然科学之中的。所以就没有必要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简单地表述应为:哲学是自然观的学问。

我的自然观是:自然是由无极的虚无(虚空)和存在于无极的虚无(虚空)中的太极实有(实物、物质) 所组成。而太极的实有(实物、物质)则是由占据着空间、经历着时间的微极子(微小到极点的基本粒子)经过长期地演化排列组合而构成。 太极万物所具有的性质都由微极子所具有的性质所决定。这就是中国的先哲老子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对自然的认知用现代的科学成果来表述的我的自观。

若问:自然为什么就存在了?无极的虚空为什么就存在了?太极万物的实有(买物、物质)为什么就存在了?构成万物的微极子为什么就存在了?

人类正确的回答只能是:不知道。如果有人说知道,那肯定就是胡说八道。

人类只能正视和面对这个大自然,并去逐步认识和利用自然演化的规律性为自己更好地谋生服务。在自然及其演化规律性面前,人类只能顺从。这就是老子所告诉我们要''道法自然'的原因'。

有了正确的自然观,那三个所谓哲学的古老问题就不难回答。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答:我是由存在于无极的虚空中的微极子经过长期演化排列组合所构成的一个追求理和利的欲望的自然之物。我从自然中来。在自然界中存在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自然中去。

到目前为止,人类无论对自然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所知甚少。而对于人自身的最核心的部位~人脑,也所知甚少。人类为了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不仅应当对宏观自然和微观自然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对人脑所具有的性质,即人性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人类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有一个清醒正确的认识。那在其他领域的认知就更难说肯定是正确的了。所以科学的问题就是不断地证伪。人类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对自然万物演化规律性的认识而逐步向接近自然真理之目标迈进。

在人类关于脑科学的研究还没揭示出人脑究竟是由什么物质进行怎样的物理化学变化来决定人所具有的追求理和利的欲望相对和绝对强弱程度不同的时候,用人类的行为来反正人脑具有什么性质,就是唯一的路径。

由人类的行为所构成的人类历史和现实证明,人是具有追求理和利的欲望并在这欲望的驱使下去逐步认识和利用自然为自己谋生的能力的动物。这就是超种族、超国家、高阶层、超职业的人性。欲,是人最本质的所在。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追求理和利的欲望所驱使。

当人脑失去了这欲望,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但组成人体的那些微极子一个也没有少,而是分解开来又去重新组合其他的物体了。这就叫物质不灭。具体的人可以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但组成人的微极子却永存。


真牛46


人类哲学的三大命题: 我从何处来?我是什么?我将到何处去?

中国人的最高的审美目标是追求天人合一、意境两忘、物我一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高度融合。作为中国哲学的三大命题(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情景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他对一些教育问题进行探讨的哲学基础的三大命题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三个彻底改变世界的命题:

第一命题:极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质单元体。——瓦解了整个科学大厦

第二命题:信息是能量的表征。 ——统一了物质和精神、自然与社会

第三命题:精神的实质是主体程序。 ——揭示了生命及其精神的秘密

存在主义哲学精神集中地体现在萨特所提出的三大命题之中,它们分别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自由选择”。

高尔吉亚有著名的“三大命题”,即“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是不可认识的”、“即使被人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转为以凯洛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杜威的三大命题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

企业哲学是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哲理性思维、辩证式的哲学思考。企业哲学通常包括三大命题:“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要成为什么”、“企业如何存在”。

经济学的三大命题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

中世纪和近代基督教哲学的三大命题是:“上帝存在”、“灵魂不死”和“自由意志”。

三法印从缘起论出发,释迦牟尼进而提出关于人生的三大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三者合称“三法印”。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影响,费希特所说的和谐与康德所说的和谐一样,主要是审美时审美主体各能力的协调一致,尤其是想象与理智的协调一致。费希特追求一种建立在主观和谐基础上的限制与非限制、有限与无限的和谐,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自由精神,尽管这种自由仍然是康德式的主观自由。

