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在閔行,尋找偉人的足跡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在閔行,尋找偉人的足跡

最近,閔行廉政文化館開館了!在閔行文化公園裡,這棟白色的四方建築物,面積近1000平米,由“三館一廊一亭”組成。這是我區第一座以廉政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基地,秉承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清風。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在闵行,寻找伟人的足迹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在闵行,寻找伟人的足迹

在籌建閔行廉政文化館的過程中,我們一再感嘆:閔行,真是一片神奇的、光榮的土地。

因為在收集展品時我們發現:大江南北,還沒有哪一方熱土,能像她這樣,在新中國成立後半個多世紀中,印下那麼多偉人的足跡。

我們尋找他們的身影,珍藏他們的足跡,為的是要在新建的閔行廉政文化館裡,展示他們的風範,讓人們瞭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黨的一代代領袖,如何深入閔行的工廠、田頭、學校,如何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把黨的優良傳統,化作陣陣清風,帶到閔行的最基層……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在闵行,寻找伟人的足迹

毛澤東曾把目光投向閔行

毛澤東握手的勞動模範

那是新中國的困難時期,但閔行大廠的車間裡,沸騰的流水線從來沒有冷卻過。上海電機廠繼世界第一臺一萬二千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研製成功後,1960年又製成十萬

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大躍進”需要電,“雙水內冷”的巨大成功,使閔行成為中國製造業引領者。

1961年5月2日,全國各地大小報紙都在頭版頭條公佈:毛主席與上海電機廠工人共慶五一

從延安到北京,毛澤東的手一次次伸向工人農民。這次在閔行,他又跟許多工人握了手。其中有一位師傅叫朱恆,他和毛主席握手的細節,傳得最是久遠。

說的是五一那天,朱恆作為工人代表上臺發言,發言處就離毛主席不遠。他是“智多星”——工人中的革新能手。毛澤東說過一句話——“卑賤者最聰明”,他最欣賞的就是朱恆這樣的民間英雄。毛主席看他發言,聽他發言,朱恆站在話筒前激動得要命,沒講幾句,就已熱淚橫流。因為哽咽,他稿子都念不下去了,便乾脆離開講臺,走到毛主席面前,深深鞠了一躬。毛主席講究禮儀,見朱師傅向他鞠躬,便也站起來。朱師傅見毛主席起身回禮,感動萬分,又深深鞠了兩躬……會後,他還跟毛主席握了手。

這一切,都在朱師傅人生中留下了巨大印記。他一直跟人說,毛主席的手又軟又暖,一邊握手一邊開心地朝他笑。後來,大家就搶著跟他握手,他那隻手一直是熱乎乎的。

之後,朱師傅還對這隻“手”專門寫了一首小詩一一

毛主席與我握過手,

我手變成萬能手,

天大困難到我手,

乖乖跪下舉雙手。

這是毛澤東留在閔行大廠裡的一道溫暖足跡。在那個時代裡,它以一抹略帶神秘的色彩,留給閔行人一種溫馨的記憶。在任何時候回憶起來,都有一種特別的意味。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在闵行,寻找伟人的足迹

毛主席與勞動模範朱恆握手

親聆毛澤東教誨的院士

在上海電機廠工作的朋友,知道我們在籌建閔行廉政文化館,也幫助我們梳理廠史。他們跟我們講起了汪耕的故事。

汪耕,中科院院士,今年92歲。朋友說,中科院那麼多院士,汪耕是上海唯一來自生產第一線的。他和江澤民是交大電機系的同學,江澤民47屆,他49屆。跟江澤民一樣,他也有留蘇經歷,進電機廠後,從設計員、設計組長,一直做到副廠長。他是上海目前唯一健在的、當面聆聽過毛主席教誨的中科院院士。

六十二年前,毛澤東第二次訪蘇。那天,他來到莫斯科大學禮堂跟中國留蘇學生代表見面。一段著名的演講,就在這天誕生——

“世界是你們的,

也是我們的,

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

正在興旺時期,

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汪耕這時就在現場。他當時30歲,是受組織委派,到莫斯科電工研究院來考察學習的。這一刻——1957年11月17日下午6時,成了他的難忘一刻。

1961年五一節,汪耕在上海電機廠再次見到毛澤東,這時情況已大不一樣了——他帶領團隊,做成了兩件大事:一是1958年,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一萬二千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二是1960年,十萬千瓦雙水內冷發電機又在他們手裡誕生。

