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請問南京六部平時做什麼?

非常同意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南京和京師一樣,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北京所在府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雖然兩京六部名稱相同,都稱吏戶禮兵刑工,但是南京的尚書官品和職權都不和帝都北京的尚書們在同一個檔次.北京六部尚書可以進入內閣,擔當首輔.因此北京六部是帝國的統治中心,而南京六部基本上屬於養老院和發配降官的地方,非常沒有前途,屬於閒職.

這部分人的品位與北京的官員是一樣的,待遇也是一樣的,但是沒有什麼實際的執掌。比如說比較有名的是海瑞,曾任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守仁(王陽明)曾任南京兵部尚書。





西城長樂


明朝的南京,自遷都北平後,明朝很多皇帝一輩子也沒去過,卻還保持這六部這套班子。

它存在的原意,本來是明朝儲君的實習基地;皇帝的退路。因為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備用班子。

只可惜到了明朝中期以後,徹底成了一個養老機構和權鬥失敗人員流放處。


當初朱棣遷都北京,至於南京這套班子究竟留不留?實際上還是做了非常深入考慮的。

當初為了籌劃遷都北京,花了十幾年的時候。大量的工作,實際上還是要靠南京的中樞機構來運作,所以南京六部的班子才是國政的主導,朱高熾監國,大部分時間是在南京。

所以朱棣把內閣、六部全搬到北京去的過程中,為了按部就班,不出亂子。他並沒有把南京的六部一下子全撤掉。而是採取了保持原建制,不斷轉移功能,然後逐步弱化,最終轉移。最後北京六部健全功能以後,南京六部就剩下了禮、刑、工三部。所以職能的弱化導致了南京的六部近乎形同虛設。


但是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他當時面臨的形勢的確比較艱難,所以他必須備份一套班子。

所以恢復了南京六部的全部建制,並且把太子朱瞻基安排到了南京。所以朱高熾把南京變成了儲君的實習基地,更是自己的退路,萬一在北平幹不下去,哪怕自己一個人到南京,立馬能投入工作。

從南京六部的權責,就可以看出這個動機。

更關鍵的是南京六部雖然總體權限不及北京。但南直隸(江蘇+安徽+上海)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都歸南京戶部管理。

所以整個明朝最富裕的地方的稅收,最掙錢的買賣,以及北京的口糧運送這些活都是南京戶部經手。你還能小看南京戶部麼?


南京地區49個衛,都直接歸南京兵部尚書管。北京兵部尚書都沒這個權限。

南京吏部負責南京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負責南京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和吏部一樣,只管自己治下的一畝三分地。

南京工部保持了和北京工部同等建制,因為它有監督南京戶部的職責。南京戶部的刷印鹽引勘合的銅版都是由南京工部負責鑄造的。南京戶部油水越大,南京工部油水就越大。

最清水衙門的便是南京禮部,按道理皇帝不在南京,是沒必要設禮部的。但是南京保持了禮部,其實意義更非凡。因為禮部尚書通常也被看作是入閣為宰的必經之路。所以南京禮部原來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朝廷培養全局性人才的。


但是很可惜,自從朱瞻基以後,明朝的太子也不到南京實習了。而南京六部的獨立性又高。明朝的皇帝就通過南京守備、守備太監來控制南京。

到了明朝中後期,南京六部就成了朝廷官員的養老部門了,比如像海瑞這種官員,殺又不能殺,讓他在朝廷裡,又雞犬不寧,安排到南京,一直安穩到老。

崇禎當年幾次打算去南京,可惜面子下不了,否則或許還能有另一個說法。


炒米視角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南京的都城地位並沒有被撤銷,仍然是南方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還有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是與北京名義上相同的一套完整官僚體系,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南京六部的日常工作又是什麼呢?聽我來一一解答。


南京六部的工作職能

南京所在的南直隸地區,下轄十五個府和三個直隸州,相當於現在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這些地區均卻不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這三司負責的軍政、司法、行政管理權由南京六部負責。


  1. 南京戶部:負責徵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各省的稅糧,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
  2. 南京兵部:負責南京地區的軍事守備,南京地區的衛所都歸南京兵部尚書指揮。
  3. 南京吏部:負責南京轄區六年一度的京官考核。

