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北京一套六部,在南京一套六部,请问南京六部平时做什么?

非常同意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虽然两京六部名称相同,都称吏户礼兵刑工,但是南京的尚书官品和职权都不和帝都北京的尚书们在同一个档次.北京六部尚书可以进入内阁,担当首辅.因此北京六部是帝国的统治中心,而南京六部基本上属于养老院和发配降官的地方,非常没有前途,属于闲职.

这部分人的品位与北京的官员是一样的,待遇也是一样的,但是没有什么实际的执掌。比如说比较有名的是海瑞,曾任过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守仁(王阳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





西城长乐


明朝的南京,自迁都北平后,明朝很多皇帝一辈子也没去过,却还保持这六部这套班子。

它存在的原意,本来是明朝储君的实习基地;皇帝的退路。因为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备用班子。

只可惜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彻底成了一个养老机构和权斗失败人员流放处。


当初朱棣迁都北京,至于南京这套班子究竟留不留?实际上还是做了非常深入考虑的。

当初为了筹划迁都北京,花了十几年的时候。大量的工作,实际上还是要靠南京的中枢机构来运作,所以南京六部的班子才是国政的主导,朱高炽监国,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

所以朱棣把内阁、六部全搬到北京去的过程中,为了按部就班,不出乱子。他并没有把南京的六部一下子全撤掉。而是采取了保持原建制,不断转移功能,然后逐步弱化,最终转移。最后北京六部健全功能以后,南京六部就剩下了礼、刑、工三部。所以职能的弱化导致了南京的六部近乎形同虚设。


但是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他当时面临的形势的确比较艰难,所以他必须备份一套班子。

所以恢复了南京六部的全部建制,并且把太子朱瞻基安排到了南京。所以朱高炽把南京变成了储君的实习基地,更是自己的退路,万一在北平干不下去,哪怕自己一个人到南京,立马能投入工作。

从南京六部的权责,就可以看出这个动机。

更关键的是南京六部虽然总体权限不及北京。但南直隶(江苏+安徽+上海)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都归南京户部管理。

所以整个明朝最富裕的地方的税收,最挣钱的买卖,以及北京的口粮运送这些活都是南京户部经手。你还能小看南京户部么?


南京地区49个卫,都直接归南京兵部尚书管。北京兵部尚书都没这个权限。

南京吏部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和吏部一样,只管自己治下的一亩三分地。

南京工部保持了和北京工部同等建制,因为它有监督南京户部的职责。南京户部的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都是由南京工部负责铸造的。南京户部油水越大,南京工部油水就越大。

最清水衙门的便是南京礼部,按道理皇帝不在南京,是没必要设礼部的。但是南京保持了礼部,其实意义更非凡。因为礼部尚书通常也被看作是入阁为宰的必经之路。所以南京礼部原来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朝廷培养全局性人才的。


但是很可惜,自从朱瞻基以后,明朝的太子也不到南京实习了。而南京六部的独立性又高。明朝的皇帝就通过南京守备、守备太监来控制南京。

到了明朝中后期,南京六部就成了朝廷官员的养老部门了,比如像海瑞这种官员,杀又不能杀,让他在朝廷里,又鸡犬不宁,安排到南京,一直安稳到老。

崇祯当年几次打算去南京,可惜面子下不了,否则或许还能有另一个说法。


炒米视角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的都城地位并没有被撤销,仍然是南方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还有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是与北京名义上相同的一套完整官僚体系,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南京六部的日常工作又是什么呢?听我来一一解答。


南京六部的工作职能

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下辖十五个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现在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这些地区均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这三司负责的军政、司法、行政管理权由南京六部负责。


  1. 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各省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
  2. 南京兵部:负责南京地区的军事守备,南京地区的卫所都归南京兵部尚书指挥。
  3. 南京吏部:负责南京辖区六年一度的京官考核。