能不能製成“雙水內冷”,中國人的國際地位是不一樣的。汪耕回憶道,沒做成“雙水內冷”時,蘇聯人對他們冷淡得很,見了面也不與他們交流;做成“雙水內冷”後,蘇聯人熱情邀請他們出席專業會議,蘇聯院士還表示熱烈祝賀,把他們的成就列入會議文集。

這是一位老知識分子的記憶中的中國足跡。在那個年代,毛澤東對“趕超英美”念茲在茲,對蘇聯專家撤出中國也耿耿於懷。汪耕團隊的世界級成就,使毛澤東振奮不已。他親赴閔行與他們同慶五一,正是向世界表明: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探空火箭和萬噸水壓機

這次到閔行的工廠、農村、鎮街,能順利探尋到一道道歷史足跡,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籌建閔行廉政文化館,得到了全區幹部群眾的關心;二是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閔行人,各處都能遇到鄉親、同學和朋友。他們對我們的工作非常支持。

比如說,我們在“老閔行”遇到一群老同學,他們現在都出息了,在閔行“四大金剛”(四家大廠)當上了人事部長、宣傳部長,直至公司總裁。同學重逢,格外親熱,那些天,他們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

他們問,閔行得到毛主席的關注,最早是哪家廠,你知道嗎?

我們脫口而出:知道啊,是電機廠……

他們笑著說,不對。

我們就問,難道還有更早的嗎?

他們就翻出一張老照片。我們一看照片中央站著毛主席,眼睛就都亮了,問,這張照片有什麼來歷?

他們介紹說,這是1960年5月28日,毛主席在上海一個展覽會上,參觀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這枚探空火箭,就是閔行一家老廠參與生產的。這家老廠,就是149廠前身。149廠就在華寧路上,離開這裡不遠。

籌建組的人們面面相覷。都說自己是“老閔行”,但家鄉有這麼一個廠,我們都不知道。閔行的水太深了,歷史太豐富了!

照片上那枚探空火箭,就像一條大魚。人們可以想象它在空中游弋的樣子。“

149”這個代號,也使我們想起那些年的軍工產業。閔行與軍工產業聯繫緊密,這是割不斷的紐帶。新中國就是從戰爭廢墟中崛起的。許多現代化產業,都是從軍工戰線轉型而來。毛主席當年關心的探空火箭製造業,今天已發展成偉大的航天產業;而我們閔行,正有著中國最了不起的“航天城”。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在闵行,寻找伟人的足迹

毛主席參觀探空火箭

這天,朋友們還讓我們看了他們珍藏的另一件珍貴文物:毛澤東的親筆批示。

這件批示的來歷是:1958年5月,八屆二中全會召開,煤炭部副部長沈鴻為改變大型鍛件依賴進口的局面,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建議發揮上海的技術優勢,設計製造中國自己的萬噸水壓機,沈鴻還說,如果上海需要,“我可以參加”。

毛澤東對沈鴻的建議非常重視,當即批示:“小平同志:此件請即刻付印,發給各同志閱。”這樣,一份關於在上海設計製造萬噸水壓機的信件批示,意外成了八屆二中全會的一個文件。

我們一起細看照片上的毛主席,又逐字逐句細讀沈鴻寫給毛主席的信。大家感嘆:對於閔行,我們的瞭解還是太少!如果真要說起“早”來,毛澤東關於水壓機的批示,比他1961年到上海電機廠要早3年,比他參觀探空火箭,也要早2年。身為中央一位部領導的沈鴻,後來果然來上海擔任總設計師,並領導各路行家,在閔行一號路(現江川路)西端的重型機器廠,建成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為國家填補了一項重要空白……所有這一些,我們以前毫無所知!

一天裡見到的兩道歷史足跡,震撼了我們的內心。我們悟出,兩道歷史足跡,宣示的卻是同一條真理——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一旦有了自己的夢想,他們的腳步,就是世上任何人都阻擋不住的!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在闵行,寻找伟人的足迹

沈鴻寫給毛主席的信

周總理坐在門檻上與農民聊天

在“老閔行”調研時,朋友問我們:上世紀中,在閔行留下足跡最多的中央主要領導還有三位,你們知道是哪三位?