  4. 南京刑部:負責南京轄區軍民的司法刑名。
  5. 南京工部:負責南京轄區的營造工程,比較清閒。
  6. 南京禮部:名義上與北京禮部職能相同,但因為皇帝不在南京,所以沒啥事做。


為什麼會有南京六部

朱棣做了皇帝之後,力排眾議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南京作為陪都繼續存在。北京所在地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地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這樣做的原因揣測有三:

  1. 朱棣得位不正,總有些心結,遷都的計劃也阻礙重重,保留“南京”既可以安撫官員的情緒,又可以彰顯自己不違父命的孝道。
  2. 在南方保留一個“中心”,可以協同管理大明廣闊的疆域,有了南京的存在,可以控制經濟繁榮的南方地區。
  3. 北京偏北,距離大明的主要敵人太近,居安思危,“南京”的存在可以為大明留條後路,以便於危難之際的休養生息。


二京六部有何不同

北京六部管理全國,南京六部管理南方局部。
南京六部在行文、稱謂前會冠以“南京”,以區別於京師六部。
南京六部與北京六部的官員名義的品秩相同,但是權力上卻差很多,北京的六部尚書身處帝都,可以入內閣、做首輔,而南京六部的官員就鮮有這樣的機會了。

北京六部的官員參與國家決策,實職實權,而南京六部多為虛職,尤以工部和禮部最為清閒,一般政鬥失敗的官員,會被調往南京,權力消減、明調實貶。



其實“多京制”在各個歷史時期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其實就是中央政府做的權力集群部署,目的是獲得更高的管理效率,“南京六部”可以理解為一個系統備份,只是這個備份一直沒更新,導致後來版本太老,無法還原了。


學霸歷史瞭解一下


明朝遷都北京後,在南京也留了一套機構,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除此之外還有都察院、通政司、翰林院、國子監等,但不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

但這種設置又與兩京制不太一樣,因為自遷都之後,除明宣宗朱瞻基曾以儲君的身份在南京呆過一段時間之外,終明朝一代,再也沒有其他皇帝去過南京。



但是,明朝卻一直維持著這樣的設置,這是因為南京六部從某種意義上是不可或缺的,南京作為陪都,其存在更是意義重大的。

首先,南京地處南直隸地區,是南直隸地區的權力核心。而南直隸地區共統轄十五府和三個直隸州,相當於今天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一市,是朝廷的江南富庶之地,是帝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雖然明朝遷都至北京,但如果失去了對江南半壁的控制,明朝廷就失去了賴以支撐其統治的經濟命脈。所以,南京六部最大的職責就是震懾江南,並徵收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同時還負責漕運和全國的鹽引勘合,可謂事關重大,而這一切都是由南京戶部經管,可見南京戶部權力之大。



第二,南京的兵部、吏部、刑部也有相應的權力,北京的六部無權干涉。南京地區設置有49個衛所,他們直接歸屬南京兵部尚書管轄;南京地區的官員每六年進行一次京察考核,考核的權力掌握在南京吏部手中;南京地區的刑名司法及監察均歸屬南京刑部和都察院管轄。

基本上唯一沒什麼事做的部門應該就是南京的禮部了,因為皇帝在北京,禮儀祭祀諸事也集中在北京,但由於明朝的內閣宰輔往往曾擔任過南京禮部尚書,所以南京的禮部歷來就是朝廷宰輔人才的儲備庫。



此外,朱棣當年遷都北京,也有應對蒙古戰事的考慮。但北京距離北方草原太近,一旦戰局不利需要退守時,即可徐徐退回南京,南京有現成的備用中樞班底,可以直接起用。

當然,後來隨著蒙古威脅的日益解除,明朝歷代皇帝也就沒有再遷回南京的想法了,所以南京也就逐漸淪為失勢和養老官員的去處了,令其有職無權,保留待遇,遠離權力中心,再無復起之可能性,幾乎等同於放逐。


達摩說


“天子守國門”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一種姿態,明朝的天子是真的守在北平前線的。

本來,朱棣是守國門的藩王,後來他“清君側”做了皇帝,做皇帝必須去南京,可是北方草原之上,北元實力不容小覷的,不定那一天就打過來了。

怎麼辦呢?

