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過年帶娃回老家,一到晚上就會有放鞭炮煙花的聲音。我意圖帶他外出看這種火樹銀花的場景,可寶寶怎麼都不願意去,捂著耳朵直搖頭。

我便問道:“寶寶是不是害怕呀?”他點了點頭。這時一旁的母親說:“放炮有什麼好怕的?寶寶膽子怎麼這麼小,走,跟我們一起出去看看吧。”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有時聽見外面的狗吠,看見窗簾被風颳得到處拍,也會被嚇得唯唯諾諾。每到這時,母親便嘲笑寶寶膽子太小、怕生、回家放不開。

不過對此我卻不怎麼認同,寶寶會出現害怕情緒是極其正常的,在他有限的認知中,世界中蘊含著許多大大的謎團。

作為家長應該做的,並不是用自以為是的“鼓勵”否定孩子的害怕情緒,而是帶他一起揭開恐懼的面紗,看看後面究竟是什麼。這不僅能擴寬孩子的認知層面,也能培養科學思維。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01孩子會害怕再普遍不過

曾有研究者針對176名4~12歲的兒童進行了“黑暗的恐懼體驗測試”,結果發現產生害怕情緒的孩子比例高達73.7%;而257名8~12歲的兒童中,比例也高達79.4%。

並且孩子的恐懼也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不同年齡段恐懼的東西也存在差距。

2~4歲之間的兒童有40%至少存在一種害怕;6~12歲的兒童中有43%存在7種以上的害怕。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事實上,害怕與開心一樣是種情緒,只是很多家長下意識把它看成了負面的、不該出現的。哪怕大人自己也存在害怕、恐懼的東西,比如肉乎乎的蟲子。

只是大人恐懼的事物,會隨著思維發展變得越來越抽象而已。

害怕被孤立,害怕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害怕生活變得一塌糊塗,害怕中年危機,害怕子欲養而親不待,害怕幸福的時間太短,害怕孩子成長得太快……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02孩子為什麼有各種各樣的害怕?

害怕這種情緒是與生俱來的,與孩子的年齡和生理表現息息相關。

1)本能的自保機制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最過恐懼的事,莫過於父母離開,分離焦慮就是最典型的折射。

由於此時的孩子還不懂客體永恆性,因此不確定父母的離開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很容易焦慮不安。

另外,這時的孩子視覺、聽覺都剛剛開始發展,因此對強光線和突如其來的聲響特別敏感。

這些都是他們成長中必須經歷的一部分,孩子太過弱小,必須憑著本能的恐懼做出哭鬧反應,才能向父母求援。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2)認知有限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之所以會害怕,是因為他們對陌生事物未曾有過了解,因此內心存在威懾感,總覺得會危及人身安全。

“三座山實驗”告訴我們,年紀小的孩子是從自我的角度看世界的,又由於存在強大的聯想能力,具備泛靈論特徵,因此無法將現實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辨別開來。

網上有位寶媽說孩子有段時間上廁所不願意自己按馬桶沖水,表情總是怕怕的,後來才知道是讀了有關太空的繪本,孩子看著馬桶旋轉的旋渦總覺得是黑洞,擔心自己也會被吸走。

事實上,孩子生活中接觸到的繪本、動畫片等一切媒介,都會讓他們潛意識中對生活裡的各種物質進行想象加工。

也就是說,這種害怕情緒,通常來源於孩子放大的幻想。

3)家長的不當教育

“你一定要早早睡覺哦,9點之前還沒有上床的孩子,會被惡魔抓走吃掉。”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不可否認,嚇唬孩子在習慣養成這件事上效率挺高的,但長久來看並不恰當,會讓孩子產生不必要的恐懼。

比如黑夜中存在惡魔,小狗會吃人等等。

更可怕的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會製造恐懼,通常還會否定並掩蓋孩子的害怕情緒。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03當孩子說“我怕”時,家長的錯誤做法

