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地,誰的排名比劉備還高?

《三國志》記錄了魏、蜀、吳的正史,其中《魏書》第一篇講曹操,《吳書》第一篇講孫堅、孫策,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王朝的奠基人,有開闢之功。《蜀書》比較特別,第一篇沒輪到劉備。

劉備在益州自稱漢帝,一手締造蜀漢,為什麼相比其它兩國的同事,待遇降等了?何況在三國發起人中,他是唯一做了皇帝的,級別最高,憑什麼只能排到第二篇?

原因也很簡單,他摘了別人家的現成桃子,才吃得滿嘴淌汁。益州這塊地盤,原是別人的家底。

被他摘了桃子的劉璋,老實巴交,所以被劉皇叔欺負。不過劉璋也沒種桃子,而是沾了前人栽樹的光。真正讓益州脫離大漢統治,成為自家宅基地的人是他爸爸劉焉。

《蜀書》開篇講述了益州牧劉焉,一個野心家的進川始末。

劉焉一生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埋地雷,日後大漢帝國分崩離析,他起到了爆破專家的作用;

二是率先從帝國身上薅羊毛,搞自己的小實體。在謀反界,他不如董卓耀眼,不如曹操成功,但心眼最活、入行最早。

先說他埋的那顆地雷,叫做“廢史立牧”。

我們看文學、影視作品,古代的官吏名目繁多,一地長官就有州牧、刺史、太守等稱號。如果詳細分析來龍去脈,需要一篇幾千字的文章;想梳理清楚各朝各代的官制,更是需要寫一本書。這裡節約筆墨,簡單概括一下:

那時候的太守相當於市長,刺史相當於省紀委書記,而州牧,則是將全省的軍、政、財一把抓,權力高度集中。

一般情況下,不設州牧,以太守管理地方行政,以刺史監督太守以下的各級官吏,朝廷掌控全局,大權不外落。

東漢末年,天下亂象紛呈,劉焉就給漢靈帝出主意,說刺史的權力太小,打擊叛賊效率太低。而且很多刺史、太守不稱職,激起更多的叛亂。不如派出清正的重臣,去幾個大州擔任州牧,替朝廷鎮住各地。

誰算得上清正的重臣?當然是像我劉焉這樣的啦。

州牧權勢巨大,朝廷虛弱的時候,就可以為所欲為。“廢史立牧”為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提供了條件。現在有人說劉焉的建策葬送了東漢,這要麼是無知,要麼是為了吸引眼球故作驚人之論。王朝興衰,歷史演變,自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規律,劉焉有作惡之心,卻無一言喪邦的本事。

為什麼說他有作惡之心?提出“廢史立牧”,如果沒有私心,只能說好心辦壞事。然而州牧這頂官帽,是他處心積慮為自己量身定做。

世道不太平,劉焉雖然當著大官,卻只想拍屁股走人。去哪裡呢?他看中了遠離中原的交趾(位於廣東及越南北部)。

所以第一步提出“廢史立牧”,第二步就是鑽營門路,想去當交趾牧。交趾牧還未搞到手,聽到有個官員朋友說了一句話,想法立即大變。

朋友叫董扶,是個奇人,精通儒學,擅長術數,還研究圖讖。簡單概括,既是大學問家,又搞神學,兼儒學宗師和星相術士於一身。

董扶在劉焉的耳邊悄悄說道:“京城將亂,益州有天子氣。”

在蜀地,誰的排名比劉備還高?

劉焉本來的想法,遠離是非之地,越遠越好,去犄角旮旯躲著,管他皇帝死活。“天子氣”三個字乍入耳朵,頓時心口小鹿亂撞。一般人未必敢對號入座,劉焉作為漢室宗親,漢景帝兒子魯恭王的後代,有這個資格。

一般說來,王朝每到末世,會越來越重用宗室成員,因為皇室缺乏安全感,覺得只有把權力放到親戚手裡才放心,最起碼改朝換代的風險小了很多。這也是劉焉提出“廢史立牧”的原因之一,不愁幫別人做了嫁衣。事實上,漢末三個有名的州牧劉焉、劉表、劉虞,確實都是宗室。

在蜀地,誰的排名比劉備還高?

