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是古大秦地,大秦、大食、波斯等國關係考

因中東有著諸多陳規陋俗,諸如用“石刑”砸死姦夫之類的野蠻行徑,諸如我們的周朝有著諸多酷刑,使我一直用審慎的態度看待這個種族。我甚至懷疑中國女人的“裹足”也是他們頒佈的。我之前行文寫過,據一位跟中東各國政要打了十多年的朋友說,中東之亂來自自身,沒有外部力量介入,他們自己也打個不停。我曾在社交場合與中東駐華大使接觸過,也許出於禮貌的原因,他們挺溫和,並不讓我反感。但是,中東為何亂成這樣呢?我請教那位朋友,他說了一件事。他說一位中國駐華大使在中東呆了幾十年,退休後別人請他講中東,他講完課後大家說,“以前不瞭解中東,聽了你的課,終於明白了”。那位大使大驚,告訴大家:“我講錯了,誤異了你們。我在中東呆了幾十年,仍不瞭解中東。你們聽了一節課居然瞭解了,這說明我傳遞的信息不對。”這位朋友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他跟那位大使一樣,跟中東政要打了十多年交道仍不瞭解他們。中東人主要的信仰是《古蘭經》。在破譯了這麼多史蹟後,我認為中東人並不瞭解“穆斯林”。“穆斯林”是個信仰團體,非種族集機構,部族組成繁複多樣,而絕非單一的種族。當年唐軍在新疆收復故土,佔領區的邊民已被伊斯蘭化,他們也湧上城頭跟唐軍作對,氣得唐朝詩人禁不住呼叫:“卻向城頭罵漢兒”。那意思在說,我們是來解救你們的,你們怎麼把我們當成敵人了?這當然是一部分人的行為。更多的唐朝百姓雖然被迫變了宗教信仰,但仍身著漢服。唐軍攻進城後,他們抱著士兵痛哭:“我們還以為皇上忘了我們呢!”我寫這些並非種族論,現在各國全球移民,這表明人人嚮往美好生活,若當時的邊民能過上幸福生活,他們未必就期盼唐軍歸來。我破譯部族是想弄清人類霍亂的原因,個人沒有種族歧視,全球六十億人都他孃的是親戚,誰來領導大家往前走,在於他文明的程度,在於他能否最大限度地給予全球六十億人生活保障和心性自由。做到這一點需要智商和胸襟,還有一顆悲憫天下蒼生的心靈。人類被稱為萬物之靈,自相殘殺完全違背了大自然的初衷,沒有文明做支撐,有權欲和物慾更糟糕,沒有也弄不成事。

《嶺南代答》是宋人周去非寫的一本書,從一些地名來看,他跟同為宋人的趙汝適接受的是兩個體統的漢人文化,他描述張騫的情況可視作對《史記》的補充,同時也是對東漢張騫碑的“佐證”。張騫是個隱身在漢武帝身後的大漢天子,因《二十四史》的主要功能是記錄政權變遷,故人們對張騫把全球碼在一起的事蹟並不瞭解。《二十四史》記錄了人類一些文明史,但這絕不是重心,故我們瞭解人類文明,只能把他當參考,若以為這是人類或中國的全部歷史,這是可笑而又無知的事。天國時代人們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二十四史》並不提及,你若不通過古籍弄清天國的真實存在,你又怎麼能知道人類文明的真相?造字是多偉大的事,《史記》只通過“黃帝臣倉頡”即史皇氏“造字”一帶而過,這就告訴你《二十四史》並非人類文明史。

