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马鞑子的传说

明朝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元代亲王扩廓铁木耳率领着从汴梁溃退下来的元军,在西安与尾追的明军劲旅徐达部再战失利,为保存实力,便收拾残部,继续向西北退却。

正是天高气爽的深秋季节,枯枝在金风中摇曳,败叶敲打着扩廓铁木耳的中军帐房。他深情地自悲道:“吾祖成吉思汗建国以来,我们蒙古族东征西讨,所向披靡,想不到今天竟败在南蛮子之手,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成吉思汗!”言迄泪如雨下,在坐的将士们无不掩面而泣。

正当扩廓铁木耳悲叹之时,忽然天空火光冲天,鼓角齐鸣,一时三刻,他的部队已被徐达的劲旅全部包围,粮草和水源全部被切断。

扩廓铁木耳的两个儿子坎达铁木耳和骨朵铁木耳,是帐前的两员大将,他俩的营寨没有和父王在一块。此时,他俩营寨里的粮草业已用尽,不得不宰杀战马来充饥。铁木耳的部队被徐达围困后,兄弟二人面临困境,不知如何是好。忽然,他们想起父王临行前面授的那个锦囊,曾听父王嘱咐,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开启,现在已是紧要关头,只好打开锦囊了。当他们打开锦囊后,原来是父亲留给他们兄弟二人的一道手谕,其中的内容是:若大事已去,且不可恋战,更不能束手就擒,应保护好自己的家小,向会川(今靖远会宁一带)方向突围,从那里渡河北上,方可有生路。

兄弟二人看过父亲的手谕后合议,决定在徐达军队尚未进攻之前,趁黑夜突围逃生。他们宰杀了所有负伤的战马,让全体将士饱餐一顿,待夜幕降临,弟兄二人兵分两路,悄悄地向东北方向行动。二更左右与明军遭遇,展开激战,弟兄二人拼力杀出一条血路,向东北方向落荒而走。

兄弟二人带着随从将士,簇拥着他们的家小向会川方向跑去。约莫黎明时分,前方不远处传来连续不断的流水声,他们知道黄河已近在眼前。立即派人前去打探,如果能找到黄河渡口和船只,那就应了父王的嘱咐,越过黄河将有生存之地。

坎达铁木耳的妻子是一位汉人,出自名门,乳名小丽,模样极好,文才精湛,人称“三极”才女。她为坎达生一男孩,婴儿尚在哺乳的年龄,随军奔波,好不凄惨。

一对探马来报:“前面就是黄河,但黄河水涨,附近的渡口全部淹没,皮筏木船踪影全无。”坎达铁木耳闻讯大惊,惊恐中命令打探亲兵道:“什么没有渡口,快领路渡河!”

两个亲兵见主帅急昏了头脑,如若分辨,定要杀头。眼看明军又要追了上来,反正左右是一死,唯有前进,别无选择,只得领着坎达铁木耳的残部与家眷,顺流而下碰运气。说来也奇,他们刚转过一个山脚,突然发现滚滚的黄河上出现了一条横贯两岸的黑线,像绳索,更像浮桥,在激流中摇摆起伏。众人看时,却原来是一道“浪柴桥”。宽处一丈有余,窄处也有五六尺,弯弯曲曲,宛如黑色的大蟒直达彼岸。原来,这黄河在雨季时节,两岸山坡的支流将大量树枝草屑等杂物冲入黄河,漂浮水面,随波逐流,待到河水流速变缓时就会在河面上积聚下来,而且越积越多,形成“浪柴桥”。

正当坎达铁木耳惊慌之际,他坐下的战马突然嘶鸣着直立起来。他放开辔头,那马驮着他像箭一般冲上了浪桥,其余的马匹也紧随其后,鱼贯而上,刹那间通过这道“浪柴桥”渡过黄河,登上了彼岸,绝处逢生。当他回头向对岸观望时,明军已到达他们刚才渡河的地方,但那“浪柴桥”已断为几节,顺流而下。一位明军将领望着汹涌的大河感叹道:真是天不灭鞑子!

坎达铁木耳一行安全渡河后,彻底摆脱了追杀的明军,在会川的古道上迤逦前行。这里原是丝绸之路东道,曾有中外客商云集,街市繁华,车水马龙,但现在却如此的凄凉冷清。从道旁醒目的告示牌得知会川已叛元归明,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决定放弃大道而从乌兰山下掉头向南。

坎达铁木耳带领随行人马穿过一段深谷,爬上一个山头,只见草木茂密,阡陌纵横,大家都说是个好去处,与其往前奔波,不如在这块地方上安家落户。当他们落马扎营,正准备造饭安歇时,忽然从树林里冲出一伙人来,个个手持刀枪,凶狠地围了上来。坎达铁木耳的人急忙缩成一个圆圈,男的肩并肩站在外层,保护着家小。只听这伙人中喊道:“本方圣土不许鞑子停留,若不快离开,别怪我们的刀枪不认人。”坎达铁木耳到了此时,确实是人困马乏,加上携带家小,更无力抗争,只好软着口气说:“我们是败兵,实在无处可投,看在这些老人妇女的面上,就让我们一块地方吧!”那人冷笑说:“想留可以,但你们要亲手杀死你们伙里的一个孩子,血染之处就是你们鞑子的地方,若不然就让你们一个个吃板刀面”。

坎达铁木耳望着弟兄们,望着家小们,眉宇间拧起一个疙瘩。忽然,他从妻子小丽怀中一把举起自己的亲生儿子,刀光一闪,鲜血四溅,为了一营人马的生命,他舍了儿子保护了将士们的性命。坎达斩了自己的儿子后,便在洒着小儿鲜血的这块土地上定居了下来。这个被婴儿鲜血染过的地方,就是位于今靖远县乌兰镇营防村黄河南岸的一所古老村落,它的名字叫做营儿门。为了安全,他们又改姓马,或许是马踏浪柴桥的缘故,抑或是对曾经骑马驰骋草原的生活的纪念,以为马是吉祥的象征。现今,马氏家族已成为靖远一大姓氏,其后裔遍布全县各地。他们每每提起上辈祖先,都说自己是沈儿峪战役败北后,马踏浪桥,洒血西塬幸免于难的元代铁木耳家族的后代,自称马鞑子,这就是所谓靖远马鞑子的来历。


靖远县平堡镇文化中心主任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