费希特的哲学体系由三大命题构成,即“自我设立自身;自我设立非我;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他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揭示了自我与非我、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突出强调了精神的能动作用”


攀阅


疫情期间,大家注意安全,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如果从苏格拉底说到尼采,那么文章太多繁杂,故不做赘述:[玫瑰]

1.我是谁

我是自我出生以来所有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传到我脑海里的信息与我的物质存在所结合和互相影响后形成的有意识有灵性的物理存在。

2.我从哪里来

我的身体,我的物理存在是从细胞发育而来,长期吸收物质营养(空气,水,食物等等)而成为现在的样子。我的灵魂存在则是由某种物理反应机器(基因所带来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不断对外界作用在我身上的一切进行反应发展而来。

3我到哪里去

我到哪里去由我本身的物理反应机器(基因带来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和在我身上已经发生过的一切过去之总和所決定,这些形成了我现在的能动性、欲望、趋避目标和能力,而这些决定了我在左观上走向哪里,也就是“找要到哪里去”,而我最终到底能走到哪里还要有外在的然造莠同参与促成。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玫瑰]如果回答第二个问题,就要知道:「同一性」在英文里边的原文是 identity这个词。这个词有的时候又被翻译成「身份」,具实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一个东西的身份,或者说它的同一性,是那个让这个东西一直是这个东西的最根本的属性戓者原因。同一性的问题在很早以前的时候就被哲学家拿出来讨论过,比如众所周知的那句名言「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这句话的背后所只说的就是同一性

因为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一条河流中的水总是在不停地流淌变化,因此这条河流也就没有所的同一性,或者说一个最根本的构成身份,所以我们也就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踏入同一条河流把这样一个例子推广开去,有一些极端的哲学家,就会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根本就有同个东西因为者时间変化,万事万物都在変化,有的事物,随时随刻都在消失,因此每一个新的时间点上的世界都是崭新的。

所以实践哲学与哲学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里提到并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哲学与生活同在,并在生活中理性的指导生活,如果说艺术是人本身诗性的存在,那么哲学就是理性的存在,所以这个讨论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玫瑰][玫瑰][玫瑰]



喜马拉雅的祝福


 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哲学的三大古老命题是:我是谁? 2我从哪里来? 3我要到哪里去?

我是由四个意识同时组成。本我,自我,能我,才我。四种意识分别存在于四种可能的世界里。

本我是意识的起源,本我即本体,本体即本我。本体是万物的起源 所以意识与万物是由同一本源产生的,从而可以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之中。(本源不同,世界不同。本源是世界的本质。)即本我永恒。

能我产生的才我的活动,对外界产生作用,从而使其余的“我”通过这些活动中所展现的创造性,自由性和共同经验。

自我是自由的本我。本我产生的“我”之本,“我”之道,“我”之力,使本我拥有了自由。不同人之间的意识,它们的本我是相同的,毫无区别的;它们的自我是不同的,不同的自我代表着不同的人。所以,本我是共同之我,自我是相异之我。

才我是可见之我。拥有空间界的才我,与其余同样各自拥有空间界的才我和万物,彼此影响和作用,并最终在混沌世界的变化之中因变由生而亡。,其死称为“可见的死亡”。

总之,”我是谁?”是自我的认知,自我的定位,只要自己充分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应干什么 ,从而有了自己的行为规范,才能做好自己的事 ,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从哪里来?”是我的起源,我的初衷 ,也是“我要到哪里去?”的起源。知道了我的起源,知道了我的初衷 ,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才能知道我的使命,知道了我的使命,才能知道“我要到哪里去?”。

“我要到哪里去?”是我的目的地 ,换句话说就是“我的奋斗目标”。我的奋斗目标明确 ,才能增加勇气信心 ,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这三点既是人生动力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动力基础。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认知的不同,社会阅历的不同,家庭组合的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就不同。同时这三个问题是人们困惑的问题,也是人们急于弄明白的问题。因此尽管没有统一的正确答案,还是在不停的讨论中!


