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如何理解?

55e4680


老子說,正因為從來不唯我獨尊自高自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無以倫比的高遠博大。


Leon澳洲筆記


“老子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話其實是出自道家經典《道德經》。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叫做《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同時更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更是被世人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其實分為上篇《德經》,以及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一到三十七章為《道經》,三十八到八十一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作為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家將《道德經》作為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就算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洗禮,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漫長歲月以來,《道德經》不但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時光的流逝而被淘汰,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其哲理的光輝和恆久的生命力反而更加引人注目。《道德經》中所蘊含的不盡哲學,更是不斷的征服著如今的人們,甚至為人們指引思想。

  老子說:“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由於他始終都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偉大。老子認為,一個人只有“終不自為大”,才有可能成為偉大的人。對於“終不自為大”,老子還有進一步的分析,就是“四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不自我表現,所以才名揚天下;不自以為是,所以才名聲彰顯;不自我誇耀,所以才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成為眾人之長。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自信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就是老子典型的“以不為而達到有為”的思想。繼而他又說道:“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都是以不為而達到有為的很具體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學道理。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不自見,就是不自我顯擺和表現,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勞、身份和地位。領導幹部因手中權力所致,不自制就很容易自我膨脹,有意無意間抬高自己。自視過高,會被認為是對他人的蔑視。越是水平高、能力強、功勞大,越要懂得““矜功不立,慮願不至”的道理,做到“已之雖有,其狀若無;已之雖實,其容若虛”。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明,即清醒明白。一個能夠洞明世事、知己輕重的人,做事處人就一定能夠把握好分寸。

  孔子在《禮記·表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率,以求出厚;彰人之善而沒人之功,以求下賢。是故君子雖自卑,而民尊之。這段話意思是,君子不自我誇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傳自己的功勞。有了超常的德行,也不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去做,目的是保持自己忠厚謙虛的品行。表彰別人的美德,讚賞別人的功勞,目的是尊敬賢能的人。所以君子雖然貶低自己卻更加得到民眾的尊敬。

  孔子在這段話中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自己的成績和別人的功勞。同時也在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在幾千年前的的封建社會,我們的先賢都能正確對待榮譽,生活在現代化的信息社會里的我們面對成功和榮譽卻沉不住氣,甚至為了標榜自己而詆譭別人,實在是匪夷所思,實在是愧對先賢。

  驕傲自大是無能的表徵。不自是,從團結共事角度講,自以為是,會排斥許多好主張、好建議,使得那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不受器重,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從事物發展規律來講不能一味相信自己的判斷,一意孤行,必須集思廣益,博採眾長,群策群力,只有如此,才能使決策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所採取的措施更加符合發展規律。自信不能變成自大。不能夜郎自大,我行我素。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忍讓非懦弱,自大終糊塗。不自伐,不自誇也。論語中說:無伐善,無施勞,就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顯示自己的功勞,不必喜形於色。大凡品德高尚、氣量博大之人,都能做到居功不傲。漢代名將馮異立下赫赫戰功,但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被世人稱為“大樹將軍”。

  “不自矜,故長。”就是不自傲自大,就能不斷進步。南懷謹說: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脾氣大。就是說,真正有本事的人,既有知識水平,也修身養性到家,所以不發脾氣;有點本事的人,知識水平不錯,但未修煉到家,所以有些脾氣;只有那些沒有本事的人,能力水平差還要爭面子,所以總愛發脾氣。脫盡利名韁鎖,世界原來自大。人要自信、自強、自謙,不要自大、自卑。

  人最大的敵人莫過於我們自己。若是一個人能夠戰勝自己,那麼也就再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了。而我們很多人卻往往自己患了病,卻依然不自知,處事優柔寡斷。不然就是狂妄自大,或者過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人們一旦戰勝了自己,那麼他的思想也會隨之提升一個境界,人生也會隨之打開嶄新的篇章。

  人切不能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因為是人生的三大暗礁。我們應該自謙不自卑、自信卻不自大。腳踏實地,樹立好形象是每個人都希望做的事,但是如何去樹立一個好形象呢?反而是越不自以為是,時常保持低調,虛心待人,踏實做事的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往往如此反而就越能給人留下美好印象,成為那些形象高大的人。


驍爻侯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道經第三十四章》)意思是

老子說:“明道之君能夠被人尊崇而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於他自始至終不妄自尊大而能虛靜處下,所以才能為天下人所歸附和擁護,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貴和偉大。”



蒼巖吹雪


正是因為道從來不自以為大,才真正成就了自身的偉大。

雖然功績最大,卻絕不自居有功,道雖然推動著萬物生長,但是它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無意的,道所起的作用,只是基於它的本性,道從來不把這些結果視為自己的功勞,因為道沒有任何慾望。

《菜根譚》雲,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一個人做了一點好事就急著讓人知道,說明他行事的目的只是為了虛名和別人的誇讚,這種人在做好事的時候,已經種下了偽善的惡根,與這種有意為之相反,道既無心為之,更不會想去炫耀,所以這種本然之為更顯得偉大和崇高。


水清樸一


《道德經》第34章共識//

原文: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範兒師表,形象可師可父。學子少年乃國家之未來,育才之責師表無以推恕。授之與數利忖利計活用運算描測,教之與文拓寬視野思路拓展理論辯識。言傳身教,秉承表率美德。人才繪就文明形式,仍看範兒本色。而人才的品德涵養,卻是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之趨向。

(薦讀)


55e4680


老子對道的論述,以及代表道的君子的讚揚。就象人們說的:大海不嫌溪流,納百川而成其大。

所有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謙君子的優秀品德,在眾人面前不會以張狂的姿態展現。而遇到困難之時又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這樣在眾人的心中有很高的威望,這種難得的高尚品德又會讓人民盡最大的力量去擁護。



風水財運與人生預測


大成 能故也 大為不其以也

大成 能之人 聖以是

大於 名可主 為弗而焉

歸物 萬小於 名可也

欲無 恆則主 為弗而焉

歸物 萬也有 名弗而事遂

功成 也右左 可其呵渢道



走過來I走過去


一個人發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驕傲自滿,於是停止前進,很難進取。只有時刻保持一顆謙卑好學的心方能收穫更多的知識或物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王道子61957464


“明道之君能夠被人尊崇而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於他自始至終不妄自尊大而能虛靜處下,所以才能為天下人所歸附和擁護,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貴和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