巴比倫是古大秦地,大秦、大食、波斯等國關係考

有人不相信古代高科技的存在,且不說西藏佛經記錄著“天國宇宙開發計劃”及印度佛經印著飛碟設計圖,單就《甘石星經》來說,你吃著野果子喝著山泉山把各星的運行規律給我碼出來試試。人類做星際旅行是N萬年前的事,你需要彙集其他史料才能看清人類文明真相。設想一下,遠古的人類看到飛碟肯定如同我們今揣測UFO一樣,因為他們不能發微信上網,故我們看不到他們當年的議論。商朝記錄了飛機出事故掉在城裡的情形,這表明《二十四史》記錄人類興衰變亂的同時,也在提醒大家想弄清人類文明,需要另外的書籍去找。元朝的潛艇浮現在書籍中,這也不是一天開發出來的,《搜神記》記錄的宛渠人乘“談波舟”即潛艇來見秦始皇是真的。我們的祖先之所以在邊邊角角的書籍中留下隻言片語,就是怕我們變成一堆糊塗蛋,他們時刻在提醒我們文明的真相另有記錄,絕不能把《二十四史》當成人類文明史。《二十四史》是遵循叢林法則寫的一部書,重在教育野蠻部族及給中國人的後裔提供警示,看此書你會認為人類就是為掠奪而生,但天國的真實存在在告訴你人類不是為殺自己人而生的。按照《二十四史》的邏輯做事是野人乾的活,我們祖先一千萬年前就能給南北立極及劃分經緯,其文化教養不是三兩千年才有文字的部族所能達到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單就這句老話,我們的文明也不止五千年,現在很多人抱著五千年戰爭史不撒手,且認為這是文明史,只能證明他來自蠻族,非我族類。

閒話少敘,接著探討正題。《嶺南代答》和《諸蕃志》雖為同時代的書籍,但由於作者寫作視角不同,便存在著“大同小異”,而我們對“大秦”等國的解讀,即在這些“大同小異”中。

《嶺南代答》“第039條大秦國”:大秦國者,西天諸國之都會,大食蕃商所萃之地也。其王號麻羅弗。以帛織出金字纒頭,所坐之物,則織以絲罽。有城郭居民。王所居舍,以石灰代瓦,多設簾幃,四圍開七門,置守者各三十人。有他國進貢者,拜於階戺之下,祝壽而退。屋下開地道至禮拜堂一里許,王少出,惟誦經禮佛,遇七日卽由地道往禮拜堂拜佛,從者五十人。國人罕識王面,若出遊騎馬,打三簷靑傘,馬頭項皆飾以金玉珠寶。遞年,大食國王號素丹遣人進貢。如國內有警,卽令大食措置兵甲,前來撫定。所食之物,多飯餅肉,不飲酒,用金銀器,以匙挑之。食已,卽以金盤貯水濯手。土產琉璃、珊瑚、生金、花錦、縵布、紅馬腦、眞珠。天竺國其屬也。國有聖水,能止風濤,若海揚波,以琉璃瓶盛水灑之,卽止。

在周去非眼裡,大秦國王是神秘的,進貢的人看不到他的面目。而且,周去非把大秦國列為“外國”,這些與中國人的記載都是不一樣的。

趙汝適《諸蕃志》:大秦國(一名犁靬),西天諸國之都會,大食番商所萃之地也。其王號麻囉弗理安都城,以帛織出「金」字纏頭;所坐之物,則織以絲■〈罒上剡下〉。有城市裡巷。王所居舍,以水精為柱、以石灰代瓦,多設幃簾;四圍開七門,置守者各三十人。有他國進貢者,拜於階戺之下,祝壽而退。其人長大美晰,頗類中國;故謂之大秦。有官曹簿領,而文字習胡人;皆髦頭而衣文繡,亦有白蓋小車、旌旗之屬。及十里一亭、三十里一堠。地多獅子,遮害行旅;不百人持兵器偕行,易為所食。宮室下鑿地道,通禮拜堂一里許。王少出,惟誦經禮佛;遇七日,即由地道往禮拜堂拜佛,從者五十餘人。國人罕識王面。若出遊,則騎馬用傘;馬之頭頂,皆飾以金玉珠寶。遞年大食國王有號素丹者,遣人進貢。如國內有警,即令大食措置兵甲撫定。所食之物,多飯、餅、肉,不飲酒;用金銀器匙以挑之。食已,即以金盤貯水濯手。

二書記錄的狀況差不多,但是,趙書少了神秘氣氛,頗有平視意味。

對於這個“安都城”,我根據周去非講述張騫事蹟定性它為“王舍城”,它應只是大秦婆羅門國“十里五宮”之一。王舍城在阿育王時代就變成了廢都,看古代地圖及記錄事蹟,今廣州是小廣州,大廣州則要更加幅圓了闊,我們若把所有事蹟都套在小廣州上去考察,很多事弄不明白是必然的。按書上記載,番禺是大食客商的聚集地,他們被稱為“蕃客”,其範圍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