  4.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辖区军民的司法刑名。
  5. 南京工部:负责南京辖区的营造工程,比较清闲。
  6. 南京礼部:名义上与北京礼部职能相同,但因为皇帝不在南京,所以没啥事做。


为什么会有南京六部

朱棣做了皇帝之后,力排众议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继续存在。北京所在地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地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这样做的原因揣测有三:

  1. 朱棣得位不正,总有些心结,迁都的计划也阻碍重重,保留“南京”既可以安抚官员的情绪,又可以彰显自己不违父命的孝道。
  2. 在南方保留一个“中心”,可以协同管理大明广阔的疆域,有了南京的存在,可以控制经济繁荣的南方地区。
  3. 北京偏北,距离大明的主要敌人太近,居安思危,“南京”的存在可以为大明留条后路,以便于危难之际的休养生息。


二京六部有何不同

北京六部管理全国,南京六部管理南方局部。
南京六部在行文、称谓前会冠以“南京”,以区别于京师六部。
南京六部与北京六部的官员名义的品秩相同,但是权力上却差很多,北京的六部尚书身处帝都,可以入内阁、做首辅,而南京六部的官员就鲜有这样的机会了。

北京六部的官员参与国家决策,实职实权,而南京六部多为虚职,尤以工部和礼部最为清闲,一般政斗失败的官员,会被调往南京,权力消减、明调实贬。



其实“多京制”在各个历史时期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其实就是中央政府做的权力集群部署,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南京六部”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备份,只是这个备份一直没更新,导致后来版本太老,无法还原了。


学霸历史了解一下


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南京也留了一套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除此之外还有都察院、通政司、翰林院、国子监等,但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但这种设置又与两京制不太一样,因为自迁都之后,除明宣宗朱瞻基曾以储君的身份在南京呆过一段时间之外,终明朝一代,再也没有其他皇帝去过南京。



但是,明朝却一直维持着这样的设置,这是因为南京六部从某种意义上是不可或缺的,南京作为陪都,其存在更是意义重大的。

首先,南京地处南直隶地区,是南直隶地区的权力核心。而南直隶地区共统辖十五府和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一市,是朝廷的江南富庶之地,是帝国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虽然明朝迁都至北京,但如果失去了对江南半壁的控制,明朝廷就失去了赖以支撑其统治的经济命脉。所以,南京六部最大的职责就是震慑江南,并征收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和全国的盐引勘合,可谓事关重大,而这一切都是由南京户部经管,可见南京户部权力之大。



第二,南京的兵部、吏部、刑部也有相应的权力,北京的六部无权干涉。南京地区设置有49个卫所,他们直接归属南京兵部尚书管辖;南京地区的官员每六年进行一次京察考核,考核的权力掌握在南京吏部手中;南京地区的刑名司法及监察均归属南京刑部和都察院管辖。

基本上唯一没什么事做的部门应该就是南京的礼部了,因为皇帝在北京,礼仪祭祀诸事也集中在北京,但由于明朝的内阁宰辅往往曾担任过南京礼部尚书,所以南京的礼部历来就是朝廷宰辅人才的储备库。



此外,朱棣当年迁都北京,也有应对蒙古战事的考虑。但北京距离北方草原太近,一旦战局不利需要退守时,即可徐徐退回南京,南京有现成的备用中枢班底,可以直接起用。

当然,后来随着蒙古威胁的日益解除,明朝历代皇帝也就没有再迁回南京的想法了,所以南京也就逐渐沦为失势和养老官员的去处了,令其有职无权,保留待遇,远离权力中心,再无复起之可能性,几乎等同于放逐。


达摩说


“天子守国门”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种姿态,明朝的天子是真的守在北平前线的。

本来,朱棣是守国门的藩王,后来他“清君侧”做了皇帝,做皇帝必须去南京,可是北方草原之上,北元实力不容小觑的,不定那一天就打过来了。

怎么办呢?

