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線的滴滴跑腿,在京東、美團、順豐、閃送圍堵中有戲麼?


為了在疫情期間給社區居民提供便利,併為滴滴司機提供獲得收入的機會,滴滴今日(3月16日)在上海、深圳、重慶等21個城市上線跑腿服務,其中包括一週前已進行試點運營的成都和杭州。

通過滴滴跑腿,用戶可以請跑腿員代買自己所需的商品並享受送貨上門的服務,同城取送件功能也將在近期開通。

已在21城上線,未來將擴大服務城市

上線跑腿服務的21個城市分別是:杭州、成都、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東莞、南京、蘇州、西安、佛山、鄭州、長沙、青島、廈門、昆明、寧波、福州、合肥、無錫和濟南。

滴滴方面表示,從杭州和成都兩地試點運營情況來看,糧油蔬菜、藥品等生活物資是跑腿員代買的熱門商品。雖然部分咖啡、奶茶以及餐飲店已經營業,但是店內堂食的人不多,大多用戶還是選擇了外帶,找跑腿小哥代買奶茶的單量排在了第一位。此外,隨著逐步復工,文件、蛋糕、衣物取送;油漆刷、瑜伽墊代買以及洗車加油等個性化跑腿需求也逐日增多。

據介紹,首批滴滴跑腿員由滴滴代駕司機擔任,代駕司機日常騎行電動車接單,符合條件的代駕司機經過培訓之後可以儘快提供跑腿服務,目前報名的代駕司機已逾一萬名。滴滴稱未來會根據用戶需求,擴大跑腿服務的城市範圍,並面向網約車司機以及社會招募跑腿員。

再度衝擊本地生活服務市場

其實,這不是滴滴首次殺入生活服務領域。不知是否還有人記得,兩年滴滴與美團在無錫的外賣大戰。2018年4月1日,滴滴外賣在江蘇省無錫市上線試運營。當年4月9日正式上線,首日訂單達到33.4萬單。此後,滴滴外賣通過大量補貼、紅包等方式吸引用戶。

然而風光數月後,滴滴外賣卻突然放緩擴張的腳步。在2019年2月的月度全員會上,滴滴CEO程維宣佈公司將做好"過冬"準備,2019年會聚焦當前最重要的出行主業,對非主業進行"關停並轉"。在大會上,滴滴宣佈要裁員15%,涉及2000人左右。當時外界就猜測,這一裁員措施首當其衝的就是外賣業務。目前,滴滴的外賣業務,更多的選擇佈局於海外。如今,滴滴已經在日本、墨西哥部分城市還有巴西上線了或者即將上線外賣服務。

有分析提出,滴滴為了快速籠絡商家進行了大額補貼,雖然短時間增加了入駐量,但未必一定會帶來實際的消費訂單。因為很多小商戶入駐單純就是為了套取滴滴的補貼,而它們的經營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

滴滴為何要上線跑腿業務,

據滴滴內部人士透露,在一些主要的二線城市,滴滴2月的單量每天只有十幾萬單,不足疫情之前的五分之一。

受疫情影響,交通管制、人員出行管控十分嚴格。人員出行銳減,網約車類型的服務平臺業務量驟減,滴滴的營收必然會受到影響。根據極光發佈《2020 年春節移動互聯網行業熱點觀察研究報告》顯示,為防控疫情的接觸擴散,餐飲停業、出行減少致使美團、滴滴等平臺日活躍用戶數量階段性下降50%左右。

在主營業務暫時無法回覆的大背景之下,滴滴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跑腿或許是一個合適的擴張方向。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表示,跑腿服務和滴滴主營業務存在一定關聯,一個是接送人,一個是接送物。在疫情期間,接送人的業務需求降低,但跑腿送貨上門的需求激增,這意味著新的市場機會出現。一部分業務受到影響通過其他業務來彌補,所以滴滴在這個時間節點推出跑腿業務不難理解,代駕司機轉型當跑腿小哥可多一份收入,同時又能保障基礎運力,算是一種雙贏。

即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根據易觀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中國到家業務市場交易規模達3587.2億元,繼續保持上漲。到家業務的規模化發展直接帶動的就是即時配送需求和單量也隨之大幅度增加。

但運營到家業務的選手並不少,京東、美團、阿里、蘇寧等旗下都有到家業務,另外還有以跑腿為主業的創業公司,比如UU跑腿、閃送等,而且順豐等快遞企業也通過同城配送的形式加入到比賽中。據瞭解,順豐同城急送已經覆蓋200多個城市。在配送速度層面,其業務定位為平均0.5-1小時送達。2019年5月,美團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團配送";6月5日,阿里收購的餓了麼宣佈"蜂鳥即配"獨立,依託餓了麼的配送騎手來支撐業務發展。

在計費標準上,滴滴跑腿的公告顯示:4公里以內跑腿費用為12元;4-10公里為20元;10公里以上為30元。而美團的跑腿計費規則顯示:基礎配送費(3公里內)為10元;3-100公里的部分,每公里增加2元。另外,美團還規定了重量附加費、特殊時段費。相比較而言,美團跑腿的計費規則考慮的場景更加全面。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用戶對本地生活服務中到家業務的期望改進方向較多集中在價格和配送質量上,有36.7%消費者期望商品和服務性價比更高,33.9%消費者希望有更多優惠促銷活動。目前,滴滴跑腿在價格上未見明顯優勢。

而且,相對於"運人"起家的滴滴,美團、順豐、阿里、京東等在"運貨"方面,比滴滴有更好的業務經驗,滴滴從"運人"轉向"運貨",還需要轉換時間以及業務經驗的積累。

(來源:中國新聞網、觀察者網、新浪財經、中國商報、澎湃新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