“不怕,這有什麼好怕的”、“寶寶膽子也太小了”、“你要勇敢一點”……

家長可能認為這是“鼓勵鼓勵”孩子變勇敢的一種方式,實質上卻缺乏同理心,你只想儘快解決麻煩。

因此你會發現,當你說完“別怕”之後,孩子的臉上依舊掛著恐懼的淚珠,表情戰戰兢兢。

孩子恐懼的東西可能在大人看來沒什麼,但在他們心裡卻是真實存在的。對他們說“別怕”,就像對著一個疼得滿地打滾的人說“不,你不疼”一樣,可想而知有多殘忍。

我們心中想吐槽或抱怨情緒時,希望得到的不過也是他人的認可和理解,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療愈方式。

想想我們平時所說的“這有什麼好怕的?”在孩子聽來,是不是更像一種嘲諷?

大人不理解就算了,還要在孩子恐懼的心上踩上一腳,又增添上孤立無助、被親人忽視和拋棄的恐懼感。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這種面對孩子恐懼缺乏共情和理解的方式被稱為負強化。

也就是說,父母的否定會間接強化孩子的恐懼情緒,反而使其感到更加焦慮。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我們要認識到,孩子的恐懼情緒是正常且真實存在的,無法避開,因此你的接納和理解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當下次孩子對你說“我怕”時,請別再用自以為是的“鼓勵”來否定他的害怕情緒了。

哪怕你只是蹲下身來輕輕摸孩子的後背說:“寶寶覺得這個東西很可怕是嗎?他長什麼樣子呢?也許他並不想傷害你,我們一起來跟他打個招呼好不好?”效果也會好得多。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04如何正確幫孩子克服害怕?

1)將恐懼具象化

前文說過,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恐懼情緒,是因為這些東西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

我們知道,這階段孩子的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因此他們思考每一個問題都需要有現實事物作為依託。

如果想幫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緒,第一件事就應該將恐懼具象化,變成他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下面提供三個小技巧:

①拆解成孩子熟悉的事物

比如有些孩子怕黑,晚上不敢關燈睡覺,總說有怪物。

家長就可以問他:怪物長什麼樣子?有幾隻眼睛、幾個鼻子、幾張嘴巴,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呀?

詢問時的語氣要舒緩,這一方面是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對怪物的神秘感變得具象化,不那麼緊張。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②畫出來

身邊有工具的話,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這個小怪物畫下來,並告訴孩子“我們可以跟他打招呼,他跟你一樣,是怪物世界裡的小小孩”。

③給小怪物找個剋星

家長可以拿起一個玩偶告訴孩子:小怪物好像有點怕這個,如果你晚上害怕不敢睡覺的話,抱著這個玩偶就不用擔心了,它會像媽媽一樣保護你的。

這些方法主要是讓孩子知道,其實並不存在什麼危險,而且他已經存在於被保護的狀況下了。

2)多帶孩子體驗“不害怕”的感受

很多家長在否定孩子恐懼情緒的同時,也會盡可能避免讓他接觸到可怕的東西,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想給孩子練膽量,正確的方式是讓他多體驗那些不怕的經歷,從而建立起安全感。

仍然拿孩子怕黑舉例子,家長可以帶他一起關掉燈做手影遊戲,點一隻小蠟燭,然後讓孩子看手指變化投影在牆上的影子。

當然,實行之前家長要先說服孩子,讓他願意參與,否則粗暴開始,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

孩子害怕時,需要的不是家長自以為是的“鼓勵”,而是同理心

3)不用勇敢綁架孩子

害怕、恐懼這樣的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不可否認,勇敢確實是種美德,但我們也不能以此綁架孩子,要求他必須克服害怕,變成勇敢的孩子。

越是這樣逼迫,孩子越勇敢不起來。只有膽小被呵護的孩子,才能在父母愛和責任感的滋養下,逐漸懂得保護他人、變勇敢的意義。

下次,當孩子說“我怕”時,請拿出你的同理心。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