难不成再派一个藩王,给予他强大的军队去驻守吗?

朱棣肯定不干呐!

朱棣反对朱允炆削藩,朱棣不反对朱棣削藩的。

于是,迁都!

天子亲自跑到前线坐镇,让首都永远处在“战时状态”!

打仗嘛!一定需要坚强的后方基地——南京就是朱棣的战争后勤大基地!

都知道北元蒙古人是马上的战士,快如疾风,旬月可达江淮。

朱棣是一个打仗的好手,自然知道对付北元纵深一定要够深,南京临江而拒北元,天堑也!

南京很重要,水系发达,交通便利,江淮以及南方各省的物资财富莫不集中于南京,当时之世,没有比南京再大的“兵站”了。

打仗嘛!没有必胜的道理,必须有备无患,留足预备队,天子御驾亲征的预备队自然也需要一套天子班底做预备队了。

南京六部就是朱棣天子的预备队。

至于平时做什么?

举凡募兵,征税,礼仪,抚民,运粮,都是要做的。

一整套的行政人马,一整套的军备人马,时刻准备着万一”北元来犯,”马上迎天子进南京,拿起刀枪,拉开弓箭,架起红夷大炮!战斗!

可是,朱棣不仅仅造反能干,打北元的能力也不输他爹朱元璋。

以前,他做藩王的时候,位低权小,受四方制约,施展不开全力,也就是凭着长城和北京城挡得住北元不能南犯而已。

到他做了皇帝,拿到了最高权力,可以调集全国之力甩开膀子大干了,北元竟然被他打的再无反手之力了。

按说,这时候,南京也就没有必要保留“陪都编制”了,但是,在古代,改革很难,尤其改“祖宗法制”基本上不可能改的动,南京是朱元璋的南京。

于是,也就“因循守旧”了下来!

到明朝晚期,甚至成了养闲人的养老院,管理这个养老院的是一个“留守太监”。

一帮子失意政客被太监管着,明朝可也算太监治国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诏令“六部政悉移而北”,正式以北平(朱棣继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为都。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出于种种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

南京和北京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北京相同。北京所在为顺天府,南京所在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虽然南京六部的权力远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职权。主要是因为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辖十五个府又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执行的职权便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又以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御前带刀侍卫


南京六部的权力远不如北京六部,但是南京六部也有一定职权。主要是因为南京所在的南直隶地区辖十五个府又三个直隶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之地,却不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司,原来三司执行的职权便由南京六部负责,其中又以南京户部、南京兵部的权力最重。

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此四地所交税粮几乎占了明帝国的一半),同时还负责漕运、全国盐引勘合(明朝从始至终,南京户部一直负责这一事务,其中只有2年南京户部不负责这个事务:正德三年,刘瑾变法,由北京户部负责,“南京引板,俱令销毁”,但在正德五年,刘瑾被诛后户部奏请“刷印盐引,仍隶南京户部”,获得批准。此后一直未变)及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存于今南京玄武湖)。南京户部侍郎因此经常兼任总理粮储。

南京兵部负责南京地区的守备,南京地区的49个卫,都隶属南京兵部尚书指挥。南京兵部尚书一般挂“参赞机务”衔,会同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勋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务。

南京吏部负责南京地区官员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南京刑部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京卫所的刑名,明史上刘瑾就曾经因为南京刑部尚书吴洪依法断案不合其意而矫诏令其致仕。可见南京刑部也有司法权力。

南京工部的职责与北京中央的工部相仿,只是管辖地区限于南京及附近各省。此外,南京工部也负责部分南方的税收(名义上叫“竹木抽分”,明朝工部、兵部都有收税权,并非户部独有)。另外,南京户部刷印盐引勘合的铜版要由南京工部负责铸造。

南京礼部没有太多职权,因为皇帝鲜少来南京,礼仪祭祀活动并不多。


Mansfield542


明朝的行政区划具体说来就叫做两京十三省,两京是指的北京和南京,南京因为历史原因,曾经做过明朝的首都,所以地位相当的特殊。北京所在的区位被称为直隶,而南京则被称为南直隶。



