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曾在南通聽他彈琴

徐立孫

徐卓,字立孫,號笠僧、紫琅琴士,1897年出生於南通。他被譽為全國四大古琴名家之一,亦是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針灸科主任醫師,據說,他懷裡的那把古琴是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唐琴“金玉音”。徐立孫兼有醫師、教師、古琴家、琵琶家、江蘇省第一屆政協委員、南通市政協第一第二屆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南通市第一屆副主委等多重身份,琴學師從諸城派大師王燕卿,琵琶師從沈肇周,西樂師從李叔同。他的一生如同他的樂曲一般,蘊含淵博,引人入勝。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一把銀針 救人無數

1917年,徐立孫就讀於南京國立高等師範學校生物系。畢業後,先後在南通中學、通州師範任職,教授生物和音樂。業餘時間,喜歡研讀《黃帝內經》,由此對針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6年左右,他師從湖南沈鑑渠醫師學習針灸,深得真傳。他自己曾說:“餘之學醫,蓋從多病知醫而來。”

日軍侵華南通淪陷後,他避難到通州餘西,期間以行醫為生達八年之久。抗戰勝利後,曾到上海行醫,解放後又回到南通,在南通及上海中醫界都有著相當的影響。據徐立孫的學生徐應佩回憶,50年代初,徐立孫老師在通州師範教書期間,曾在課上見有同學犟著頸,就不動聲色地邊講著課邊走到該生身後,趁他不注意從上衣口袋中摸出一支針,不予招呼就隔著衣服刺進。下課時他拔走針,叫那位同學活動一下頭頸,果然疼痛盡失,活動自如,同學們都讚歎欽佩不已。教書期間,知道徐立孫擅長醫術並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徐老師都毫不吝嗇地傾其所學,為人解除痛苦,因而口碑極好,名氣也越來越大。

20世紀50年代,中央號召發展中醫,當時的蘇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即南通醫學院附屬醫院)遂於1954年聘請徐立孫為針灸科主任,併兼授醫學院的《針灸學》課程。徐立孫老師貌似嚴肅,其實授課風格帶點冷幽默,很受學生歡迎。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1955年,南通專區脊髓灰質炎流行,以麻痺病例居多,在衛生系統倡導中西醫結合治療患者的背景下,徐立孫利用針灸技術治療了一百多例脊髓灰質炎患者,有效率達到85%,祖國傳統醫學在關鍵時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長期的實踐中,徐立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許多獨到之處。如長針療法,系用28號不鏽鋼絲製成的長針,循經下針,針感較強,對於多年宿疾及症狀嚴重者,收效較普通針具為佳。曾有一位男性患者,右髖關節疼痛七年,行走牽痛,十分痛苦,徐立孫用長針自衝門透承扶,深入一尺,患者即感舒適異常,留針30分鐘後取出,所患若失。據徐立孫的弟子曹錚主任回憶,徐先生擅長用針灸治療運動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疾病等,如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痛經等,只取一到兩個穴位,效果立竿見影。消化性潰瘍的治療,徐先生也經手很多,頗有心得。在他的帶領下,針灸科醫生與西醫各專科合作得非常密切,只要臨床其他科室有需要,他們都是隨叫隨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徐立孫和他的學生

著作流芳 後繼有人

徐立孫矢志針道,不僅限於實踐,更注重理論的總結和提高。他的老師沈鑑渠亦稱讚他:“聰慧過人,凡有所學,必精心窮究,以抉其奧”。他在學到針灸學的精髓之後,並沒有止步,而是進一步旁搜博採,將針灸大成及子午流注法相結合,以文字結合圖表的形式,論述了陰陽、五行、六氣等有關針灸的理論問題,集結成《子午流注》一書,於1937年由南通競新公司印刷出版。1963他又將行醫四十多年來的經驗以及對多年行醫心得梳理總結,著成《針灸發微》一書,由江蘇人民出版社發行,令後學受益匪淺。此外還先後在《新華醫藥》《現代針灸》《上海針灸雜誌》等醫學期刊上發表過十餘篇論文。1956年,徐立孫和其他99名中醫正式代表一同出席中華醫學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數曲清音 名聞天下

徐立孫精通岐黃之道的同時,更是一位古琴和琵琶高手。他求學南京高等師範期間,有幸遇到了陶行知、李叔同、王燕卿等名師大儒。來自山東諸城的古琴家王燕卿和南通海門的琵琶國手沈肇周作為國樂教員,就在校園裡的梅庵教學。他們三年的悉心教導,奠定了徐立孫作為國樂家的基礎。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古琴弟子為徐立孫老師(前排右二)祝壽

“有許多人,來南通,不遠千里的,只是為一曲《平沙落雁》而來。 ”在《文匯報》上,作家王春鳴曾這樣描述過南通的梅庵古琴。梅庵琴社由徐立孫和同門邵大蘇於1929年在南通成立,名稱來源於1923年徐立孫編著、邵大蘇參校的《梅庵琴譜》,亦是紀念王燕卿先生在南京國立師範的梅庵精舍傳授琴藝之意。梅庵琴派奉王燕卿為創始人,目前已延續至第五代,香港、臺灣乃至北美皆有傳人。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梅庵琴譜》

梅庵琴派的興旺,徐立孫功不可沒。古琴泰斗査阜西曾說:“民初有山東諸城人王賓魯(燕卿)在東南大學任古琴和琵琶選修教習,指下滑音最富,風格迥異尋常,從之學者甚眾,僅南通徐卓、邵森二人入其堂奧。王氏歿後,徐邵綜其所習為王氏印傳,即今時流行之《梅庵琴譜》,徐所得弟子亦甚眾,今寧滬一帶琴人宗王、徐者十中有二三焉。” [ 查阜西:《查阜西琴學文萃》,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梅庵琴派傳承人

1954年5月,徐立孫加入中國音樂家協會。在1956年8月的全國音樂週上,徐立孫以一曲《搗衣》技驚四座,影響深遠,被譽為全國四大古琴家之一。徐立孫曾打譜《幽蘭》《嵇氏四弄》《廣陵散》等古曲,並有原創古琴曲3首存世。

1958年9月,劉少奇主席來通視察,作為國內知名的古琴家,徐立孫在南公園飯店為其彈奏一曲。1960年,赴京出席全國文代會的徐立孫,又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瀛州古調》

除了擅長古琴,徐立孫還兼攻琵琶,師從海門沈肇周,繼承了他全套45首瀛洲古調派琵琶,並於1936年編著出版《瀛州古調》琵琶譜,又稱《梅庵琵琶譜》。徐立孫還精通音律,西樂師從李叔同,並著有《律呂考釋》一書及音樂文論數篇。綜而言之,徐立孫精通古琴、琵琶、西樂、國樂、古琴斫修與鑑定等六藝,堪稱國樂大師。幸有其得意弟子王永昌全盤繼承,王永昌現為中國古琴藝術(梅庵琴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立孫的孫子徐毅也成為中國古琴藝術(梅庵琴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徐立孫的得意弟子王永昌,現為中國古琴藝術(梅庵琴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徐立孫是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醫學與音樂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堪稱奇才。翻開醫院的歷史畫卷,他彷彿是一朵別樣的音符,清新剛健,穿越百年的時空而餘韻尚存。(倪歌)

刘少奇曾在南通听他弹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