老實說,我們答不上。

他們笑著介紹:一是劉少奇,二是周恩來,三是鄧小平

他們如數家珍地介紹——

劉少奇來過閔行多次。他心很細,連一號路上種的行道樹,他都關心到家。他第三次來閔行時,見一號路兩邊白楊樹染上了病蟲害,給“閔行一條街”帶來了瑕疵,就建議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條大街的行道樹,還是種香樟樹好。”鄉親們後來就改種了香樟樹。這天,我們在江川路散步,朋友們指著兩邊望不到頭的香樟樹長廊,說:現在這裡多漂亮!它是上海第一條“香樟樹大街”,說起它,人們就會想起劉少奇

周恩來來閔行次數也很多:1957年12月視察諸翟鄉黎明社、西郊鄉曙光社,1958年7月視察馬橋鄉;1960年9月14日視察汽輪機廠;1972年9月,陪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再次來到馬橋鄉。

這次去馬橋,鎮志辦老顧小高拿出一張照片,問:周總理這張照片,你們見過嗎?

大家一看,頓時肅然起敬——周總理坐在農家門檻上,正跟農民聊天。連說:沒見過,沒見過!

老顧介紹說,這是一個夏天的晌午,天氣異常悶熱。周總理去田頭看了水稻長勢,襯衫已經汗溼。陪同的人請他休息一下,他堅持要多看些地方。在看完食堂和供銷社後,他來到農民葉菊堂家。葉老漢正在門口搓草繩,連忙放下手中活,請總理進屋。總理指指門檻說:“這裡蠻好,談起來方便。”於是,老漢繼續搓草繩,總理就坐在門檻上,跟老葉拉起家常來……

拿著這張六十多年前的照片,大家非常感慨。不用說,由於器材設備等原因,照片上的周總理看上去並不清晰,但是,那兩道濃眉,那瘦削的臉廓,那堅毅的神情……都是我們這代人無比熟悉的!他的足跡,並非轟轟烈烈,而是綿密細緻,如同春雨,沁人心脾、潤物無聲……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在闵行,寻找伟人的足迹

周總理在馬橋與老農談家常

“閔開發”是南方視察最後一站

鄧小平,在閔行留下了更多的足跡。

最早是1959年2月16日,鄧小平與彭真、楊尚昆一道視察電機廠;1964年3月,鄧小平視察吳涇化工廠。“文革”前夕,他還來過上海重型機器廠;1991年2月13日,他又視察149廠;1992年2月12日,他先到閔行開發區,接著又去馬橋鄉旗忠村……

1992年春天,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發表,這已是人人皆知;但是,他來“閔開發”視察,是整個南方視察的最後一站,這件大事許多人並不知道。

這天我們到“閔開發”接待大廳,裡面正播放一部短片。片中,“閔開發”總經理魯又鳴在回憶——

“當時,小平同志是從深圳過來的,後來知道,到閔行開發區,是他視察南方的最後一站,我們感到很光榮。”

魯又鳴又說:當時要向小平同志彙報,彙報什麼呢?我想來想去,“閔開發”成立6年了。6年來,我們投資一億多,回收卻達2.8倍。我們就彙報這個。

小平同志聽完魯又鳴的彙報,朗聲說道——用事實說話,議論太多沒什麼必要。實踐會證明,做假是做不來的。把投資全部收回,還增加了2.8倍。這就是實踐來回答了。難道這不是有利於社會主義?成十成百的事實說明了,這是姓“社”不姓“資”,是有利於“社”,而不是有利於“資”。

“閔開發”之行,小平同志十分高興,總共逗留了40分鐘,超過原計劃一倍。送別時,魯又鳴說:“歡迎小平同志以後再來。”出乎意料的是,小平同志詼諧地說:“我要來的,不過你們要把到開發區的路修修好。”

借了小平同志這句話的光,從市區通往“閔開發”的主要通道,作為市政府實事工程,第二年就得到了拓寬改建。

鄧小平的足跡,那麼平靜,那麼樸素,又那麼紮實,它蘊含的巨大力量,足以引發深處岩漿的噴發,催醒一片片廣袤的國土。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在闵行,寻找伟人的足迹

鄧小平同志在閔行開發區

尾聲

上面所介紹的偉人身影與足跡,有些就在閔行廉政文化館展廳裡與大家見面。我們還在努力,閔行廉政文化館的資料室裡,正聚起越來越多的歷史足跡。沿著這歷史足跡走下去,我們會更加熱愛腳下這片土地,也會更加珍惜那一片明麗的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