難不成再派一個藩王,給予他強大的軍隊去駐守嗎?

朱棣肯定不幹吶!

朱棣反對朱允炆削藩,朱棣不反對朱棣削藩的。

於是,遷都!

天子親自跑到前線坐鎮,讓首都永遠處在“戰時狀態”!

打仗嘛!一定需要堅強的後方基地——南京就是朱棣的戰爭後勤大基地!

都知道北元蒙古人是馬上的戰士,快如疾風,旬月可達江淮。

朱棣是一個打仗的好手,自然知道對付北元縱深一定要夠深,南京臨江而拒北元,天塹也!

南京很重要,水系發達,交通便利,江淮以及南方各省的物資財富莫不集中於南京,當時之世,沒有比南京再大的“兵站”了。

打仗嘛!沒有必勝的道理,必須有備無患,留足預備隊,天子御駕親征的預備隊自然也需要一套天子班底做預備隊了。

南京六部就是朱棣天子的預備隊。

至於平時做什麼?

舉凡募兵,徵稅,禮儀,撫民,運糧,都是要做的。

一整套的行政人馬,一整套的軍備人馬,時刻準備著萬一”北元來犯,”馬上迎天子進南京,拿起刀槍,拉開弓箭,架起紅夷大炮!戰鬥!

可是,朱棣不僅僅造反能幹,打北元的能力也不輸他爹朱元璋。

以前,他做藩王的時候,位低權小,受四方制約,施展不開全力,也就是憑著長城和北京城擋得住北元不能南犯而已。

到他做了皇帝,拿到了最高權力,可以調集全國之力甩開膀子大幹了,北元竟然被他打的再無反手之力了。

按說,這時候,南京也就沒有必要保留“陪都編制”了,但是,在古代,改革很難,尤其改“祖宗法制”基本上不可能改的動,南京是朱元璋的南京。

於是,也就“因循守舊”了下來!

到明朝晚期,甚至成了養閒人的養老院,管理這個養老院的是一個“留守太監”。

一幫子失意政客被太監管著,明朝可也算太監治國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詔令“六部政悉移而北”,正式以北平(朱棣繼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為都。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出於種種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

南京和北京一樣,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北京相同。北京所在為順天府,南京所在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雖然南京六部的權力遠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職權。主要是因為南京所在的南直隸地區轄十五個府又三個直隸州,相當於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之地,卻不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三司,原來三司執行的職權便由南京六部負責,其中又以南京戶部、南京兵部的權力最重。


御前帶刀侍衛


南京六部的權力遠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職權。主要是因為南京所在的南直隸地區轄十五個府又三個直隸州,相當於今江蘇、安徽兩省及上海之地,卻不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三司,原來三司執行的職權便由南京六部負責,其中又以南京戶部、南京兵部的權力最重。

南京戶部負責徵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此四地所交稅糧幾乎佔了明帝國的一半),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明朝從始至終,南京戶部一直負責這一事務,其中只有2年南京戶部不負責這個事務:正德三年,劉瑾變法,由北京戶部負責,“南京引板,俱令銷燬”,但在正德五年,劉瑾被誅後戶部奏請“刷印鹽引,仍隸南京戶部”,獲得批准。此後一直未變)及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存於今南京玄武湖)。南京戶部侍郎因此經常兼任總理糧儲。

南京兵部負責南京地區的守備,南京地區的49個衛,都隸屬南京兵部尚書指揮。南京兵部尚書一般掛“參贊機務”銜,會同鎮守太監和南京守備勳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務。

南京吏部負責南京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負責南京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明史上劉瑾就曾經因為南京刑部尚書吳洪依法斷案不合其意而矯詔令其致仕。可見南京刑部也有司法權力。

南京工部的職責與北京中央的工部相仿,只是管轄地區限於南京及附近各省。此外,南京工部也負責部分南方的稅收(名義上叫“竹木抽分”,明朝工部、兵部都有收稅權,並非戶部獨有)。另外,南京戶部刷印鹽引勘合的銅版要由南京工部負責鑄造。

