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何擅自把老八连夜送给康熙的奏折烧了?

宋安之


康熙将八阿哥胤禩连夜送来的肖国兴证词拿给张廷玉来看,本就说明了他并没有真正想要废黜胤礽太子之位的想法。

废立太子,既是国事,但这更是康熙皇帝的家事,而在这件事情上,康熙一直以来都是表现出了乾纲独断,不会顾及朝臣们的意见。

如果康熙真的想要以此废黜太子,必然会直接将证词按下不表,然后找机会直接将胤礽废黜,以此来保全皇家的尊严。然而,这次康熙直接将供词原原本本的拿给了张廷玉,正是说明他此时并没有废黜太子的意思。

康熙给张廷玉看肖国兴的供词,也是希望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张廷玉。

其一,这是康熙极为信任张廷玉的表现,如此的机密的文件给张廷玉看,无疑是极大的太高了张廷玉的地位,也是在拉拢张廷玉,让张廷玉站在自己的一边。

其二,康熙也是借此表达了希望张廷玉能够帮助自己,继续扶保太子胤礽,稳定胤礽的地位,同时要做好应对外界对于太子乃至对于他本人的批评的准备。


张廷玉将肖国兴的证词直接烧掉,并没有受到康熙的惩罚,此时的张廷玉就已经明白了一切。

张廷玉烧掉肖国兴对于太子胤礽极为不利的证词,本就是对于康熙态度的一种试探,张廷玉需要知道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真实态度。

如果在烧掉供词之后康熙没有处罚自己,则恰恰说明了康熙并没有对胤礽下手的想法,即便是此时康熙有了这样的想法,张廷玉也可以稳定朝局为由进行自保。而弄清楚康熙皇帝的真实意图才是首要的任务。

果然,康熙并没有处罚张廷玉,并且只是用太子胤礽“病了”的说辞来为胤礽做“开拓”,甚至还赞许了张廷玉的用心良苦,而这也使得张廷玉瞬间明白了康熙的意思,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扶保太子就是康熙希望张廷玉去做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读懂了康熙的想法,领悟了康熙对于自己的暗示,才使得张廷玉在“百官举荐新太子”的过程中,与康熙意见保持了一致,支持其复立太子胤礽。


实际上,张廷玉烧掉这份供词也是为了自保。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张廷玉非常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八阿哥胤禩连夜将肖国兴的证词送呈了康熙皇帝,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非常至少,而这份供词所牵扯的干系又是如此之大,在张廷玉手中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现在,自己既已了解了其中的全部内容,虽然他不担心这个时候康熙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但是张廷玉也是要为日后做着打算。

而直接将其烧掉,并连连说道自己从未见过这样的奏折,就是要将自己与肖国兴的证词撇清关系,更让自己与康熙皇帝废立胤礽的太子之位相隔绝,以此来实现自保。

不得不说,张廷玉在整部《雍正王朝》之中,的确是“人精”版的存在。


雍亲王府


《雍正王朝》是一部烧脑的剧,给人留下了很多个意犹未尽的疑问,比如张廷玉擅自把老八连夜送给康熙的奏折烧了,康熙一个屁都没放,这一段就有点烧脑,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都知道,这一段的由来是因为刑部冤狱牵连出了大清建国70年以来的最大贪腐案,事件的罪魁祸首却是太子胤礽。像这等恶劣贪腐之案,又不得不查,因此康熙下令彻查此案,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主动替皇阿玛分忧。老四在邬思道的帮助下得知这场案件牵连太子,动了太子,其实就是间接动了皇上,所以他的出击就是先拿下能为帝王分忧的功劳,再引老八出洞。而老八因为急于想扳倒太子,果然上了钩。

老八听说老四去请功办案,他也去抢功。因为急于扳倒太子,让聪明的老八忽视了一个问题:既然你老八都知道这场案件和太子有关,难道精明无比的康熙会不知道?刑部归太子掌管,没有太子的允诺,这些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很显然,康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因此,康熙抓住这次机会,放长线钓大鱼,看看有谁想对太子动手?不细看,很多人都会以为故意将自己弄成风寒的老四是最狡猾的狐狸,其实这只最厉害的狐狸是康熙。

在太监给康熙汇报老四胤禛病了之时,反复问了一遍“是真病了吗?”这里就埋下伏笔,为何要问两遍?很明显康熙在意老四胤禛的想法:胤禛这时候病了,是不是知道了什么?但可悲的是聪明的老八胤禩却因急功速求扳倒太子而暴露出狼子野心,成了康熙钩上的大鱼。

当老八胤禩将肖国兴举报太子的奏折呈给康熙后,康熙问这份折子还有谁看过?老八说只有他一人。要知道审理这场案件,康熙还委派了老十三胤祥协同老八办理。而此刻居然胤祥不知道,老八竟敢越过胤祥单独提审肖国兴,足以暴露出他想扳倒太子的急切之心并且还想一人独贪此功。这时候的康熙已经看得明明白白了,随后老八又说出那番为太子辩解之话,康熙更是觉得他虚伪。