趙汝適稱“大食國王有號素丹”者,而周去非稱“大食國王稱號素丹”,這顯然說明周去非更瞭解大食國,周去非在告訴我們,“素丹”是大食國王的統一稱號。史籍中記錄國王稱“蘇丹”的國家有好幾個,“素丹”與“蘇丹”是否代表同一個意思,不能因為音近而認為是翻譯的不同,要做詳細解讀後才能最終確定是不是一回事。明朝娶漢寶麗的馬六甲國王就號稱“蘇丹”,他跟“三寶”同譜,是亞歷山大和印度公主即中國公主的後代,他信伊斯蘭教是為了統治,他是標準的佛徒。漢寶麗、鄭和等都是佛教徒。鄭和基本可判斷是馬六甲國王,但需要找到更多的史料進行解讀。

關於“大秦國王”,《嶺南代答》稱“麻羅弗”,《諸蕃志》寫作“麻囉弗”,這看不出太大的區別,但接下來幾乎相同的對“大秦國”的描述則讓人大跌眼鏡。“如國內有警,即令大食措置兵甲撫定”這在告訴我們大食國是聽喝的,他們是大秦國部下,專門負責征戰工作。你看看,牛筆轟轟的大食國是“職業打手”,這是我們不能想到的。但兩書從不同的視角都這麼說,你不相信這是真相是錯誤的。

關於黃帝同志,我再多說兩句。她除了寫《黃帝內經》,還弄了一本教人床第之歡的《素女心經》,這個”素“字似乎在表明他跟“素丹”是一個體系,她是否是鄭和的祖先需要再論,但你至少得把她劃到大食國史中去研究吧?黃帝名“武羅”,又稱“戰士”,因為她“畫蚩尤像以安天下”留下諸多詭異的謎團,這都需要我們進行破譯。《二十四史》有一個“隱而不說”的“侍女上位”模式,“漢武帝”、“武則天”皆如此,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黃帝蚩尤大戰是人類第一次作詳實記載的大規模戰爭,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第一個“侍女上位”模式,無論如何我們得破譯出真相,給“侍女們”一個立得住的交待。對於“侍女上位”模式我瞭然於胸,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找到史料以大家能明白的方式寫出來,讓大家能看明白“侍女上位”橫式是史實,不是我編造出來的。

《諸蕃志》和《嶺南代答》都記錄了大食國有很多屬國,《諸蕃志》羅列了二十一個,《嶺南代答》稱有“千餘”,並重點介紹了“麻離拔國”、“麻嘉國”、“白達國”、“吉慈尼國”、“眉路骨惇國”、“勿斯離國”等七個屬國。《嶺南代答》特別強調這千餘個屬國統稱“大食”,《諸蕃志》沒寫統稱大食的事,但它舉例說其中一個大食屬國曾獨立向宋進貢,這表明統稱大食的這些屬國並非鐵板一塊,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諸蕃志》特別強調“大食本波斯之別種”,這簡直給我們提供了滔天的信息。有了這句話,我們不能把大食和波斯視作兩個完全孤立的國家,血統決定了他們之間會有聯盟。《諸蕃志》列舉的二十一個國家如下:“麻囉抹、施曷、奴發、啞四包閒囉、施美、木俱蘭、伽力吉、毗喏耶、伊祿白達、思蓮白蓮、積吉甘眉、蒲花羅、層拔、弼琶囉、勿拔、甕篙、記施、麻嘉、弼斯囉、吉慈尼、勿廝離。”這些無疑問是大食諸國中比較重要的國家,我之所以羅列這些國家的名字,是想告訴大家,大食國統一是“波斯別種”,這些國家會被史書觸及,遇到這些國家,不用再研究他們的血統履歷。

巴比倫是古大秦地,大秦、大食、波斯等國關係考

現在我們弄清了大秦和大食的關係,即大食是大秦的安保部族。《嶺南代答》雖通過張騫事蹟在講大理國和王舍城及張騫之間的親緣關係,但對於大秦國和天竺的實際關係,它並沒有明說。但《諸蕃志》就不同了,它直接在“天竺國”條中寫道:“天竺國,隸大秦國;所立國主,悉由大秦選擇。”這句話無比清晰地告訴我們,天竺國和大秦國是一體的,說天竺國是大秦國的一部分也行,說天竺國是大秦國也不為過。

