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新詩不耐讀是因為沒有秩序

著名詩人流沙河2019年11月23日在四川成都去世,享年88歲。

“就是那一隻蟋蟀,在你的記憶裡唱歌,在我的記憶裡唱歌……”流沙河的《就是那一隻蟋蟀》在無數人心裡埋下了詩歌的種子。

流沙河的詩特別講究語言的形式美,其經驗或許可為現代新詩作者提供參照。

流沙河:新詩不耐讀是因為沒有秩序

【​對偶排比表現整齊對稱美】

流沙河利用漢語比較容易形成對偶和排比的優勢,把語言的整齊對稱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流沙河詩歌中的對偶形式多種多樣。

有“當句對”,如“ 白沙碧水/ 紅男綠女”;

有“鄰句對”,如“ 燒一堆溼柴火/泡一碗苦丁茶”;

流沙河:新詩不耐讀是因為沒有秩序

也有“隔句對”,如“ 你為什麼害羞,終年躲在雲裡? // 你為什麼哭泣,灑下滿江淚雨?”

流沙河詩歌的排比也很有特色。一是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短語,一口氣連續排列很多句;二是排列得很整齊很對稱,只看相鄰兩句,完全可以看作工整的對偶句。

由於對偶排比句多, 詩歌的排列形式自然也就比較整齊勻稱。但這種整齊只是相對於幾行或一詩節而言。就全詩看,流沙河的詩行大多還是參差錯落,既顯出均衡而凝重的整齊美,又表現了流轉而瀟灑的參差美。

流沙河:新詩不耐讀是因為沒有秩序

【平仄安排實現抑揚頓挫美​】

流沙河詩歌有種婉轉跌宕的音樂美,因為藉助了平仄聲的交替運用。

形成節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音節的大體整齊或者有規律的反覆。不過長詩如果一直用一種整齊劃一的音節, 聽起來會覺得單調呆板。

流沙河顯然深知此理,他的詩歌很少如刀砍斧削的豆腐乾,而大多是字句長短不齊卻又極有規律的半自由體,或可稱半格律體。他的一些抒情小詩形式上很像宋詞元曲,甚至有幾首直接採用舊詞譜填詞。

流沙河:新詩不耐讀是因為沒有秩序

【重視押韻營造音韻迴環美​】

流沙河還非常重視押韻,營造語音的循環往復,產生迴環美。流沙河詩歌的押韻方式靈活多樣。

有的詩韻腳很密,甚至句句用韻,《殘冬》就是句句韻。

有的詩韻腳很稀,《芳鄰》和《夜讀》是隔行押韻和隔兩行押韻兼用,《中秋》從第三行到第七行是隔三行才押韻。

流沙河:新詩不耐讀是因為沒有秩序

這可能是一種最好的押韻方式,韻位不稀不密 ,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韻腳太稀,語勢舒緩,韻味不足;韻腳過密, 語調急促,讓人喘不過氣。因此流沙河大多喜歡選用隔行韻。

【把傳統的東西繼承過來】​

作為當代詩歌旗幟性人物之一的流沙河,在耄耋之年卻直言不諱地否定了大多數新詩的價值。

流沙河認為,詩歌只有好壞之分,沒有新舊的區別,但相較直到今天仍可細細品味的唐宋經典詩詞,“好多新詩沒有那個味”。

流沙河:新詩不耐讀是因為沒有秩序

“一切美好的詩歌都有秩序。現在好多新詩不耐讀,因為沒有秩序。”流沙河認為,詩歌的秩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一是意象。

“語言要條理通順,簡單、準確、明瞭。不能自由散漫。意象的秩序更加艱難。優秀的詩人可以把常見的意象組合在一起,給人新鮮感和震撼”。​

流沙河把現代詩歌傳播小眾化歸咎於秩序的缺失讓詩歌難以背誦。

“我不相信,中國的詩歌能把傳統拋開,另外形成一種詩。最大的可能是把傳統的東西繼承過來,然後把現代的一些觀念、一些文學、各種認識結合起來才有前途。”(據快樂老人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