康熙打发走老八后,他的心情是极度烦闷的,因为他开始正式地意识到他的儿子们开始互相厮杀了,就跟以往的朝代中那些为争皇权而不顾亲情的兄弟一样,他的大清也将面临这场灾难。于是,他走向了南书房找张廷玉,因为张廷玉是最了解他的人。就像张廷玉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康熙来了一样,虽说他们是君臣,其实内心胜过知己。

康熙一开始并没有拿奏折出来,而是关心张廷玉儿子的病情,并在其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做父亲难啊,看着他们平平安安成人难,教他们堂堂正正做人难,指望他们克绍箕裘光大祖业,就更难了。”康熙的言外之意是:“我还指望你们光大祖业,而你们却先自己杀起来了。”张廷玉一听就知道康熙是在为他的儿子们发愁了。

随后,康熙拿出老八连夜递来的奏折,奏折中写的就是太子如何贪赃枉法,这奏折一经公布,太子必废,兄弟们为争夺太子之位就要各显神通,相互打杀了。除此之外,放在最眼前的一点就是老八在处心积虑地扳倒太子,这就是康熙不想要看到的,所以张廷玉为何擅自把老八递来的奏折烧了,因为康熙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还没闭眼,就会看到儿子们死的死,伤的伤了!同样,在此之后,康熙为了儿子们能和谐相处,开始打击老八在朝中的势力。


读名家名著


这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剧情,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直到清圣祖去世,张廷玉一直在侍郎的职位上倒腾位置,始终没能更进一步,更别说是位列中枢了。因此,废黜皇太子这么大的事情,真不是张廷玉一个副部级官员能够掺和得上的。真实历史如何,我们就不去纠结了,就事论事,只说电视机《雍正王朝》里的剧情。为什么张廷玉要烧了胤禩连夜送给康熙的那封信?并不是张廷玉胆大包天,而是张廷玉切准了老板的脉。



胤禩把写封信送给老爹为什么?无非是再悬崖边上再踹胤礽一脚,把胤礽踢向万丈深渊。可是,作为一个父亲,这是康熙最不愿意看到的。同时,作为皇帝,是否废黜皇太子,那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要废,理由也必须来自皇帝,是正大光明的理由,而不是这类阴谋诡计。胤禩把写封信送来了,康熙看了,如果以这封信来定胤礽的罪,等于是公开表示皇太子之位是皇子们可以通过阴谋诡计来谋取的,这对于稳定当时的政局是相当不利的,毕竟诸子夺嫡已经近乎白热化了。但是,信已经送来了,康熙又不能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而且自己更加不能烧了了事。换句话说,彼时的康熙是纠结的。而张廷玉恰恰切准了老板的脉,一把火烧了这封信。什么意思?这封信我老张给烧了,老板你不知道内容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老板你要废黜皇太子,只是老板出于对江山社稷未来发展的考量,觉得胤礽不适合皇太子之位,这里面没有什么阴谋诡计。张廷玉的这一举动等于是递给了纠结中的康熙一个台阶,因此康熙先是大怒,转而就不再追究了。就是因为张廷玉所做的恰恰就是康熙自己想做却不能做的事情。



除了给老板递上台阶,张廷玉此举实际上也是再给自己找退路,是在避嫌。从剧情来看,康熙跟张廷玉所说的一番话实际上就是在变相征求张廷玉的意见。同时,写封信也是康熙交给张廷玉看的。这个时候,如果张廷玉看了,势必要当面表态。可这是涉及皇子争斗的帝王家事,无论张廷玉如何表态,都无法做到让各方面都满意。而这类事情,一旦表态表错了、站队站错了,是会祸及满门的。张廷玉烧了这封信,既是给老板康熙递上了台阶,同时也是给自己递上了台阶。我老张始终是站在老板你一边的,这封信的内容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老板你说向东,我便向东,你说向西,我便向西。老板你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我不为任何其他人的态度所左右。



而且,张廷玉烧掉写封信的事情,即便传到胤禩耳朵里,也不会与胤禩结下什么梁子。因为胤禩送信的举动本身已经惹怒了父亲康熙,张廷玉此举让康熙直当没这回事,实际上也是变相帮了胤禩。否则,康熙如果不依这封信处理胤礽,势必就要处理胤禩,这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而张廷玉此举,恰恰让这件事悄无声息地平息了,在胤禩而言,张廷玉也是帮了自己。毕竟,同样的事情,解读的角度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除了胤禩之外,对于其他皇子而言,张廷玉这是为公之举,依然也挑不出什么刺儿来,这就是剧中张廷玉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所在。



当然,这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剧情,并不是真实历史事件。但是,基本上还是符合张廷玉这个人的处事原则的,不轻易表态、不掺和皇子争斗、一心为老板着想,这正是张廷玉后来能够为清世宗所重用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