《嶺南代答》對於天竺和大秦的關係只是淡淡一提,表明它政治態度不端正,不想張揚我大秦國之浩大。周去非把“大秦國”列到“外國條下”,表明他是外國人,沒把“大秦國”視作同宗。中國史籍凡提到大秦國必用“有類中國”來形容他,表明中國史學家個個知道大秦國跟我們的關係,史學家在不停地提醒我們研究、研究---《嶺南代答》沒說大食是波斯別種,這麼大的事周去非不可能不知道,他應是主動迴避,故我們應對周去非同志持批評態度,他對人類文明缺少敬畏之情,品格有點低下,需要用中華文明進行“二度”教育。對於佛“麻霞勿”,《諸蕃志》放到大食國條中介紹,《嶺南代答》放到麻霞勿的出生地“麻嘉國”中介紹,儘管二書都寫出了這個“佛”在大食國中的地位,但《嶺南代答》顯然進行了淡化處理。所謂的政治立場是扯淡,你搞這一套,對方也搞這一套,中國人的祖先文明就是這樣被淹沒的。意識不到這一點,你是一個有問題的中國人,至少我要懷疑你的血統。今中國四大名著之所以連作者都搞不清楚,跟操作這些書的人有部族傾向有關,如果他們的祖先堂堂正正,他又何必玩這些雕蟲小技?你得問一句,你的祖先堂堂正正嗎?懺悔吧!

為了公正對待周去非同志,我們按《嶺南代答》的記載來看一下大食諸國的大致情況。

“麻離拔國”,《大唐西域記》寫作“羅矩吒國”,《開元釋教錄》寫作“摩賴邪”,該國位於今印度馬拉巴爾海岸,是古代東西方船舶和商人相聚的地方。

麻嘉國即今沙特阿拉伯西部麥加,《島夷志略》譯作“天堂”,《瀛涯勝覽》和《星槎勝覽》譯作“天方國”或“默伽國”,這裡是穆罕默德出生地,也是古代紅海東岸重要商業地區之一。但《瀛環志略》對“麥加”被稱為“天方國”有微詞,天方實際是天國時代“古中國”的名字,麥加人需要證實他具有純正的古中國血統,才通扛這個牌子。我為何在一個名字上較勁,這與中國人祖先的“天人合一”學說有關,叫什麼名字有自然屬性,亂搶名字是對我們祖先文明的毀壞,我們需要通過這些名字及地理環境來認知祖先的學說。

“吉慈尼國”指以今阿富汗加茲尼(Ghazni)為首都的“伽色尼朝(962—1186)”。

“眉路骨惇國”又譯作“眉骨國”,指今羅馬一帶的古國。

“勿斯離國”又譯作“麻呵斯離”、“毛夕裡”,故地位於今伊拉克北部摩蘇爾,是古代東方通往土耳其和地中海的所經之處。

這裡我想重點介紹一下大食諸國中的“白達國”。

《嶺南代答》大食諸國條:有白達國,系大食諸國之京師也。其國王則佛麻霞勿之子孫也。大食諸國用兵相侵,不敢犯其境,以故其國富盛。王出,張皂蓋,金柄,其頂有玉獅子,揹負一大金月,耀人目如星,遠可見也。城市衢陌居民,豪侈多寶物珍段,皆食餅肉穌酪,少魚菜米。產金銀、碾花上等琉璃、白越諾布、蘇合油。國人皆相尚以好雪布纒頭。所謂軟琉璃者,國所產也。

《諸蕃記》:白達國,系大食諸國之一都會。自麻囉拔國約陸行一百三十餘程,過五十餘州乃到。國極強大,軍馬、器甲甚盛。王乃佛麻霞勿直下子孫,相襲傳位,至今二十九代,經六、七百年。大食諸國或用兵相侵,皆不敢犯其境。王出,張皂蓋,金柄;其頂有玉獅子;揹負一大金月,閃耀如星,雖遠可見。城市衢陌民居豪侈,多寶物、珍段,少米、魚、菜。人食餅肉、酥酪。產金銀碾花、上等琉璃、白越諾布、蘇合油。國人相尚以好雪布纏頭,及為衣服。七日一次削髮、剪爪甲,一日五次禮拜天,遵大食教度。以佛之子孫,故諸國歸敬焉。

二書對白達國的定性一致,都在表明該國是大食諸國中的一個重要區域性國家。兩書都指明白達國是佛“麻霞勿”的子孫,其他情況也大體一致,但《諸蕃記》不吝筆墨渲梁白達國宮頂上的“獅子”和宮背後的“金月”,似在告訴我們白達國背後潛伏著“獅子”和“金月”兩個部族,這裡是中國人的一個“窩點”。