州牧好,能夠上應天象當了皇帝更好,都姓劉,我也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好不好?劉焉果斷認定,這是天降大任於我,當即改弦易轍,拼命運動去益州當州牧,憑身份加上運氣,終於如願以償。

《漢靈帝紀》載,臨行前,漢靈帝特意召見他,語重心長地囑咐,到了益州好好幹,嚴格執法曉諭萬民,不要捅婁子為國添亂,巴拉巴拉。皇帝沒想到,對面這個重臣一臉鄭重、頻頻點頭,其實卻在算計自己屁股底下的寶座。

劉焉的好運氣還在延續。蜀地本來有人作亂,皇帝指望他前去鎮壓。等他趕到,當地的下級賈龍已經募集軍隊平息了反叛,恭迎長官。

太順了!劉焉真真切切感受到天子氣的威力,野心的火苗更加熾熱,接下來招降納叛,拉攏人心,一頓操作猛如虎,積蓄起自己的力量。

到了羽翼豐滿的時候,他派兵佔據漢中,毀壞通往京城的道路,殺害京城派來的使者,並上書給朝廷,說叛亂頻繁,奸人出沒,無法保持與京城的聯繫暢通。切斷上下聯繫後,又藉故殺死當地的實權人物以立威。賈龍一看,鎮壓了小反賊,卻迎來了空降的大反賊,憤而起兵相抗,反被殺死。

當時董卓已經控制京城,天下諸侯紛紛率兵反董。劉焉哪有這份心思,忙著在益州剷除異己,並大做皇帝夢,製作了皇帝御用的車駕一千多輛。

演技再好也瞞不過天下人,益州牧心懷不軌的風聲傳到京城。劉焉的三個兒子都在京城做官,漢獻帝讓他的小兒子劉璋去益州傳話,警告野心勃勃的父親。這是一著臭棋,劉焉與劉璋得以父子團圓。

不過,野心家的運氣到這裡也就消耗完了。滯留在京城的兩個兒子捲入謀反案,雙雙被殺。而在劉焉居住的城裡,一場大火熊熊燃燒,把官衙和一千多輛皇帝車駕燒個乾乾淨淨。

意外失火就意外失火唄,《後漢書》和《三國志》偏偏一口咬定是“天火”,幸災樂禍之意躍然紙上。

死了兩個兒子,還天降大火,說好的天子氣呢?燒光皇帝車駕,難道是上天警告我不準有非分之想?

劉焉心痛兒子,擔憂災禍,背上生瘡,發病身亡。

創業的劉焉死了,劉璋繼位。富二代哪知創業的艱難,被劉備一嚇唬,乖乖把基業雙手奉上,劉備於是在益州坐穩了皇帝寶座。

天子氣即便有,也應在劉備身上,跟你劉焉可不相干,你就是一個種桃子的,千般算計,萬般辛苦,等劉皇叔來摘桃。

在蜀地,誰的排名比劉備還高?

這個前人種樹、後人摘桃的局,是董扶一手佈下。劉焉外派益州時,董扶辭去本職,高高興興隨著劉焉到蜀地當個普通官員。過了一陣子,又辭職回家。他成功避開京城中的董卓之亂,以及中原各路諸侯的互相攻伐,隱居起來安安穩穩活到八十二歲。在漢朝那個年代,幾乎相當於現在活過了百歲。後來諸葛亮入蜀,還曾經打聽過這個奇人的事。

如果說劉焉是種桃子的,董扶就是下棋的,一步一步讓自己脫離是非之地,併為益州日後的變天布好了局。

傳奇的時代,傳奇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