王志毅


哲学象块擦嘴帕,大餐吃饱了,用来擦擦嘴巴,抹去狼狈相,终结一下战斗成果,把直白的真相换成一个文明的思考。



今明三天


生活即哲学。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自古至今都在讨论的问题,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独特的答案。

西游记里的唐僧几乎一路上都在回答这个问题,无论多么艰难险阻,从无更改。泰坦尼克号里的男女主在面临死亡时也从没有分开。地震来临时不惜以生命代价救孩子的母亲没有一丝犹豫。病毒侵犯人类时为了责任和奉献医护人员勤洁奉公的勇敢付出。

这都是哲学的实质所在,永恒和本质,以及存在的意义。

似乎没有仪式感,人类所建造的文明都会功亏一篑一样,我们尽力让自己相信,美好的东西是永恒的,直到它真的变成永恒。



目缘心


围绕题主提出的什么是哲学?哲学的三大古老命题尽管没有答案,为什么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回答:

第一,什么是哲学?从题主这种概念出发,哲学有好多种。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立场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我只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与伟大导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融为一体的老子自然观、自然辩证法以及与之相统一的唯物史观。

第二,哲学的三大古老命题尽管没有答案,为什么还在讨论?对于这个命题,是认识问题。如果你不带框框、冷静地想想,那么,老子《道德经》中就有答案。例如“……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等等(在过去回答中笔者已阐释过),只是有的人不信,有的人未学过,有的人总是武断地认为古代人哪里懂得哲学基本问题、唯物论、辩证法,所以还在讨论。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在“西方”,语言不是用来交流的,而是用来诘难的;不是以沟通协调人际间的通情达理为尚,而是以“用问题难倒你”尚。他们的设问,就要趋向于“让你们无法回答,我就赢了”的方向,因此,他们的设问,就必然趋向于不着边际,唯有如此,才能增大“无法回答”的可能性。这“终极三问”,就是极致典范。

话说这仨问题,都是个什么鬼玩意儿啊?

我是谁?

谁,问的是第三者,是向第二者问第三者的社会坐标,这玩意儿能问自己么?在我的视角里,我在问谁“我是谁”?我又要得到什么方向的答案?这个问题,存在一个可能的答案空间么?我的视角里,还有谁比我本身更接近我自己?我还要问谁?谁能给我比我还清楚的答案?YHWH么?

我是谁?我是我,我仅是我。

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来,去,描述指示的是某个具体现实存在的空间位置变化,变化必有时间过程,那么这问题没有时空背景,泛泛而问,这是想要答案还是想要你给不出答案?任何一个具体时空范围,必然有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来处与去处。你只要把你想问的时空边界确定了就行。

哦,你要问的是“诞生”和“死亡”?生与死,是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的两个状态变化,不是两个空间位移过程。生,就是自无到有,死,就是自有到无,哪来的“来处”与“去处”?

语言工具,是有限的,有其既定的规则和属性,纸面上的字符随便怎么安排都行,但是想要明确指示某个具体的现实现象,需要遵循既定的语言规则。谁,没法问到自己身上,来与去,没法问在生死上,就好像零不能做除数一样。你非要问,那就没有答案,那就没有意义,就是philosophy业者最喜欢说的那个“没有意义”,就好像任何数除以零都没有答案、没有意义一样。


長風浩荡


哲学,悟道而未明道者之学!

未明道得智慧,科学技术之所以有后遗症。

遵道奉行者,不以今日之善养明日之祸。

道者不欲高,以世人为己,济世安民为任。

我是谁?世上一人,与众生无异。

从哪里来?阴阳化育,身,父母所生。

到哪里去?从无来,回无去,天地间无我时,同于有我之前。

悟道者难离有我心,得道亦邪。

不如哲人智,不及科者慧,未以我意战哲科,以道言道理,无视不道者之不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