“白達國”又譯“縛達國”、“八哈塔”、“報達國”、“八吉打”,是以“縛達城”為首都的黑衣大食,指今伊拉克“巴格達”。對於“巴格達”,中國人耳熟能詳,今巴格達城南90公里處是著名的巴比倫古國所在地,“巴格達”漢譯有“神賜”或“天賜”的意思。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最初定都位於今伊拉克安巴爾省的安巴爾,後遷都“巴格達”。“安巴爾”本意是“貨棧”,源於它曾是波斯薩珊王朝的“貨棧”。“巴格達”本是個小鎮,阿巴斯王朝第二位哈里發曼蘇爾(754-775年)把他建成新都。“巴格達”當時的名字叫“馬迪納·薩拉姆”,即“和平之城”。巴格達城內外城共三層,是以皇城為圓心構建的三個同心圓,城牆像三個環在一起的車輪,故又稱“團城”。8世紀中期至9世紀是巴格達最輝煌的時期,該城作為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和宗教中心,學者薈萃,商鋪林立,專僻有中國絲綢、瓷器市場。

“巴比倫”城更不要說了,它是蘇美爾文明的承接者,始於公元3000年前,擁有《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和人所皆知的“巴別通天塔”。“巴別”在希伯來語中指“變亂”,同時也有人用“巴比倫”來註解“變亂”,把“巴比倫城”和“巴比倫塔”視作“變亂”的象徵。但巴比倫語“巴別”或“巴比倫”是“神之門”的意思,顯然與希伯來人的解釋截然相反。希伯來人痛恨“巴比倫”,與發生在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滅猶太國奴役猶太人有關,該事件即史書中的“巴比倫之囚”。按中國史籍記錄,公元前586年楚共王曾囚禁“鄭國臣皇戌、子國(公子發)”,楚國幾乎是人所皆知的”亂國“,二者可視作同一事件進行解讀。

巴別塔簡稱“通天塔”,曾被人視作天上諸神前往凡間住所途中的“踏腳處”,是天路“驛站”或“旅店”。今巴格達城外尚有“泰西封”拱門遺存,利瑪竇等傳教士或被稱為“泰西”或被稱作“泰西封”,這表明《二十四史》記載的開封就在中東,我們需要弄清“大開封”指中東哪座城市,然後再把與“大開封”相關的事蹟調到中東進行解讀。

《瀛環志略》稱“巴比倫”是“古大秦國”地,這表明中國的“秦朝”最早在這裡開基。古秦王事蹟需要聚焦到蘇美爾文明和巴比倫文明中進行破譯。單就“巴比倫文明”五千年的文字史來看,我們對祖先文明的認知尚處於野人階段,我們的祖先之偉大,不是處於野人階段的我們所能想象的。

《諸蕃志》稱大食國都號“蜜徐籬”,或作“麻囉拔”,其他漢籍又譯作“摩訶末”,“麻霞勿”,“摩思覽”,穆罕默德是以使者的身份建國的,漢文譯作“麻霞勿”,表明他跟他麥加的那位“佛”是一體的。有人說這個“佛”跟我們史籍中的“佛”不是一個“佛”,這個需要閱讀佛籍進行解讀。我知道曾有一支回鶻成為佛,他們是否是兇奴有待考證,我同時也知道古王舍城“囚父事件”在表明有一個“佛”是邪惡的,我更意識到《西遊記》中的“真假悟空”及“假雷意寺”在暗示佛界也有一個“垃圾”。中國史籍對麥加這個“佛”鮮有提及,我們需要破譯這個“佛”的身份才好給《古蘭經》定性。中東有很多邪惡的習俗,這是需要淘汰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國與國交際需要慎重,人與人交往更要如此,當你周邊的朋友全是心術不正的人,無論你如何表白都不會有人把你當成正人君子。你朋友的言行就是你的言行,看清一個人比破譯歷史簡單多了。

