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金融力量

开春之际的蘑菇大棚里,临县庙坪村合作社的社员们,戴着口罩,忙活着侍弄香菇。“去年家里香菇长得好,一年下来挣了两万来块钱。”临县庙坪村村民刘香娥高兴地说,“今年疫情控制后,要坚持把蘑菇种下去。”

靠着土地流转和5万元的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贫困户刘香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产业。近年来,我市山区各县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户,精准施策,引导贫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入社入企,成为稳定收入来源。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转好,包括小额贷款在内的扶贫贴息贷款,正成为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一项金融扶贫重要举措。然而据了解,全市扶贫贴息贷款运作仍有阻碍,因贷款门槛过高,导致大量资金沉淀。仅山区一个贫困县,农村信用社就有几十亿的贴息贷款资金沉淀。

经从涉农金融部门调查了解,造成我市当前贴息贷款资金沉淀,原因首先是缺乏适宜贫困户的特殊信贷制度。比如,资产抵押和合格担保人担保是获得信贷扶贫资金的必要条件,而贫困户因无资产可抵押,很难获得贷款。其次是农户信用观念淡薄,部分扶贫项目存在盲目性,产能低下、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大量扶贫贷款沉淀为不良贷款,使银行历史包袱沉重;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返贫”长期困扰农户,对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影响较大。同时,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健全。由于扶贫贷款的发放对象均为贫困人口,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贷款担保与反担保机制的缺失,使发放和回收贷款的费用高,风险大。

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产,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如何让扶贫贷款贷得放心,用得开心,需要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提高对贫困人口金融扶贫的精准度,重点围绕“短平快”的扶贫项目,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贫困户联保机制发放贷款,应是可取办法。

探索建立扶持对象“名单式”管理机制。在全市调查筛选需要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农户等,对其进行“名单式”管理,与合作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所筛选的扶持对象建立“一户一册”的扶持台账。

以我市核桃、红枣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为扶持重点,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扶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有条件的农户小额农贷投放力度。

相信,只要我们能大胆创新,探索建立适合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无实物担保的特殊信贷制度,就一定能确保扶贫贷款运作顺畅,提高金融贷款的扶贫效应和使用效率,为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完胜贡献必要的金融力量。(梁瑜)

吕梁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