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崛起之路上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位君主

嬴師隰,即秦獻公,戰國時秦國國君,在位二十三年。

太史公在《史記》中描述秦始皇一統六國,這樣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意思就是:秦始皇在之前六代君主的基礎上,終於統一了六國。

換句話說,就是秦統一六國,非秦始皇一人之功,之前六代先王都有莫大的功勞。那麼,這六世都有誰呢?

古今學者,乃至讀眾皆認為這六世指的是:孝公、惠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竊以為,這六世應該算上秦獻公!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秦獻公對於秦國的貢獻比較後兩位君王,有過之無不及;其二,就狹義上來講,武王與昭王可算作一世,因為他兩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那麼,秦獻公的功績,到底有哪些呢?

在講述秦獻公的功績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秦獻公的經歷!

秦獻公是秦靈公之子,時稱公子連。秦靈公去世,公子連叔祖父悼子搶奪君位,逼得公子連逃亡魏國,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流亡生涯。

悼子繼位,是為秦簡公。簡公之後,其子秦惠公繼位,惠公之後,其子秦出公繼位。出公僅兩歲,政令大權,皆由母出。任用外戚宦官,導致朝局動盪。

公元前384年,在魏國流亡了三十年的公子連,在魏武侯的幫助下,重返秦國,殺掉出公母子,以繼君位,史稱秦獻公。

從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秦獻公繼位是艱難曲折而又漫長的。在流亡魏國的三十年內,他親眼見證了,魏國的強大與崛起。這和秦國的三代政昏,國力凋敝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為他後來的一系列措施做了最好的註腳。

秦獻公的功績。

其一:廢除人殉制。

秦國人殉制,由來已久。最著名,最慘烈的就是子車氏三傑為秦穆公殉葬。早在秦惠王時期,秦魏兩國就大戰不斷,秦國損失了不計其數的人力。秦獻公廢除人殉制,最大程度上,恢復了秦國的勞動力與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人殉制廢除之後,奴隸主無法用青壯年奴隸來為自己殉葬,來彰顯自己的身份。於是,改用了陶俑!!這也就好理解兵馬俑了!

其二:遷都櫟陽。

櫟陽,戰國河西地。河西是什麼地方?秦魏百年戰場,魏國壓制秦國東出的戰略要地。秦獻公將都城從西邊的雍城遷往東邊的櫟陽,就為了表明一個態度:他要重新奪回河西失地,重振秦國,恢復穆公霸業。

但深究這段歷史,獻公遷都櫟陽,還有一個主要目的,那就是為了擺脫雍城舊氏族和奴隸主,為下一步實行新政做好準備。這個思想,也可以看作最早的“一國兩制”的思想。

其三:實行新政。

新政主要內容是對工農商賈的改革。抽取稅收,豐富國庫。另外實行戶籍連坐制。擴大生產,加強社會穩定。鼓勵地主經濟,打壓奴隸主。大力吸引外來人口,開墾荒地,推行新法,初租禾。

其四:積極向中原發展。

秦獻公時期,魏國如同一座大山般,攔住了秦國東出的腳步。魏國的故意打壓,使得秦國向中原發展緩慢。

秦獻公十九年,在嬴師隰的治理下,秦國逐漸發展起來,起兵勤王,於洛陽大敗威脅周天子的韓國。獲得周王室的讚譽,在諸侯中,提升了不少地位。此後,秦獻公屢次與魏國開戰,藉機東出。

這些便是秦獻公嬴師隰的作為,絕對稱得上勵精圖治。更稱的上一代明君。

秦獻公二十三年,秦魏少粱大戰,秦軍生擒魏國丞相公孫痤。但遭亂箭射中,於次年病逝。

秦獻公死後,其子贏渠梁繼位,是為秦孝公。

縱觀秦獻公嬴師隰的一生,早年君王被奪,三十年流亡生涯。作為秦國君主二十三年,勵精圖治,戎馬倥傯。他帶給秦國的遠不止後人看到的,他的新政雖說有著不可避免的歷史侷限和不全面性,但是仍舊極大的改變了秦國的發展,更是為後來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人們在讚譽明代君主的時候,會說這麼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放在嬴師隰的身上,恰如其分。

他是戰國以來大秦基業的拓荒者,說他是大秦崛起的引路人也毫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