穆罕默德發跡於與“富孀”赫蒂徹婚後。穆罕默德按安拉的啟示傳播伊斯蘭教,而赫蒂徹則是第一個穆斯林婦女,她死後並被穆罕默德封為“信士之母”。“富孀”寓意著“貴霜”,因“貴霜”曾自個開建王朝,我們需要通過“安拉”和“赫蒂徹”來破譯“貴霜”和“大月氏”之間的關係,而這個“佛”指誰則是玄關所在,弄清他的身份和教義即知中東為何亂成這個鳥樣。

《瀛環志略》稱中國史籍說的“巴社”即“波斯”,也即“漢之安息”。通過參照《諸蕃記》和《嶺南代答》二書記載,可知“大食”屬於“安息”即“巴社”之別種。中國廣西東蘭縣有“長樂巴社仙居山”,土家族有“巴社節”,儘管土家族存在“巴人後裔”和“烏蠻後裔”兩說,但其圖騰是“白虎”,這表明“巴社”屬於西方白虎部族。“安息”曾建波斯第二王朝,其國王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後裔,且也打“萬王之王”名頭,從表面看“安息”屬於中國政權,但“安息”二字既有“安逸、生生不息”等褒義,也有“死亡、烈士”之意,這就使的它的部族成分比較複雜。“戰士”死了稱“烈士”,但我們由此定性“安息”是“武羅”的後代有點草率。《漢書西域記》稱“安息”東接大月氏,其首都“番兜城”故址在今伊郎東北及中亞兩河流域一帶,這表明《瀛環志略》稱“安息”是“波斯”是對的。《漢書西域記》又稱安息“役使條支”,但有的書稱安息“被條支役使”,這就有點兒讓人犯迷糊。這有點兒讓有犯糊塗。《瀛環志略》稱“阿丹”即“亞剌伯”,即“漢之條支也”。“亞拉伯”就是今阿拉伯。“阿丹”指“也門”,即東方朔《十洲記》記載的“聚仙窟”,那裡有崑崙山還有弱水及西王母,這在告訴我們“示把女王”即“西王母”。有關示把女王跟所羅門的糾纏看《聖經》,示把女王開僻的那條路叫“香料之路”。看過我文章的人都知道西王母即觀音即月氏王,這是中國人的祖宗部族,倒不是我們不能聽安息的,主要大月氏是全國袖領部族,除非安息造反,他就不可能聽安息的。對於“條支”的地望,有說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有說在伊拉克,有說在俄羅斯,這都是,他都在那些地方呆過,你弄清條支即大月氏的另一個稱呼,即可知全球他呆過的地方多了。崑崙山也不止一個,大家之所以各抱一個崑崙山爭論不休,主要在於沒弄清一座山被稱作“崑崙山”的原理。“三危山”我考證出兩個,我為何不自我否定,在於我搞清了取名“三危山”的原理。當然,我並不認為我的破譯百分之百正確,若發現破譯錯誤,我也會進行矯正。但我有一個常識,若破譯對了,從別的史籍出發也能破譯出這個結果。這是我自我識錯的方法。我為何能看出崑崙山不止一個,在於我弄清了《二十四史》寫作的基本法則,這是中國傳統筆法,所有的史籍都在遵循同樣的規則,故我能看出你說的對不對。關於張騫走過的路,德國人這樣命名有他的考慮,至少他認為我們是一群野人,故以吃野果子喝山泉水能研究出三千顆星的邏輯來命名。你不能說人家錯誤或懷有惡意,你自個也認為六七千年前我們剛會直立行走,按這個邏輯推理,兩千年前我們才進化到走出國門是正確的。也沒準這哥們的認知就這麼高,以他的理解兩千年前走出國門是合理的,這說明他本身就來自野蠻部族。這哥們是現代人,我對現代人沒什麼興趣,誰有興趣考證他的部族史吧。

《嶺南代答》“波斯國”條:西南海上波斯國,其人肌理甚黑,鬢髮皆拳,兩手鈐以金串,縵身以靑花布。無城郭。其王早朝,以虎皮蒙杌,疊足坐,群下禮拜。出則乘軟兜或騎象,從者百餘人,執劍呵護。食餅肉飯,盛以甆器,掬而啖之。