南京禮部沒有太多職權,因為皇帝鮮少來南京,禮儀祭祀活動並不多。


Mansfield542


明朝的行政區劃具體說來就叫做兩京十三省,兩京是指的北京和南京,南京因為歷史原因,曾經做過明朝的首都,所以地位相當的特殊。北京所在的區位被稱為直隸,而南京則被稱為南直隸。



南京雖然已經不是大明王朝的首都,但是在南京也有一套政府班子,例如北京有所有的六部,南京居然都有。這種奇怪的事情還在從朱棣所發動的靖難之役說起,朱棣的大本營在北平,他發動靖難之役,最後打到南京,在南京登上了皇位,當時南京的六部是真正的六部,擁有整個大明王朝的實際權利。



只不過後來他嫌南京這個地方不好,因為有很多人反對他,所以他將首都遷到了北京。不過南京作為曾經的都城,地位依然相當的重要,所以留太子在南京駐守,同時在南京也有一套六部的機構,由太子來實習。後來朱高熾登上皇位之後,也是由他的太子朱瞻基在南京駐守,那個時候六部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實際權利。



只不過自從朱瞻基之後,明朝的皇帝還有太子,就再也沒有去南京呆過。所以南京就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只純粹作為一個陪都的存在,而在南京的六部機構也純粹成了擺設,他所能管轄的範圍也就他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面。後來明朝的皇帝將一些不想用的人,扔到南京六部機構裡面養老。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明朝朱棣醞釀二十餘年,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但是在南京仍然保留一個行政班子,最開始的時候這套班子是北京行政班子的備份,相當於是朱棣為明朝留一條後路,畢竟北京靠近國門,萬一真的守不住,還能回到南京城再圖大業。

但是到了後期,這個班子的備份作用就十分弱化了,轉而成為一個養老機構或者官場貶黜之地,如果皇帝感覺某個大臣很不符合自己的用人標準,偏偏這個人聲望又很高,皇帝就會先給他提升一下官階,讓後扔到南京去任職,來個明升暗降,比如說我們熟知的大清官海瑞,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另外一些功勳老臣,之前為朝廷做過貢獻,人老以後不能勝任了,也會把他們扔到南京,做個清閒官,或者一些前朝被冤枉致死的大臣,為了安撫他們的後代,也會在南京城給他們找一個職務。

總之,在南京這套班子,到了中後期以後就是朝廷養一幫閒人,責任心強一點的人定期給國家上個奏摺,責任心不強的,就是沒事養養花、溜溜鳥。


文史並蒂


明朝有一個很特殊的兩京制度,分別有兩套領導班子,雖然真正有實權的領導班子只有北京的六部中樞,但是在南京的六部在他自己的一畝三分田上過的也是十分的逍遙。

明朝時期的南京六部其地位大致可以看成是大權旁落、輔佐太子、最後淪為官員養老的地方。

第一個階段是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儘管此事的朱棣已有遷都的準備的,但是真正幫助朱棣進行遷都的事宜還是南京六部在統籌規劃。這個時候的南京六部也是它最後第一次握有實權的時候了。從此以後,南京的六部幾乎就是淪為了北京六部的附庸。

在此之後,雖然南京的六部沒有了以往的權力,但是朱棣把這裡看成是太子的實習的地方。因為南京的六部擁有和中央一樣完備的領導班子,這樣可以幫助太子積累起足夠的執政經驗。

而且當時還考慮到北元可能會重新南下,萬一北方不足以抵擋,這是還有在南京的太子可以迅速的穩定朝局,因此朱棣這也算是做了最壞的打算了。

然而在明中期以後,也就是朱瞻基以後,明朝的皇帝就再也沒有回到過南京這個地方了,因此南京在皇帝的心目中的地位在此下降,以至於在朱瞻基以後,南京的六部領導班子幾乎就是完全淪為了中央的官員退休養老的地方。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南京的六部也不是一無用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南京六部自始至終一直都掌控著南直隸,無論是南直隸的官員人命與考核,地方的軍備等等都是南京六部進行統籌調度的。南直隸幾乎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朝廷,儘管這裡沒有皇帝。

當然皇帝也不傻,於是就設立了南京守備掌控軍權,守備太監監勢南京的貴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