南京虽然已经不是大明王朝的首都,但是在南京也有一套政府班子,例如北京有所有的六部,南京居然都有。这种奇怪的事情还在从朱棣所发动的靖难之役说起,朱棣的大本营在北平,他发动靖难之役,最后打到南京,在南京登上了皇位,当时南京的六部是真正的六部,拥有整个大明王朝的实际权利。



只不过后来他嫌南京这个地方不好,因为有很多人反对他,所以他将首都迁到了北京。不过南京作为曾经的都城,地位依然相当的重要,所以留太子在南京驻守,同时在南京也有一套六部的机构,由太子来实习。后来朱高炽登上皇位之后,也是由他的太子朱瞻基在南京驻守,那个时候六部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实际权利。



只不过自从朱瞻基之后,明朝的皇帝还有太子,就再也没有去南京呆过。所以南京就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只纯粹作为一个陪都的存在,而在南京的六部机构也纯粹成了摆设,他所能管辖的范围也就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后来明朝的皇帝将一些不想用的人,扔到南京六部机构里面养老。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明朝朱棣酝酿二十余年,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但是在南京仍然保留一个行政班子,最开始的时候这套班子是北京行政班子的备份,相当于是朱棣为明朝留一条后路,毕竟北京靠近国门,万一真的守不住,还能回到南京城再图大业。

但是到了后期,这个班子的备份作用就十分弱化了,转而成为一个养老机构或者官场贬黜之地,如果皇帝感觉某个大臣很不符合自己的用人标准,偏偏这个人声望又很高,皇帝就会先给他提升一下官阶,让后扔到南京去任职,来个明升暗降,比如说我们熟知的大清官海瑞,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另外一些功勋老臣,之前为朝廷做过贡献,人老以后不能胜任了,也会把他们扔到南京,做个清闲官,或者一些前朝被冤枉致死的大臣,为了安抚他们的后代,也会在南京城给他们找一个职务。

总之,在南京这套班子,到了中后期以后就是朝廷养一帮闲人,责任心强一点的人定期给国家上个奏折,责任心不强的,就是没事养养花、溜溜鸟。


文史并蒂


明朝有一个很特殊的两京制度,分别有两套领导班子,虽然真正有实权的领导班子只有北京的六部中枢,但是在南京的六部在他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上过的也是十分的逍遥。

明朝时期的南京六部其地位大致可以看成是大权旁落、辅佐太子、最后沦为官员养老的地方。

第一个阶段是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尽管此事的朱棣已有迁都的准备的,但是真正帮助朱棣进行迁都的事宜还是南京六部在统筹规划。这个时候的南京六部也是它最后第一次握有实权的时候了。从此以后,南京的六部几乎就是沦为了北京六部的附庸。

在此之后,虽然南京的六部没有了以往的权力,但是朱棣把这里看成是太子的实习的地方。因为南京的六部拥有和中央一样完备的领导班子,这样可以帮助太子积累起足够的执政经验。

而且当时还考虑到北元可能会重新南下,万一北方不足以抵挡,这是还有在南京的太子可以迅速的稳定朝局,因此朱棣这也算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了。

然而在明中期以后,也就是朱瞻基以后,明朝的皇帝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南京这个地方了,因此南京在皇帝的心目中的地位在此下降,以至于在朱瞻基以后,南京的六部领导班子几乎就是完全沦为了中央的官员退休养老的地方。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南京的六部也不是一无用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南京六部自始至终一直都掌控着南直隶,无论是南直隶的官员人命与考核,地方的军备等等都是南京六部进行统筹调度的。南直隶几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朝廷,尽管这里没有皇帝。

当然皇帝也不傻,于是就设立了南京守备掌控军权,守备太监监势南京的贵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