《諸蕃志》對“波斯國”的描述跟《嶺南代答》大致相同。“其王早朝,以虎皮蒙杌”表明他們跟虎圖騰有關,跟土家族的白虎崇拜應有一定淵源。但“波斯”屬於毛髮捲曲的黑皮膚人,明顯與“安息人”不符。“安息人”自稱“漢日別種”,今新疆塔吉克自治縣有個公主堡故址,流傳著一個有關“安息人”起源的故事。“公主堡”又稱“少女城”、“姑娘城”,曾是古朅盤陀國的屬地,也是塔吉克族的發祥地。朅盤陀國譯名很多,具有漢語性質的名字稱“大石國”,這是塔吉克祖先開創的國家,漢公主生的王子稱“大石國”是他們的祖先,這表明他是康國和漢公主的後代。按《邱真人西行記》記載,當年遼國從俄羅斯大地被元人打跑,曾到西域依附大石國。大月氏昭武九部中的石國,也稱康居或康國,曾定都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大石國”顯然是以石國為基礎搞的大部族聯盟。關於安息種族起源是這樣說的,據說當年定都於今伊郎的波斯使臣迎娶漢地公主走到今塔吉克縣遇到兵亂,只好停下等待戰爭結束,但這期間,有一丈夫從日輪(太陽)乘馬與公主相會,生下王子,王子繼位後母親攝政---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曾是大月氏貴霜部的都城,白沙瓦《魏書》寫作“弗樓沙城”,意譯則為“丈夫土”、“丈夫城”,《續高僧傳》直接寫作“丈夫宮”。關於丈夫國,又名“天親菩薩生國”,此帝建立坡有趣。帝釋的弟弟毗搜紐天欲娶阿修羅的妹妹明妃,阿修羅不幹,毗搜紐和明妃聯手殺死阿修羅,為顯示自己“丈夫能”,建立此國,取名丈夫國。《山海經海外西經》這樣介紹“丈夫國”:“在維鳥北,其為人億冠帶劍。其中維鳥是妖鳥名,見則亡國。”《山海經》介紹的這個地望不知是否指白少瓦,但部族描述應當沒錯。《括地誌》介紹的介紹“丈夫國”更加中國化:“殷帝大戊使王孟採藥於西王母,到此絕糧,食木實,衣木皮,終生無妻,而生二子,從背間出,是為丈夫國。去玉門二萬里。”王孟應是丈夫國的祖先,“毗搜紐”顯然就是“王孟”,兩個名字都是部族稱號,可視作一人。明妃幫著毗搜紐打阿修羅,表明明妃和阿修羅具有“正種”和“別種”的區別,否則明妃不會幫毗搜紐即王孟打阿修羅。所謂的“丈夫國”即“同族婚”,指部族是單一的男性,部族內照樣有男有女。佛經中的阿修羅有多個,也搞不清他們的部族屬性,總之整天跟帝釋天打鬥,其中一個屬於“羅侯阿修羅”,應屬中國“七政四餘”中的“羅侯星”,“四餘星”列在中國“七政”之後,表明他們是華夏別種,是我們的混血兄弟。“四餘星”在中國天文學中形象不佳,有“霍亂”、“災難”的意味,“維鳥”被稱作“妖鳥”,很可能就是他們的圖騰。“大鵬”和“孔雀”是兄弟,卻鬥個不停,其中必有一兇鳥。佛教與中國史籍一對接,則知帝釋即“殷帝大戊”,王孟屬於“殷帝大戊”的兄弟部族。 “食木實、衣木皮”表明王孟屬於東方男性部族,即太陽部族。“安息”部族起源傳說中的丈夫乘日輪而來,應指王孟部族即即毗搜紐部族,這說明塔吉克部族的確具有太陽血統。“漢”指大月氏,同樣也是太陽部族。大月氏本是“男太陽”,被打得黯然無光即改圖騰為“月亮”,又稱“靈芝”,其實他屬“陽木”為“東方”為“男性”,現在號稱“太陽”的部族都是女人,如果南北韓的太陽部落果真屬於太陽後裔,則指“陰木”,即女太陽。日本的圖騰是“櫻花”而非舉“太陽”,“太陽旗”舉的再高也沒用。它屬於天國工匠部放,主要負責打造兵器,《天工開物》揣它兜裡是有原因的。中國人到清末才發現祖宗寫過《天工開物》,於是引進過來。中國人不明白這麼好的書中國為何絕版,這與他不理解世界是一體的有關。《永樂大典》俄羅斯有兩套,美國有一套,中國只有半套,你就不想想是什麼原因?現在中國擁有一套四庫全書,其中一半是斯大林捐贈的。四庫全書是寶物,若是美俄搶走的,中國不可能不做記載。再說《西遊記》,憑什麼日本和英國都有藏本,我們只能靠複製---大月氏在什麼地區進行什麼樣的教化有綜合考量---接著按小九州解讀古中國吧,不跟你們扯了。

朅盤陀國王住的地方被稱作“石頭城”,“漢日天種”王子稱自己的祖先是大石國,這表明他們是石國即康居即康國的後代。從安息“子王母攝政”的格局來看,這個“漢家公主”指大月氏,應是丈夫國中的“明妃”也即西王母。《漢書西域傳》寫安息“役使條支”是表象,真實的情況應是安息王當皇帝,大月氏在後面操盤。其實《二十四史》中的皇帝皆如此,我曾指出好多朝代出現並頒發聖旨的“奉皇太后”,她就是傳說中的“西王母”,明朝弘治張皇后現身,即西王母浮出水面告訴大家誰是朝廷主事人。嘉靖繼小統非說天下姓“朱”,這是扯王八蛋,西王母堅守“公平正義”及“天下為公”信條,任何一個群體以“私”字當頭都是邪惡“部族”,是全球六十億人共同剿殺的對象。對於“假公濟私”的部族更要殺得寸毛不留。既然他們熱愛仇恨和暴力就要打死他們。非正常途徑獲得的財產為“私”,個人奮鬥獲得的財產不為“私”,“天下為公”絕非“平均主義”,那是一千萬年前祖先就淘汰的扼殺個人創造性的低級經濟發展模式。祖先搞的是公私結合的經濟模式,重在教育大家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物質觀,他們強調“儉”,不提倡以物質和金錢論成敗,故古代成功的商人多是“有德之人”。

安息被《瀛環志略》稱作“波斯”,表明大石國即波斯,大食國是波斯別種,即說明他們是大月氏也即大秦國別種,故他們主要負責大秦國的安保工作。《瀛環志略》不可能不知道“波斯”是“安息”出生之前就有的稱號,而中國史書也記載“安息帝國”只是波斯王朝的一部分,它把“安息”視作“波斯”在表明“波斯”跟“安息”的部族屬性一樣,也是“漢日天種”。“波斯王朝”是“希臘王朝”的承接,波斯就是“古魯國”,諸子百姓的學說都稱“子說”即表示希臘屬於子國。孔子不可能只編撰不創作,你把柏拉圖和孔子的思想對接一下看看。孔家的譜掛在孟家身上,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從“安息”部族留下的傳說來看,當時只有波斯使臣一個人有條件接觸公主,說明所謂的丈夫即大石國就是這個波斯使臣,這跟劉太公看著龍上老婆身生劉邦劉太公本身就是那條“赤龍”是一樣的講述模式。康國即石國屬於太陽部族,大石國即大太陽部族,大食諸國雖統稱“大食”,但他們屬於波斯別種,故不能把“大石國”當成“大食國”,這是兩種性質的部族,一個純種“太陽爹”,一個“混血子”,把二者混為一談你啥也別研究了。大食國共分白衣大食、綠衣大食、黑衣大食,他們的性質應當一樣,都是含有“太陽”血統的混血後代,但他們各家有各家的混血模式,絕非親兄弟部族,這也是他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外面力量介入自個也打個不停的原因。這個玩不到一塊說明他們都不具有領袖氣度,再這麼玩下去最終的結果他們全都死於戰爭。從中東至今仍有一些陋習看,他們壓根兒就看不懂《古蘭經》,《古蘭經》不設偶像表明它與《聖經》不同,它實際更接近道家學說。

從“白達國”擁有“獅子”和“月亮”兩個圖騰來看,它跟安息的性質應當一樣,屬於“漢日天種”,大食諸國相互攻擊而不攻擊它,跟它身份特殊有關。

上述文字基本理順了大秦國與大食國及波斯等國的關係,所謂的東西羅馬、東西突厥是對同一個政權不同時期的稱呼變化,說來說去還是地球這撥人,玩的還是這點事。但大秦國若分東西的話,歐洲大秦國屬於西大秦,波斯則指東大秦國。《二十四史》重點描述東大秦國的政權變遷,對西方事蹟僅作簡要記錄。但由於東西方政權本身是一個機構搞的“分區而治”,很多事件必然具有關聯性,只有把切割後的東西方史書精確地對接在一起,我們才能破譯東方文化中的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